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麻醉期突发低体温或高体温典型病例分享

 麻醉MG 2022-10-09 发布于山东

机体在正常情况下,体温是比较恒定的。但在麻醉状态下,体温可随环境温度而改变。当围术期中心体温低于36℃时,称为低体温。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外科疑难、危重及复杂手术在临床开展越来越多,围麻醉期“低体温”的发生率也逐渐增加。低体温,也成为麻醉和外科围术期常见的并发症。

本期,我们从《围麻醉期突发事件的挑战》一书中找出典型病例分享给大家:

病例1:

患者,女性,79岁,体重约35kg,继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和外伤手术史。因倒塌物砸伤腹部伴血尿2小时入院,诊断为腹部闭合性损伤、膀胱破裂?拟行剖腹探查术。

术前体检:患者精神欠佳,疼痛面容,体型消瘦,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哕音,心音有力,未闻及杂音,腹平,无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3~ 5次/分,腹肌紧张,中下腹有明显压痛,无反跳痛,无移动性浊音。四肢活动及肌力正常。体温36.1℃,脉搏90次/分,呼吸15次/分,血压95/55mmHg。术前检查心电图、胸片、血常规及电解质正常。腹部B超示:腹腔少量积液、膀胱破裂。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拟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前病情估计ASA III级。

术前半小时肌内注射苯巴比妥0.1g和阿托品0.3mg。入手术室后常规监测心电图、SpO2、血压。建立静脉通道,输注室温林格液,心电图正常,SpO2 96%,心率88次/分,血压105/63mmHg,依托咪酯5mg、顺式阿曲库铵5mg、芬太尼0.2mg行全身麻醉诱导,气管插管顺利,控制呼吸。

手术开始时加入芬太尼0.1mg,吸入七氟醚1.5%,瑞芬太尼0.5mg/h泵注维持,持续监测呼气末CO2,术中生命体征平稳。

术中探查发现是膀胱破裂,做膀胱破裂修补术。1小时后手术修补完毕,开始关腹膜时关闭吸入麻醉药并停止瑞芬太尼泵注,并将氧流量加大至6L/min,30分钟手术结束。手术历时1个半小时,手术顺利,麻醉过程平稳,SpO2 98%以上,心率75~ 85次/分,血压110/70mmHg,呼气末CO2 45mmHg左右。术中从腹腔吸出血性液体约200ml,手术出血约300ml,共输注林格液1000ml。

术毕,SpO2 100%,心率88次/分,血压112/75mmHg,此时患者无任何苏醒迹象,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不灵敏,对疼痛及气道内吸痰等刺激无任何反应,也无心血管系统反应,继续行控制呼吸,氧流量为3L/min。

观察1小时后无任何苏醒迹象静脉推注纳洛酮0.3mg、阿托品0.5mg、新斯的明1mg,10分钟后仍无任何苏醒迹象,亦无心血管系统的任何变化,SpO2 100%,心率87次/分,血压110/73mmHg,双瞳孔等大等圆直径2mm,对光反射不灵敏。期间,又输入林格液500ml。此时患者全身冰凉,测鼻咽温度为32.6C,遂行人工加温,输入温盐水,电热毯加热,加盖厚棉被,大动脉处加热水袋,增加室温。

又经过1小时观察,体温逐渐升至35.4℃,患者苏醒,意识清楚,自主呼吸恢复良好,SpO2 100%,心率90次/分,血压120/82mmHg,安全返回病房。

病例2:

患儿,男性,6岁,18kg。因间断胸闷、气短1年入院。术前诊断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II孔型,多孔),右心扩大,三尖瓣关闭不全(中度),肺动脉高压(38mmHg)。积极完善术前准备,拟在全麻下行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前病情估计ASAII级。

术前用药:东莨菪碱0.2mg肌内注射。手术当日9:00患者入室,听诊双肺呼吸音清晰,常规监测:血压90/55mmHg,心率105次/分,SpO2 98%开放静脉通道,麻醉前准备完善。

9:20行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mg/kg、丙泊酚2.0mg/kg、罗库溴铵0.5mg/kg和舒芬太尼0.5微克/kg静脉注射诱导,气管插管顺利,脉搏100次/分,血压102/60mmHg,吸入七氟醚麻醉维持。VT120ml,呼吸频率18次/分,气道压在11 ~ 13cmH2O,异丙酚6ml/h 加瑞芬太尼0.4mg/h泵注维持,持续监测呼气末CO2 40mmHg,生命体征平稳。

麻醉诱导后,经左桡动脉和右颈内静脉置管行有创动脉压和中心静脉压监测。9:45行鼻温和肛温监测时发现鼻温38.9℃、肛温39.1℃,及时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

①降低室内温度,去除或减少体表覆盖物,停止主动加温,并撤去过多的绝热物,体表敷冰袋;

②用温酒精擦浴颈部、腋窝、腹股沟区域的皮肤;

③输注适量冷液体;

④加深麻醉,预防寒战反应;

⑤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利尿药;

⑥肛门塞入吲哚美辛栓1/3粒。

经上述综合处理,10:35患儿肛温逐渐降低至37.8℃,急查血常规各项基本正常,持续监测呼气末CO2 42mmHg,生命体征平稳。

经与外科医生和患儿家属充分沟通后决定继续手术治疗。术中监测体温在正常范围,麻醉过程平稳,手术顺利完成,术后随访未见麻醉相关并发症,经治疗后患儿痊愈出院。

那么,针对围麻醉期突发低体温或高体温,我们有哪些思考?

1.麻醉医生应认真、仔细、全面术前访视患者,高度重视围麻醉期低体温和高体温发生的多种因素及环节(患者因素、麻醉因素、手术因素)。

2.对于早产儿、新生儿、低体重新生儿、婴幼儿、老年人及急危重症患者手术,加强围麻醉期体温监测,同时加强血气分析、呼气末CO2的早期监测,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3.及时采取行之有效措施,预防围麻醉期低体温和高体温的发生。

4.避免应用去极化肌松药琥珀酰胆碱等可能诱发恶性高热的麻醉药物,加强呼气末CO2的早期监测,同时加强血气分析、及时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早期诊断和等效剂量的丹曲林正确应用,积极防治围麻醉期恶性高热。

5.对围麻醉期可能发生低体温和高体温的高危患者,麻醉医生术前访视患者时应与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沟通,获得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理解,并做好围麻醉期可能发生低体温和高体温的应急处理预案。

参考文献及更多案例:详见《围麻醉期突发事件的挑战》
该书针对61种围麻醉期高危害性突发事件及5类严重威胁医患安全的突发事件,按原因分析、应对策略、思考以及案例分享思路,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让麻醉医师轻松面对围麻醉期突发事件的挑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