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胃病一治必愈绝方

 图书 馆员 2022-10-25 发布于内蒙古

配方及用法:附子6克,肉桂4克,干姜10克,苍术10克,厚朴6克,白芍15克,红花10克,元胡12克,枳壳10克,米壳4克,吴茱萸10克,黄芪12克,上述生药研细过100目箩成粉,装包,一包4克,每次服一包,每天服两次。
忌:孕妇禁服。按: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在洪洞的古楼街有位魏老先生治胃病很出名,他在街上摆个摊子,并挂着一张纸,上写着:“胃癌吃一包,一时三刻管保好。有钱没钱捎一包,十人九胃少不了。”逢会赶集的人宁肯不吃不喝,也要买几包畏寒散拿回家。曾经有一个学生大雨着凉,胃痛得特别厉害,买了几包胃寒散。回家后仅喝一包,不一会疼痛就消失了,经过观察验证,胃寒散对急慢性胃炎,胃痉挛,胃癌等均有效 .....属于脾胃阳虚或者阴寒痼冷者,用胃寒散都颇有奇效。从1972年到1981年经过临床观察112例,其中有43例在服用3——9剂后症状消失,69例在服用20剂左右疼痛消失。还观察到不论青年和老年发生的胃痛,凡属胃疼者,谁服胃寒散而痛不缓解,则应怀疑是胃癌早期阶段。 验例:乔某。女39岁,干部,1980年6月初诊,该患者胃脘疼痛十余年,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痛时放射背部,遇冷加重,有时感到冷气撞心,暖气吞酸,纳呆少食,每日能吃四,五口饭,经过地区医院诊断为,胃溃疡(活动期)口服胃寒散23包疼痛减轻,未有大发作,食欲增加,连服一个半月,症状消失。 百姓验证: 北京顺义大孙各庄镇石各庄村孙东复来信说:我老伴患有急性胃腹痛已有20多年的病史了,曾在县医院检查并治疗2次,在镇和村的卫生院治疗,吃过痢特灵,胃得乐,胃霉素,还输过两次吊瓶,花药费1000多元仍不见好,后又发展为腹痛腹泻,不敢吃冷食物。后我用本条方为她试治。自配药连吃一个月,她的病全好了,一共花费不到15元钱。

從胃痛症狀分辨三種胃病

辨別疼痛與吃飯關係可儘早發現胃腸疾病。
仔細辨別疼痛與吃飯關係可儘早發現胃腸疾病。

胃潰瘍 胃潰瘍病人的痛與吃東西有關,通常一吃東西胃部馬上就有脹痛的感覺,飯後上中腹痛,或有噁心、嘔吐、積食感,病的時間可能已經很長;疼 痛有規律如受涼、生氣、吃了刺激性食物後發作。中老年人要想到慢性胃炎,特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如果是女性,還有站立時和勞累後加重的特點,那要考慮胃下 垂。

十二指腸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的病人經常在饑餓的時候出現胃痛,甚至半夜疼醒,吃點東西可以緩解,常有反酸現象。秋冬季節容易發作,疼痛在上腹偏右,有節律。
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的痛多數是最沒有規律的,它的發作不定時,既可能由精神緊張引起,也可能與消化不良有關。表現為飯後飽脹或終日飽脹、噯氣但不反酸,胃口不好,體重逐漸減輕,面色輕度蒼白或發灰。

