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检查简单、快捷,在急诊以及MRI检查受限时往往作为颅脑影像学的首选。头颅CT对急性出血有很高的敏感性,读片时应首先注意有无出血表现。 ① 特点:高密度→低/等密度(1个月后),周围可有低密度水肿带,可有环形强化。贫血患者的出血可呈等密度或稍高密度。 ② 出血量的估计:长×宽×(层厚×层数)×1/2,其中长、宽为血肿面积最大层面。 ③ 类型:
④ 鉴别:需与以下高密度病变鉴别。
① 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可见闭塞动脉高密度征;数小时后可出现脑水肿、灰白质分界不清(其中岛叶、豆状核与周边白质边界不清分别称为“岛带征”、“豆状核征”),逐渐形成低密度病灶;数天后可出现明显肿胀及占位效应,晚期脑软化、脑萎缩。 ② 占位:包括肿瘤、脓肿、血肿、血管畸形等。可继发中线移位、脑室受压、脑疝。 脑疝包括:
③ 脑水肿:脑沟变浅、脑室变小。 ① 梗阻性脑积水:四脑室出口以前的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积水。梗阻部位上游脑室扩张、实质受压。 ② 交通性脑积水:四脑室出口以后的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的脑积水,脑积水及脑室扩张相对较轻。 ③ 正常颅压脑积水:Evan's指数(轴位图像上两侧侧脑室前角间最大距离与同一层面最大颅腔横径之比)>0.3,DESH征象(蛛网膜下腔凸面变窄与外侧裂及基底池扩大不匹配)。 ① 骨折:可见骨质连续性中断、骨折线,可伴颅内积气,需注意有无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弥漫性轴索损伤等其他颅内病变。 ② 骨质破坏:见于肿瘤性疾病、真菌感染、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aget病等。注意鉴别蛛网膜颗粒压迹,其多为圆形或卵圆形,位于中线两侧2~3 cm内。 CT平扫可见静脉窦高密度,“三角征”、“条索征”,间接征象包括引流区域脑组织水肿、出血、静脉性梗死等。
![]() 刘曼歌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 林楠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 主治医师,MD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系统发作性疾病和脑电图 |
|
来自: 昵称31490947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