分享

作为游客你对于襄阳古隆中与南阳卧龙岗有什么看法,为什么?

 古城布衣 2022-10-07 发布于河南

诸葛亮到底躬耕南阳还是襄阳,已争论了上千年,虽然说国家在八十年代有个专家论证会,盲目肯定了襄阳说,但过后也发现存在不少模棱两可的情况。

无论怎样考证,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最近感觉南阳说又占了上风。主要有这几点:其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自己恐怕是最了解自己的行踪吧。其二卧龙岗在南阳城西四公里。诸葛亮号称卧龙,三国史籍中似乎也有“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之说,诸葛亮也自号卧龙先生,如果不居住在南阳卧龙岗,诸葛亮又怎能会有卧龙之称?其三夷陵之战后,投降曹魏的蜀汉名臣黄权,于诸葛亮死后,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奠诸葛亮。如果不是诸葛亮躬耕之地,黄权怎会在卧龙岗建庵祭奠?这以后历经唐宋元明清,就发展成了卧龙岗武侯祠。不少文人名士在此留下墨宝,以纪念卧龙先生。最为著名的有唐刘禹锡的《陋室铭》,其中有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唐诗圣杜甫《武侯庙》云:“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唐诗仙李白《南都行》“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唐 白居易 《咏史》“鱼到南阳方得水 ,龙飞天汉便为霖 ...前后出师遗表在 ,令人一览泪沾襟 。”宋 王安石 《诸葛武侯》“武侯当此时,龙卧独摧藏...邂逅得所从,幅巾起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为历朝大家们所认可。其四刘备三顾茅庐时,南阳宛地还是荆州刘表的势力范围,应该还没有被曹操所占领。

之所以现在不少专家认定襄阳说,是因为东晋习凿齿的《汉晋春秋》中,有句记载,说是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但在三国时期好像还没有襄阳城,襄阳城好像是到东晋才有。襄阳城西二十里有山曰阿头山,并不叫隆中,隆中只是后来改的名字,那里更没有叫卧龙岗的地方,又怎么让诸葛亮自称卧龙?林林总总的争议,依然会争执下去,最终的目的还是为各自的名和利,争就争吧,争争炒炒,只要能把两地经济都搞起来,未尝不是件好事。[呲牙]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对于我有点难度,因为我虽然去过南阳,但襄阳我没有去过。

我对南阳印象挺好,一是诸葛亮的《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而且我亲自去过卧龙岗,瞻仰过诸葛草庐;二是因为我是绵阳人,我们绵阳有一座杨雄的子云亭,所以刘禹锡写了《陋室铭》,用一句千古名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就把绵阳和南阳牢牢捆在了一起。

不过,对于襄阳我印象也不陌生,反而非常深刻,一是因为诗圣杜甫的千古绝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另外就是神雕侠侣里的郭大侠郭靖。

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襄阳去。







谢邀。多次参观两个地方,觉得大家都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非此即彼,必须要排除一个,于是,两地争的不可开交,其实,大可不必。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襄阳古隆中自然环境更胜一筹,山清水秀,松柏葱郁,远离市区,应在汉江西南二十里左右,的确是一处隐居的好所在。《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很早就成为孤儿,跟随叔父诸葛玄生活。诸葛玄与荆州牧刘表是故交,就前往依附。很不幸,诸葛玄又很快病逝,诸葛亮就带着兄弟们到隆中一带开荒种田。这才有了和当地名士司马徽交往,与世家大族黄家结亲的故事。

可见,襄阳隆中应该为诸葛亮的成长的摇篮。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就甘愿悲守穷庐一生吗?他出去游学了吗?

诸葛亮幼时常抱膝长啸,自比于管仲乐毅,显示他胸怀大志,不可能困守于家。《三国志》讲他与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曾一起游学,也就是出门求学。南阳位于白河之滨,在汉代万商云集,高楼林立,光武帝起兵于此,又被称为帝乡,南都,是仅次于洛阳的大都市。诸葛亮应该与他的朋友们在南阳留学。李白到南阳游历,写下一首盛赞南阳繁华的《南都行》,尾句为,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班。刘禹锡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更是天下闻名。南阳武侯祠位于一带突然隆起的高岗上,里面有几百块历朝历代的碑刻,有琳琅满目的木制匾额,楹联。里面有岳飞亲笔书写的前后出师表的碑刻,被称为镇馆之宝。有全国仅有的诸葛亮刻像。