胃病反反复复,久治不愈 也许进入6大误区

误区1:胃炎是小病,不用当回事
因为食用卫生不达标的食物而感染胃炎的人越来越多,久而久之,胃病也悄悄侵袭。
还是由于工作原因,我们往往觉得忍忍就过去了,但正是在这慢慢拖延的过程中,我们的胃痛一天比一天严重,最后发展为萎缩性胃炎,还有人因此患上了胃癌!
所以在普通胃病的时候就应该积极的及时的补充泰渭散、金免幽进行调理抗炎修复。
挣得再多,没有了健康,一切都只能归零。
误区2:得了慢性胃炎就无法治愈
给自己一定的时间,胃炎是可以调理好的,即消除症状。
胃粘膜的再生、重建以及恢复机能大约需要3~5个月的时间,
因此,想要康复胃炎,最少也要3个月,只要及时治疗吗,坚持治疗,合理饮食,胃炎是一定会好的。
误区3:胃炎最终会变成胃癌
已明确萎缩性胃炎基础上要合并大肠型肠化(肠上皮化生)或者不典型增生才会有可能转化为胃癌。
一些人对慢性胃炎认识不当,特别是普通胃炎者,常担心发展成胃癌,这种担心其实是不必要的,心理负担过重也会导致胃炎发作甚至加重。
误区4:药用久了会耐受,要不停更换胃药
治疗胃炎时,最好能坚持用药,不宜频繁更换,除非有不良反应发生。
尤其一些调理慢性胃炎的调理方,常见泰渭散、金免幽,没有任何的毒副作用,安全性高,但要坚持服用才能起效。
误区五:胃炎发作,赶紧吃药!
胃炎患者都知道胃痛发作的滋味,随时随地,不分场合的疼的死去活来,每个人都会告诉你赶紧吃药!吃什么药?
止痛药当然是首选!然而事实上,止痛药可以止头痛、牙痛、骨痛,对胃痛往往没有任何效果。
甚至于很多止痛药,还会刺激胃黏膜,导致疼痛加剧,甚至引发胃穿孔、胃溃疡、胃出血等严重上消化道并发症!
误区6:养胃养胃养胃,误入养胃陷阱
譬如睡前喝牛奶,但你不知道的是,睡前喝牛奶不是在养胃,而是在伤胃!
因为牛奶中的蛋白、脂肪和糖分等会引起胃酸分泌,在夜间空腹状态下可能对我们的胃黏膜造成损伤,长此以往,更会加重胃炎。

病从口入,养胃的关键是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摒弃三餐进食不规律、吃饭过快和暴饮暴食等不良习惯。

慢性萎缩性胃炎民间两个偏方
半夏陈皮汤<p 【组成】半夏、乌药、茯苓各12克,炙甘草、陈皮各6克,沉香3克,百合30克,生姜3片。【做法】将上述所有药材共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水,煎1小时。
【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完。
【功效】理气化痰,健脾养阴,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2.太子参黄芩白术汤
【组成】太子参、黄芩、白术、茯苓、焦三仙、丹参、枳实各15克,半枝连、延胡索各30克,广木香、五灵脂各10克,甘草6克。
【做法】将所有材料放入锅中,放入适量水,煎取600毫升。
【用法】每日1剂,每日3次。
【功效】益气健脾,活血通络,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
肝郁气滞型痞满

症状:胸脘痞满,胁腹作胀,郁郁寡欢或心烦易怒,时作太息,嗳气,纳差,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弦。

病因病机:肝气郁结,气机阻滞。
治则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消滞。

方药: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柴胡9g,枳实12g,白芍12g,甘草6g,苍术12g,香附9g,川芎9g,神曲12g,栀子9g。加减:气郁化火,口苦心烦,加龙胆草6g,川楝子6g以清肝泄火;兼湿浊内盛,大便溏泄,舌苔厚腻,加茯苓15g,薏苡仁24g以健脾利湿;痰多胸闷,或咯痰不爽,加半夏9g,陈皮12g以理气化痰;素体虚弱而兼肝郁气滞,宜用四磨饮加减化裁以顺气扶正。

脾胃病阴虚证的辨别运用
脾胃病是临床上见症最广泛的一类病,治疗起来并不难,呕吐、打呃、喛气、吐酦、腹胀、疼痛、嘈杂、不食、腹泻、便秘等等不一。关键是要把好辨证,分清虚实、明白寒热。这样治疗起来就容易了。本篇重点谈一下脾胃阴虚的鉴别诊断和治疗。

