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福强:让教研开启教师的职业生活方式

 超越时空9 2022-10-12 发布于湖北

作为教师,从走上讲台起,不论是否自愿,你都不可避免地要参与五花八门的教研活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依靠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依靠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实践反思等,这似乎是一个“真理”。遗憾的是,我曾以教师、教研员、学校管理人员等多重身份参加过各种级别的数不清的教研活动,但每每活动结束,总难免有些失望:这些教研活动给人虚假、浮躁之感,缺乏点实效性,缺乏点针对性,热热闹闹的活动之后,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于是,大家开始困惑:“我们搞教研有什么用?不是有教研员吗?这跟我们普通教师有什么关系?”

其实,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都离不开研究。不研究能不能生活,能不能工作,能不能学习?答案是肯定的:能。但是不研究,生活不会更幸福,工作不会更出色,学习不会大提高。举个例子,你业余时间喜欢打球,如果你边打球边研究打球的技巧,让打球的水平有所提高,那么你的娱乐圈子就会越来越大,自信心就会越来越强,打球的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反之,有的人起初还有几个爱好,但懒得研究,懒得动脑,一直没有提高,慢慢地也就失去了兴趣。

同样如此,教学工作也离不开研究。

一个富有研究精神的教师,和一个疏于研究的教师,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一生所获得的成功感和幸福感,会有天壤之别。

其实,教学研究并不神秘。我所理解的教学研究,说白了就是让课堂更像课堂,让学生学习力更强,让师生关系更融洽,让自己更加乐于工作一些。但不少老师认为教研与自己的教学相去甚远,是专家才能做的事,一谈到教学研究,就与什么理论、什么专家引领、什么领导支持、什么课题组等等挂起钩来。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于是望而却步,主动退到教研的大门之外。

其实,教研非常简单,比如你想研究分组互助学习,不过是将分组互助的划分方法陈述清楚,将互助形式叙述明白,将互助组的优劣点分析透彻即可。若有相应的对比资料,如实行与不实行的班级情况比照,实行前和实行后学生学习状态的不同,研究内容就会更有说服力,将自己互助学习组的组建、实施、效果等内容付诸于文字,几篇教育随笔或教学论文就初见端倪。

简陋也好,粗糙也罢,都是自己教研中的点滴收获,沿着这样的思路走下去,教研就会走进自己的工作中,成为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样的教研繁琐吗?实在是简单不过的事,只是由于平时我们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才常常半途而废。

参与教研工作,与教师生涯的专业化程度息息相关。

01 教师做教研有利于获取优异的教育教学成绩

可以打个比方:教师相当于农民,而教研人员则相当于技术员。农民进行具体生产操作时,由于技术员人数特别少,不可能有效地监督观察每位农民的操作过程,也就不能很好地纠正偏差。这就形成了“种成啥样算啥样”的局面,还怎么能指望夺得高产呢?

假若农民不是依赖技术员,而是抓紧学习和提高,不断思考分析生产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把曾经取得的经验和一定理论结合起来,探索、交流、创新,即使没有技术员,照样可以获得丰收。以此类比,教师从事教研工作,也是必须的,方向性的。谁越是坚定地及早开展此项工作,谁就越是主动,越能取得好的成绩。

02 教师做教研有利于解决最实际的教育问题

譬如,在某所学校,学生作业质量总不令人满意,抄袭作业、不交作业现象严重。教师通过跟踪调查、问卷、座谈、家访等方式,对此类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措施,如分层布置作业、作业当堂完成、家长共同监督等,效果很好。

03 教师做教研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研活动为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素养搭建了宽广的平台,有助于教师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蜕变。

04 教师做教研有利于形成新的职业生活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教师这个职业是辛苦的,甚至是枯燥的,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难免会丧失激情。如果投身教研,往往能发现另一种全新的喜悦体验,最终形成一种新的充满活力的教师职业生活方式。

来源:王福强的小院

编辑:胡波波  初审:余华

复审:方心田  终审:吕江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