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仕强:生活中所谓“会来事儿的人”,一定是吃透了这套动机论

 谢耳朵馆长 2022-10-25 发布于四川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可以这么说,我们现实的社会处在一个“焦虑时代”,如今的社会内卷化越来越严重,我们脑海里永远充斥着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担忧。
曾几何时,清凉的夏天下午公园漫步,夏日晚上在门廊乘凉的日子,都已经被不熄屏的手机和电脑取代,忙碌、更快节奏的工作和比别人干得更好的压力取代
伴随着巨大的压力,当今大多数人已经被推到了焦虑发作的边缘。
唯有极少数人能在不确定性中够坦然自若,就像曾仕强老师所说:能应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人,都是会来事的人。

弗洛伊德:焦虑的分类

什么是会来事的人,要想理解它,我们必须知道这个理论:弗洛伊德曾在他的后期的重要著作中划分出三种焦虑类型。
  • 一是现实焦虑(realityanxiety)或客观焦虑(objective anxiety)
  • 第二种是神经性焦虑
  • 第三种是道德焦虑。
现实焦虑可以直接预知的,它是人们觉察到真实世界中的危险时做出的反应。比如,你发现你工作的公司即将倒闭,独自下班回家发现正被一个陌生人跟踪,或者从一场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这些是可以可以预见的焦虑。
真正会来事的人,绝不仅仅只会面对现实焦虑,他们还会处理神经性焦虑:当不被接受的本我冲动快要逼近意识的时候,人们体验到的一种焦虑。以及道德焦虑:当本我冲动违背了超我的严格道德准则时,所产生的一种内疚焦虑。

有关焦虑的应对策略

面对这三种焦虑 ,会来事的人会采用这套动机论,也就是积极的应对策略 ,它主要分为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
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问题本身,会来事的人敢于直面现实的残酷真相,以克服焦虑。
比如,他们失恋了,努力寻找自己在关系中真实的需要,如果经济上出现问题,他们就想办法多赚钱,减少开销。如果家庭上有困难,他们就努力和父母沟通。
喜欢用问题策略最大的收获在于:当你直面这些问题时,只需简单地做些计划就比呆坐着什么也不干强
情绪中心策略则是减轻伴随问题而来的情绪压力,因为消极情绪是不能莫名消失的,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演变转化为积极情绪,它只会越压抑越严重,所以,聪明人常会用积极情绪去代替消极情绪,比如,一个未被的录用人可以想想,这样的挫折可能也有好处。
失恋后和咨询师或朋友讨论自己的情绪,思考怎样从恋爱经验中吸取教训。
与之相反,不会来事的人会采用回避策略,使用回避策略的人试图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通俗点来说就是压抑或逃避,一位妇女得知自己身患重病,她的反应可能是不去想这个疾病,或问题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严重。
一个害怕失去工作的男人会喝酒或者服麻醉药使自己感觉好些。刚出身社会的学生回避那些引起烦恼的人和场景。睡得比平时多。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使用回避策略,回避策略并非没有效果,他们只是短期有效,例如,你可能决定,在几天时间内忽略人
际关系问题而为期末考试学习。但这种策略最多只是延缓了这些问题。所以会来事的人,通常都不会使用回避策略。
科学研究表明,在战争实验当中,比起运用回避策略,采取积极的应对政策会有效的多,比如直接处理困难情境的方式,能使那些经历过中等规模战斗的退伍军人更好地处理战后创伤的长期影响(SuvakVogt, Savarese,King&King,2002)。
同样有一项艾滋病应对策略,在这项策略中当中也采取的是积极应对策略,可以使那些因艾滋病感染而失去爱人的艾滋病患者对未来抱有希望,也更乐观,与之相反,采用回避策略的艾滋病患者会表现出更多的无助感。
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哪个更有效?
这个问题,通俗的来讲就是说,当我们直面问题时用哪种方法更有效,有的时候努力不一定能成功,错误的方法和方向可能会让事情更加糟糕。
研究证明,在困难时选择哪种策略要取决于情境,关键在于你在这种情境中是否有改善问题的方法,或者是否不得不接受事实,如果真的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快速采取行动,比如上课因听不懂而苦恼,那么对他有利的做法是立即请教,而不是等着以后会突然开窍。
但是,有的时候我们通常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会很手足无措,在这种情况下,尝试解决问题是无效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关注你的情绪反应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有的时候,情绪中心策略反而会更有效,在一些情景中,比起使用问题中心策略的人,使用情绪中心策略的人体验到的焦虑水平更低。
会来事的人具备灵活性。面对着这个社会巨大的不确定性,我们必须灵活应变,真会来事的人都会具备灵活性,不同类型的应对策略看来会在不同的情境中起作用,研究者把这种能力称为应对的灵活性。
现实中,很多人勇于面对问题却依然无比焦虑,关键点就在于他们不会灵活运用,有效应对的关键是要知道什么时候应该用哪种策略。
能够根据特定情境调整应对策略以适应现实的人们,与不能这样做的人们相比,能更有效地处理生活问题。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