脾胃病中脾虚胃实,大家常见,四君,二陈,平胃散都是常用方剂。但是对于阴虚证却不见较多的论述,是临床不常见么?非也。

实际上阴虚证是很多的,只是注意的不够。食欲不佳,食后倒饱憋胀,不饥不食,口渴口干,大便干结不爽,小便短黄,舌红少苔或舌中苔剥、脉沉弱等,这些证状的出现就是脾胃阴虚的证侯。一些大夫见了这些病证习惯用辛温或消导药治疗,效果不佳。其不是异功散就平胃散加消导药,结果更伤脾胃之阴,越治越重。这是辨证不精不到火侯的表现。其实治疗这种病症并不难,就是一定要照顾到脾胃阴液不足的病机。而且具体治疗中还要分清脾阴虚和胃阴虚。这两证共同之处是很近似,证状也差不多,很容易分清。就是从患病时间和体质上区别:脾阴虚多见素体虚弱的慢性病过程中,而胃阴虚多见素体尚盛的急性热病伤阴者。

先说脾阴虚的治疗,这是临床上最多见的。山西巳故名老中医张子琳创立的“加减异功散”是有效方子。其方为:北沙参  山药 麦冬 石斛 莲子 扁豆 鸡内金 生甘草。
我在平时治疗脾胃病中常用此方很有效果,《中医临床家---张子琳》一书中亦载有运用医案,录之:
我所老大夫赵某,感冒治愈后,多日来身体疲软,不思饮食,经服五味异功散多剂,效果不显。张老询其口干舌燥,大便不畅,小便黄赤,视其舌质干红少津,辨为脾阴虚证,处以加减异功散,2剂而饮食增加,精神好转。
另有一例舌癌患者,张老诊为心经火毒,劫夺脾阴。先后治以清热解毒、养阴消肿、活血逐瘀诸法,待症状控制,火毒已敛,脾阴亏失,口流淡水之时遂改用这张专治脾阴不足的加减异功散,坚持治疗将近1年,最终使此“不治之症”实现了带病延年。因此绝不能小看这张平淡无奇的处方。
异曲同工,著名中医张文选治疗其父的医案亦能说明此法。
1977年5月,我的父亲曾患肺炎发热,经某西医院治疗痊愈出院。但病愈后一直无食欲,间或胃痛,且胃脘胀满,在当地请中医治疗3个月而不愈,延至暑假我回家时,其症状有增无减,胃疼痛,脘胀满,不思食。看前医所用处方,或者消食导滞,或者理气开胃消胀,或者破气止痛。我在未诊脉视舌时也觉得前医处方不谬,但诊舌见舌绛无苔,诊脉弦细略数,问知大便干燥。诊罢突然顿悟地联想起益胃汤方证,随即处下方:沙参12g,麦冬12g,玉竹12g,生地15g,冰糖15g,生甘草6g。当即取药3剂。每剂药煎3次,兑在一起令频服。结果服一剂胃痛止,两剂食欲大开,大便通畅,脘胀立消。服完3剂后,持续3个月的痛苦随之消除。
其次,在治疗胃阴虚时,诊断已前述,用方更简单。急下存阴的调胃承气汤,玉女煎,清胃散均可,在此不絮叨了。想必各位同道不会陌生。
总之,在治疗胃病时,要多思,多虑。即要想到脾阳气虚,还要更考虑到还有阴虚一面,治则分阴阳,才能成为医中杰。