有人问,哪里才是刘备三顾的地方?或许根本没有那回事,《魏略》记载,是诸葛亮主动找刘备献计的。

从文物古迹看,襄阳隆中相形见绌。两者各有千秋。至于说,隆中原属南阳邓县,这纯属扯淡。南阳只是荆州的一个郡而已,怎么可能管辖到汉江西南,汉江北岸不还有樊城吗?樊城的北面才是邓县。(可能在襄阳邓湖一带),现在的邓州,当时叫穰城。我到过襄阳博物馆,考古学已经证明,邓国古都开始在襄阳,后来签到现在的邓州。所以,我们不能太小气,只让人家呆在一个地方。现在,大多数人不都有两套房。诸葛亮与两地都有不解之缘,都是为了传承优秀文化,又何必辨襄阳南阳呢?




关于躬耕先要却定地方,诸葛亮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襄阳在东汉时在什地方呢?椐考古发又见现在欧庙,距现在的襄阳五十里,所以不可能在隆中。何况现在的襄阳又出土了刘表墓,真伪不辩自明




三国及其以后一直到两宋时,襄阳城都在现襄阳城南60里欧庙镇邹湾村。这是襄阳近年考古的新发现。现襄阳城所在地的汉江边,只有一个渡口。既然襄阳城不在这里,何来“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既然没有了襄阳城,那么所谓的隆中,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是个镜花水月式人造景点。 按中国古代地名命名规则,山之南水之北称为阳。而现襄阳城在汉水之南,应该叫襄阴才对,为什么叫襄阳呢?这不是违背了地名命名规则吗?原来,在两宋前嗯襄阳城的南边,确实有一条河,名字叫襄水,并且老襄阳城北边还有一座山,所以,老襄阳城起名,一点也没有违反古代地名起名规则。这正是:襄阳考古新发现,打了襄阳自己脸。三国襄阳不在此,隆中之水没了源。为争诸葛躬耕地,欺世盗名千余年。襄阳虽然心里虚,死缠烂打最难缠。

襄阳某些人文不会之乎者也,武不能定国安邦,投机取巧,善走关系是一绝招,智者顺历史而为,愚者逆历史而动!悠悠一千多年的南阳卧龙岗会见证一切!




感谢邀请。

襄阳古隆中和南阳卧龙岗两个地方都去过,因为诸葛亮两地争论了千年。我倒是认为诸葛亮当年到底隐居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地因此都发展了旅游经济,一代又一代人传承着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古隆中

古隆中位于汉水之南,襄阳城西十余里西山环抱之中。整个景区面积较大,层次分明,孤山一带还尚在开发之中。景区内山环水绕,古木浓阴,意境幽远。三顾堂、三义殿,野云庵、古牌坊等一处处景致幽静自然,特别是晚上,徜徉其间,顺着曲折山径,拾阶而上,月白风清,颇有一番卧龙隐居的韵味。与南阳卧龙岗相较,古隆中胜在风景。我自己认为,无论是从史料记载、地名沿革还是地理环境,诸葛亮更愿意生活隐居于此。

南阳卧龙岗

卧龙岗位于南阳市中心,虽然景区面积和自然风光不如古隆中,但是却有着全国规模最大的武侯祠,祠内古木参天,历代文人政客留下大量的碑刻,加上张衡、张仲景南阳名人效应,以及独山玉独特玉文化的映衬,使得南阳卧龙岗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文化韵味。相较于古隆中,卧龙岗胜在文化底蕴厚重上。

在去过两个地方后你会发现,无论是自然风光优美,还是文化内涵丰富,古隆中和卧龙岗都成功的传承了诸葛亮精神。

图片取自网络,侵删。




大家好我是小飞,我就是河南南阳人,首先我没有去过襄阳的隆重,但是我经常去我们南阳的卧龙岗,发表下就我亲眼看到的事实,首先从古到今我们学习的课本中都明确表明诸葛亮也自己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事实,谁也改变不了,其次景区内都是几百年的石碑,还有参天大树,这是任何人都模仿不来的,里边的诸葛茅庐还有古井,都是古色古香,让人一看就能联想到古代的人文地理,非常的宏伟壮观,而且现在景区又扩大了,所以说大家不要被误导,只有亲身看到才能体会,还有好多历史名人都提名孔明先生就在卧龙岗,希望大家多看看历史,尊重历史,不要被其他不怀好意的人给误导,最后希望大家可以来南阳的卧龙岗参观游玩,谢谢大家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中对诸葛亮的躬耕地说得很明确,史料记载也比较充分。卧龙先生的祠堂也在南阳,这是刘禅给建的。古代更推崇不离故土,所以,我相信诸葛亮是河南人。但人类是不断迁徙的,尤其是在后汉时期,先是黄巾起义,诸侯四起,后期战乱不断。诸葛亮在跟刘备之前搬家也是很正常的。

