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着奶茶跳着操,敷着面膜熬着夜,嘴动腿不动的躺平…… 这种又嗨又丧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人成了糖尿病的“后备军”。 研究发现,全球目前有5.37亿人群患有糖尿病,其中80%是2型糖尿病,预计到2045年,全球2 型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将达到7亿以上。 除了遗传因素外,我们是怎么离血糖失控越来越近的? 01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 有几条戳中了你? 研究表明,超重和肥胖会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下面7条生活习惯出现频率越高,就越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喜爱油炸食物,不常吃蔬菜、水果 喜爱雪糕冰棍、含糖饮料 通宵劳作,休息不充分 暴饮暴食 经常加餐和夜间进食 久坐 缺乏运动 还有学者发现,如果将油炸、甜食的摄入频率分为5个等级: L1:≤1次/周及几乎不吃 L2:2-3次/周 L3:4-5次/周 L4:1次/天 L5:≥2次/天 那么油炸食品摄入频率每上升1个等级,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增加0.522%,含糖饮料摄入频率每上升1个等级,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增加1.198%。 本身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更应该远离油炸、甜食,坚持规律运动。 02 血糖是怎么失控的? 我们的身体里有个沉默的地方——胰岛,这里约有100万个β细胞,它们的任务就是分泌胰岛素,胰岛素是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在β细胞周围还有α细胞,它们则是唱反调的,主要负责分泌升糖激素(即胰高血糖素),除此,还有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也是负责升糖的激素。 正常情况下,β细胞和α细胞如果和谐共处、相互协作,就能确保血糖处于不高不低的正常状态。 我们摄入的食物会分解成糖分进入血液,此时β细胞接受到了任务开始工作。 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与器官细胞表面的胰岛素受体结合(最主要是肝脏细胞和肌肉组织),刺激这些细胞摄取葡萄糖进行代谢为我们身体供能。 这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遭到破坏都会诱导糖尿病的产生。 肥胖会使作用于脂肪组织的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脂肪的增多还会分泌炎性物质,对β细胞产生“毒性”作用,破坏β细胞的正常功能。 此外,遗传、病毒感染、炎症等也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直接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03 除了吃和运动,还应该注意什么? 除了管住嘴、迈开腿外,定期筛查及早发现也相当重要,尤其是高危人群,一定要注意。 高危人群包括(符合一条就算是): 有糖尿病前期病史: 空腹血糖受损:6.1mmol/L≤空腹血糖<7mmol/L加糖负荷2小时后<7.8mmol/L; 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7mmol/L加7.8mmol/L≤糖负荷2小时后<11.1mmol/L); 年龄≥40岁; 体脂数≥24kg/cm和(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一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缺乏体力活动者; 有巨大而分娩史或有妊娠期糖尿病病史的女性; 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病史的女性; 有黑棘皮病者; 有高血压史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者;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mmol/L和(或)甘油三酯>2.22mmol/L,或正在接受降脂治疗者; 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 有糖皮质激素用药史; 长期接受抗精神或抗抑郁药物治疗者。 筛查的方法为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若结果正常,建议每3年复查一次;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则每年复查一次。 如果已经确诊糖尿病,我们建议进行日常血糖监测,家中自备血糖仪,学会进行血糖监测的操作,并进行详细记录以便复诊时供医生参考。 指尖血糖的控制目标为:空腹4.4-7mmol/L,非空腹<10mmol/L,但因年龄、身体情况差异,具体的控糖目标值可听医生意见。 |
|
来自: hercules028 > 《健康&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