古道瘦马写于2011·8·31晚

脉多左关弦右关弱。此乃脾胃虚弱不运
-脉诀阐微 脉学阐微半佛半神仙
2.再生障碍性贫血脉象演变规律:初期右手脉象多现浮大弦滑,常发热恶寒,或高热头眩鼻衄、齿龈出血。脉象由阴虚到阴阳平衡,阴虚脉初期为虚大,即浮取为4-5个脉力单位而重按1-2单位,为阴气虚损,不能维系阳气,故脉象偏浮而重按无力,如阴虚较重则脉现虚数,如阴虚甚而阳亦伤,则脉多现细数,及阴气渐复则数象渐减,即由每分钟100而95、90、85至,浮象亦见沉敛,沉取逐渐有力,迨浮沉适中,脉象缓和,重按有力,为阴阳暂时平衡。
证脉不可偏废证脉不可偏废。徐春甫谓:“脉为医之关键,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以措治。”《玉函经》言:“脉为医门之先,其理微妙……切而知之以察其内,证之于脉不可偏废。”笔者从医40余年,深感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笔者在1972年7月曾诊治一汤姓8岁男童,被西医诊断为流脑,曾注射过多种抗生素无效,时患童四肢厥冷,牙关紧闭,重度昏迷,表面看是寒极之证。此证的关键是据脉断证,用附子、人参益气扶阳。
(3)根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6)情志 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再如新病与久病,气病与血病,外感。如伤寒病初起病在太阳为表,温病则为病在卫分亦为表,按部取脉一般反映在里之病,如伤寒病的太阴证,温病的营分证等,杂病反映肝、肌。如伤寒病的少阴证、厥阴证,少。在杂病中说明病。病实质的病变。谓本质性病变,是指本质阳虚、命门火衰或阴虚阳亢等,或病在营分、血分,以及陈痰久郁。又如伤寒病的阳明证或温热病的气分证,脉象、舌诊反映病机,而病机的变化也必然从脉象、舌诊上表现出来。
脉象。寿小云 现场诊脉寿小云 现场诊脉2011年12月23日 星期五 20:53.寿小云:对,古时候它没有这个心理脉象,古的时候是疾病脉象和七情脉象,七情脉象就是心理脉象一部分,但是现在把脉象分成两个体系,一个是疾病的病脉体系,一个是心理的脉象体系。肝肺有热现于面,左肝右肺见两颧。7、切脉必须因时因人灵活掌握:切脉与四时气候关系密切,必须因时而定,切脉以气血平和为正常,不以大小强盛为标准,脉象要依自己的体质与所负...
肿瘤脉诊浅识肿瘤脉诊浅识 肿瘤脉诊浅识。我个人常用的脉象为浮沉、数迟、弦滑、涩、细、微等几种,在这里面我重点讲滑脉与弦脉。(2)滑脉往往是痰证、湿证、食证、热证的脉象表现:一位患者GX女士,脉弦急,证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其脉象不收而反见张开之势,对比寒脉多向内收,是因阴虚有火则易外放,呈弦急之形态。4)弦中夹杂滑脉,为水热互结。10)弦在左寸,为胸阳不振,或心阳不足,桂枝甘草汤证、瓜蒌薤白白酒汤证。
《素问.三部九候论第二十》:“帝曰:何谓三部。岐伯曰:有下部,有中部,有上部,部各有三候,三候者,有天有地有人也,必指而导之,乃以为真。上部天,两额之动脉;上部地,两颊之动脉;上部人,耳前之动脉。中部天,手太阴也;中部地,手阳明也;中部人,手少阴也。下部天,足厥阴也;下部地,足少阴也;下部人,足太阴也。故下部之天以侯肝,地以候肾,人以候脾胃之气。帝曰:中部之候奈何?主病:阳衰少气,阴阳气血诸虚。
遂用镇肝熄风汤。从镇肝熄风汤可看出,张氏认为肝脉为弦在左为主,而尺脉弱者则为肝阴之不足,故方中有平肝、镇肝的赭石、龙牡,又有滋阴补肝的龟板、芍药、玄参、天冬,还有疏肝之麦芽、茵陈,可谓是顺从肝之特性,充分体现张氏对肝脉认识与研究至深之理。视其脉象均为洪、滑、数而有力之脉证,张氏辨析白虎汤证在《伤寒论》太阳篇,其"脉浮滑",知病在表,于是加薄荷,或加连翘、蝉衣(即为寒解汤),服后须臾即可由汗解而愈。
知常达变说四时脉象知常达变说四时脉象:春脉弦,夏脉钩(洪),秋脉毛(浮),冬脉石(沉)。春天犹有余寒,少阳之气生发,少阳之气为阳气,寒束阳气脉故弦,面色青,由此可知:弦者寒也,寒束热也。秋天,五脏对应肺脏,天气转寒,脉(阳气鼓动血液)在皮肤,面色白里透红,所以脉浮为毛。冬天寒风凛冽彻骨,阳气潜藏以养五脏,所以脉(石)沉,面色黑而润泽,沉为肾脉,沉而有力为有根。
脉诊略谈 - luoyu5200的日志 - 网易博客脉诊略谈。脉者血之府,色者气之华,血气者人之神,故色脉可反映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运行、渗灌的情况,因而诊脉察色可以知病之虚实,明病之寒热,察病之表里进退,测病之轻重顺逆。"脉之有神,亦称脉有胃气,因人以胃气为本,而胃为水谷之海,人之生死所系,所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也。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脉诊仅为四诊之一,而四诊各有其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