再说说刘备,他三顾茅庐的时候在新野驻扎,襄阳和南阳一个在新野南边60公里,一个在新野北边60公里,从距离上来看,符合那个时代搬家的距离。

《三国演义》里有这么个章节,曹操要抓诸葛亮家人,却没抓到,原因是诸葛亮的老婆带家人跑了。那他跑哪去了呢?书中没交代,但我想,肯定在诸葛亮熟悉的地方。之前给刘备讲述三分天下的地方在隆中,那现在离开隆中,肯定就是去了老家南阳呗,毕竟还是有很多熟人能照顾他们的。

所以说,这两个地方根本不用打,可以找不同的点来做旅游特色。南阳,打造的是诸葛亮出生地,人杰地灵,出大儒。隆中,高士云集是大战略发祥地。一个主打人的出生,一个主打战略决策的诞生。两全其美,何必打来打去。

襄阳和南阳都是好地方,我们游客去那里游玩是去感受诸葛孔明的文化,也是去享受美景与美食。其实,后者的实力对抗可能对游客的影响力比前者还大些。建议二阳还是别再打下去了。拼拼服务的硬实力吧[大笑][大笑][大笑]








两个地方我都去过,我要说的是即便是现在我若是诸葛亮我都不会在襄阳那个古隆中呆一分钟,更别说三国那个时候,没有对比没有发言权,网上那些闭门造车纸上谈兵的其实无需咬文嚼字,不要引章摘句做书虫,除非你不想要命,你可以在诸葛亮的那个时代隐居在你所谓的古隆中。





东汉末年南阳卧龙岗和襄阳隆中哪个地方更适合“躬耕”?

“襄阳说”还有一种观点:比较卧龙岗和隆中两地环境,说南阳卧龙岗在闹市之中,而襄阳隆中则山清水秀,风光宜人,所以,襄阳古隆中更像诸葛亮的躬耕隐居之地。呵呵,脑洞又大了,“像与不像”和“是与不是”完全是两码事,难道东汉时隆中就是5A级风景区?而南阳卧龙岗周边都是高楼大厦吗?远的不说,可以查证的是“文革”时期卧龙岗还是南阳市的远郊,一岗突兀,阡佰纵横,一派田园风光。而襄阳隆中风景区在1987年前还是杂草丛生的荒野山沟,景区开发后好不容易平整了20亩地,说这就是诸葛亮的“躬耕田”。一家四口20亩地现在看起来是不少了,但在汉晋时期够吗?文革时期山区一亩地只收十几斤粮食的农田比比皆是。另外,当时的土地制度是“屯田制”、“占田制”以及“授田制”,史书记载,当时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奴婢同样授田。耕牛1头授30亩,限4头牛。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即“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休及还受之盈缩”。地方官吏按官职高低授给数额不等的职分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各8顷,县令、郡丞各6顷。可见,这个时期“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这应该是汉晋时期保障躬耕生活的最低标准,如果使生活稍微富足些,还要有丁牛和桑田,再考虑土地轮休,还要两倍、三倍的土地。我们想想看,诸葛亮一家如果窝在隆中那个小山沟里,就那20亩地,够养活谁?在那个时期,这点地能过衣食无忧的“隐居”生活吗?孤零零的一家人生活在那个偏僻的小山冲里,能知晓天下大事吗?何况刘表还要关照好友诸葛玄,就给20亩地?一个县令还有6顷地呢,刘表给诸葛玄一家20亩地,别寒碜人啦!再说了,隆中村难道只有诸葛亮一家人吗?你诸葛亮一家把这20亩地都占了别人还怎么活?所以,拿隆中风景秀丽来糊弄人纯粹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二十亩地在东汉末年养活一家四口就是一个天方夜谭。而南阳卧龙岗,位于宛城外七里的淯水岸边宛襄大道旁的高岗上,良田阡陌,土肥水美,交通便利,文化厚重(附图为南阳卧龙岗白河畔的风光)。躬耕是什么?就是种地呀!相比之下,稍微有点脑子就知道诸葛亮应该在哪里躬耕。“襄阳说”之所以把诸葛亮的躬耕编造成“隐居地”,可能也和隆中这个小山沟根本不适合躬耕有关系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