察色诊脉以定病位之表里脏腑,病情之寒热虚实,或从证、或从脉,岂是偏取沉按一法耳? 虚劳病可说是“虚”,《金匮要略》对本病尤详于脉,“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脉象大,或者极虚,都可能是劳病的脉象;脉诊易学而难精 脉诊是中医的一部分,中医是中国文化一部分,中国文化,无论中医、中国画、中国书法、京剧、围棋、气功、太极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易学而难精。对我来说只有靠脉诊摸索。
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  脉象的形成不仅与心、脉、气、血有关,同时与整体脏腑功能活动的关系亦很密切。呼吸急迫浅促,或肺气壅滞呼吸困难时,脉象多呈细涩。脉象中的"胃气",在切脉时可以感知,主要在切脉的指下具有从容徐和软滑的感觉。所以,脉有胃气为平脉(健康人的脉象),胃气少为病脉,无胃气为死脉。临床上根据胃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预后的善恶,故又有“脉以胃气为本”之说。
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 脉象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 作者:刘绍武三部六病学说的脉象观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复合脉中,凡是七类基础脉巾,除自身对立的脉象不能相合外,七个基础脉的任何一类都 可以和其它利:脉象相复合,构成多种多样的脉象,现举出十余种复合脉,供大家参考,从中得出一般的规律,以通过脉象对病证有所了解。常为病久气衰。
主管察火,脉硬火多,脉软火少。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分者 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 右手侯阳气 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 右手侯能量的制造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 心运血 肝藏血 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 肺运气 脾生气 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 气盛 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 血盛 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有妇女右脉强于左脉 当作何论?
不管是什么脉都要带胃气,没有胃气就是真脏脉,比如弦脉就和刀刃一样,没有胃气了,一点不柔软太硬了。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或者脉特别洪大和强硬,那都是没有胃气了,这就是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肝脉弦,心脉钩,肺脉毛,肾脉石,脾胃脉缓,其弦钩毛石而缓者,是四脏之有胃气也,其弦钩毛石而不缓者,是谓真脏脉。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血虚络脉失养,经络不通,涩脉本当见于沉位,今沉取弦细是血虚失养之脉,若血虚逐渐伤阳致阳气不足,即为气虚为主,脉象即浮涩而沉取弦细无力,当益气养血并进。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浮弦支饮外溢。沉弦悬饮内痛。疟脉自弦。弦数多热。弦迟多寒。弦大主虚。弦细拘急。阳弦头痛。阴弦腹痛。单弦饮痛。双弦寒痼”。弦为郁结,按之弦滑有力属痰热郁结,沉取弦滑而是邪有余。13.弦兼结(1)弦兼结而按之弦滑,沉取弦结滑有力者。
(3)根 肾为先天之本,是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原动力,肾气足,反映于脉象必有根,沉以候肾,尺以候肾,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就是有根的脉象形态,若病中肾气犹存,先天之本未绝,尺脉沉取尚可见,便还有生机,正如《脉诀》所说的:"寸口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6)情志 一时性的精神刺激,脉象也发生变化,如喜则伤心而脉缓,怒则伤肝而脉急,惊则气乱而脉动等,当情志恢复平静之后,脉象也就恢复正常。
肖老妇科月经病的脉诊经验,前已专篇介绍,现将肖老有关带下病、妊娠恶阻及。肖通吾妇科脉诊经验续介分享到: 收藏 推荐 肖通吾是山西近代名老中医之一,他临床经验丰富,在脉诊方面有很深造诣。肖老妇科月经病的脉诊经验,前已专篇介绍,现将肖老有关带下病、妊娠恶阻及肖通吾妇科脉诊经验续介。肖老妇科月经病的脉诊经验,前已专篇介绍,现将肖老有关带下病、妊娠恶阻及产后诸疾的脉诊经验继续介绍于下,以飨读者。
中医脉诊解析——教你如何切脉 四中医脉诊的奥妙与临床脉诊技术的应用一、问题的提出:1、28种脉象太难掌握,心中了了,指下难明,学不懂,掌握不了;六、滑脉 “男得此无病,女得此有胎,及真滑脉也”(《脉义简摩》)健康人42.9%经期妇女62%妊娠2~9个月实验:40只健康犬,测得滑脉图像28只,占63.6%贫血:血球压积下降,血液稀薄,血流滑利低蛋白血症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凝血机制异常中医:痰、湿、食、实热(孕、常)西医:
关于中医脉诊论之一:基本概念与正常脉象初识:经脉随胃气宗气运动的道理,可概括为阴经阳气,相互作用的结果。阳气的运动,有似风箱鼓动作用,经脉中血液,受到阳气和宗气的鼓动,上下来去,往复无穷地循环。平常人的脉象也称平脉或称有胃气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急不徐,来去从容,一息四至五至,(约60-80次每分钟),从容和缓,节律一致,谓之有胃气,是以阳气之什浮,得阴气之潜敛,以维系阴阳基本平衡。
所以大家会发现他脸色比较黑,凡是这种责任心很强,对自己要求比较严格,做事一定要做成什么样,凡是这样的人,因为他心里这股气就是心气太硬,往往肝气郁的很紧,肝气郁久病则入络,入络则引起血分的郁结,日久就会阻碍气血的通行,气血不能荣润于外,久而久之,血瘀日久则肌肤甲错。所以象这种情况,单纯从用药的角度讲,一定先通破,先把这个郁结破开,气分血分同时破,破开之后,然后再加上运脾胃的,补肾的药。
中法人,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候脾,候胃气须配足阳明胃经动脉(冲阳);【五脉】肝弦、心洪、脾缓、肺浮、肾沉是谓五脉。①肝郁:弦涩、弦大虚。⑧肝阳:弦细数,甚或弦劲。④肝阴虚:弦细数。⑧肝实:弦紧、弦劲。⑨肝脾不调:弦缓。⑩肝胆不宁:细弦,虚弦。③肝气犯胃:弦缓、右关弦缓兼浮。⑩肝肾阴虚:沉弦数。⑥肝胆湿热:弦滑数、弦细濡数。②脾阴虚:弦细、细数。⑦肾水凝心射肺:沉弦。(二)胃1.胃的功能①胃为水谷之海。
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20080514脉法之滑涩20080514脉法之滑涩今天给大家讲脉法,滑涩。肝藏血而肺藏气,故肝脉滑而肺脉涩。是以肺脉浮涩而肝脉沉滑。答:肺金就是肺气不降,肺气为什么不降,是因为虚逆了还是实逆了,是因为胃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还是少阳火胆气逆了导致的肺金不降。一盘来说,要清降肺金,证明肺里面有火了,要清肺金的话,肺胃是一路的,要降肺先降胃,清清胆胃胆胃清了,肺气清,胃气降了肺气也容易降。
主病:虚证,多见于阴虚、血虚证。凡是看过中医的患者,往往会看到医生先给病人“号脉”教科书上叫“切脉”,切脉的同时医生会先“看”,看病人的“动”、“静”,也就是病人的“神”然后观察病人气色、通过气色的明快和晦暗以及脉象的迟数和尺肤的寒温,分清疾病属“阴”属“阳”属“寒”属“热”,再看病人的舌,舌体分上、中、下,舌质,舌底,上以求上“心、肺、头、上焦”,中以求中“脾胃、中焦”,下以求下“肝肾、下焦”。
涩为气独滞。兼浮,肺热,咽燥而疼、喘嗽、气壅。) 右关(伏阳蒸内、脾虚食少、胃气壅滞。女人主血热气壅、月事不通,若和滑 ,为有孕。) \x涩\x 涩以候血(其象虚细而迟,往来极难,或一止复来,三五不调。) 涩为气多血少之候,故主血少精伤之病,盖气盛则血少,脉因涩,惟肺宜之。\x气口\x 气口候人七情(右手关前一分为气口。) 七情之气,郁于心腹不能散,饮食五味之伤,留于肠胃不得通,致右手气口脉紧盛,大 于人。

最神奇的6个养胃穴,平时按一按,扶正祛邪防胃癌,守护胃健康

脾虚不虚从脸上就能看,一个小方法轻松解决

很多读者都听说过,中医里讲“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胃为后天之本”的说法,意思是脾胃共同协作,把吃进去的食物吸收转化成精微、然后输至全身各脏腑经络、滋养全身。
由此可见,某种意义上说,脾胃简直是人体的发动机也不算夸大,毕竟人是铁、饭是钢,吃的不好、消化吸收的不好,人也就不好了。
如果大家走在路上,注意观察行人的脸色,往往就能看出此人的气血状态如何,如果比较健康、气血充足、精气神好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感觉的出来。
但是还有些人,你一看脸色就知道,已经气血不大好了,尤其是脾胃不大好了,尤其是大城市、特大城市里,你去路上走走看看、地铁里观察一下,往往那些上班族、白领,脸色晦暗无光,脾胃绝对称不上多好;
更危险的是,很多人脾胃不好,但是自己却还不知晓,久而久之,身体就慢慢垮下去了,这是值得警惕的。

那中医望诊,是如何从脸上的气色,来看出脾胃状态、司外揣内的呢?

《黄帝内经》里说过:男人,“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而女人呢,“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这话啥意思呢?很简单,就是正常女人到了35岁以后,男人到了48岁以后,就会“面焦、发白”,脸色憔悴了、头发也开始白了。
女人其实挺惨的,最注重容颜,可惜老天设计的时候,让女性容颜衰老的却更早一些。
咱们人体的足阳明胃经就是循行脸部的,是所有阳经中,对脸部影响最大的经络,在《灵枢》里就说过: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角后,下颌部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胃经从头脚底开始沿着腿的正面往上走,经过肚腹、胃部,然后直接上达头部,走脸的两侧、唇的周围、鼻子、额头等。
可见脾胃要好,才有足够的气血,充实脸部、显现气色,但是正常人,按生理规律,到了30-40岁,脾胃就开始衰了,最明显的就是:吃饭肯定不如年轻时候生龙活虎、食欲旺盛了,必然脸色会出现异常,以及脾胃虚弱的信号,这对很多爱美的女性来说,是天大的打击。
具体从脸部哪里看出脾胃虚弱了呢?
首先看整体脸色,如果脸色发黄,不太明亮润泽,尤其是脸上的肉,摸上去松松垮垮的很松弛,基本就能判断此人脾虚;
还有的小孩山根位置发青,山根就是两眼中间这里,仔细看有青筋浮现,这种不是脾虚就是肝郁,必然难养,家长要注意学学中医阿!
最后,可以看看下嘴唇及周围,如果嘴唇红润,那必然肠胃无虞,如果嘴唇枯瘪、艳红或者晦暗无光,肠胃肯定有异;
而且有中医临床观察过很多例,就是下嘴唇的唇周,如果仔细看,和脸颊的色泽差距很大,尤其是下嘴唇周明显晦暗的,必然脾虚!
脾虚,还有很多其他特征,不一定非从脸上看,比如倦怠无力、少气懒言、精力差、易困倦、食欲不佳、过瘦或虚胖、容易拉稀、腹胀等,十有八九也跑不开脾虚。
脾虚的人,平时饮食多注意调补调补,比如山药、小米、芡实、薏米、茯苓等都是很好的药食同源、安全补脾的选择,平时要适当运动,提高肌肉能力和气血水平,不熬夜、不折腾,注意养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