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羁縻制度出现于秦汉,历朝历代均有改土归流,元朝后规模逐步扩大

 炫叶楓雪 2022-10-26 发布于广东

羁縻制和改土归流都是中国古代针对于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的统治政策,改土归流是从羁縻制中发展过来的,改归流并非只有清朝做到了,历朝历代其实均有改土归流,不过范围不像清朝这么大,不太引人注意。只能说清朝推行得更为广泛,制度更为完善。

什么是羁縻制度?为何可以盛行千年?

羁縻制最早出现于秦汉时期,中国从古代就一直是多民族共同生存,而这样就难免会互相产生摩擦,中央政权为了更好地控制这些区域,通常采取的方法就是恩威并施,而羁縻制中羁代表的就是威,中央政府持续像少数民族地区施加政治、军事压力,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控制;而縻代表的就是恩,中央政府给少数民族地区一些优惠政策。在恩威并施的举措中,有效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而羁縻连在一起,又形成了一个最基础的行政单位,保持在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区域原有的社会组织,比如由中央确定这些少数民族地区首领,土司的统治地位,任命他们为所在区域的官吏,除了给中央政府进行正常的朝贡,上税以外,日常的所有事务均由少数民族地区的首领管理。

在这之后又发展出了羁縻州府,这种政策在唐宋时期进一步的完善,在宋朝,一些势力强大的少数民族首领,中央政府为了加强统治还会赏赐一定的土地,但是这种制度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在中央政府实力强大的时候,对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力也会加强,但是实力较弱的时候,这些少数民族地区就会不受掌控,还会出现互相吞并、征伐的情况。

但是总体来看,羁縻制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可以较为稳定处理、平衡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区域之间的关系,维持中央政府对地方的集权统治。也因此,羁縻制虽然在处理中央政府和少数民族地区问题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也在逐渐完善中持续使用了上千年。

改土归流政策有何优势之处?

羁縻制度逐渐发展为土司制度,简单说就是土官制土民,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实际上是间接统治,也因此很多朝廷的政策,就难以在这些地区贯彻下去,而一些土司,对内压迫少数民族同胞,对外反抗中央王朝。于是统治阶层就开始尝试彻底改变这些弊病,将原来的土司统治的区域改变为府,州,县,在一些土司死后,没有子嗣接班,就由朝廷直接派遣官吏接任,找到各种机会罢免土官,由朝廷派遣官吏,也称为流官。

  • 秦汉时期

秦朝崇尚武力和律法,因此在少数民族区域的统治时,多用武力进行征服,如义渠地区和河套地区的游牧民族,要么被同化,要么就被驱离。

可当到了始皇帝时,远征岭南,因当地的土著不服,多于运动战、游击战的模式,拖住了秦军,虽然秦国制郡县,可实质依旧没能控制偏远地区。

汉朝疆域图

直到汉朝时期,由于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廷施行了“无为而治”的休养生息政策,同时对于中原以外的少数民族区域施行了“羁縻政策”,即郡县城市依旧施行汉法,而城市之外的少数民族区域则以地方首领承认中原朝廷为主的方式进行统治。

汉武帝时期,闽越国(福建区域)因天灾导致人畜剧减,闽越王向廷请求内附,武帝认可了这种方式,据此闽越地区不再实行羁縻政策,全面同行汉法

汉朝时期,除了对少数民族区域实行羁縻政策之外,还通过郡国制度,对少数民族区域进行渗透。哪怕是到东汉末年时期,灵帝时期,依旧出现改土归流的现象:灵帝建宁三年(170年),“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光和元年,交阯、合浦乌浒蛮反叛,招诱九真、日南,合数万人,攻没郡县。四年,刺史朱俊击破之”。

东汉动荡之时,以刘表为首的荆州代表依旧对荆州区域内的少数民族区域进行扩张,零、桂区域在三国时期依旧出现叛乱:“武陵蛮亦更攻其郡,太守陈奉率吏人击破之,斩首三千余级,降者二千余人。至灵帝中平三年,武陵蛮复叛,寇郡界,州郡击破之”“长沙太守张羡叛表,表围之,连年不下。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表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另外三国时期的还有:孙权的东吴政权对百越之地的扩张;曹魏集团对北方草原的扩张;刘备蜀汉集团对云南方向的扩张等等。

东汉形势图

当然这个时期,主要依旧施行羁縻政策,这些割据政权在产粮区或者是关卡处设立城市郡县,慢慢渗透、同化当地土著各部。

  • 唐宋时期

羁縻政策在唐宋时期兴盛起来,中原王朝放弃了汉朝时期的羁縻制度中的“胡汉分化政策”,施行了更为简便的胡汉混居的社会结构,因此在唐宋时期,除了北方的民族在地理环境的优越条件之下,还能保留其民族的特性之外,西南方向的少数民族区域,靠近郡县的少数民族部落,多被同化掉了,只剩余偏远区域或道路曲折的区域,还能保留其本族特色。

“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羁縻政策,使得中原王朝的势力开始不断扩张,使在“遐荒绝域、刑政殊于函夏”的羁縻府州制度得以推行。

元明清时期,改土归流成为了中原王朝实质性扩张的行为准则之一

蒙古帝国时期,由于游牧民族的特性,对于先被征服的部落或国家,给予较高的特权。因此在忽必烈奉蒙哥汗之命,施行大迂回战略,优先攻打大理国。在攻击大理时,忽必烈认可了汉臣的建议,不再施行蒙古烧杀劫掠的恐吓政策,而是通过“怀仁”的策略,让大理国全面臣服蒙元朝廷。

随后的忽必烈时代,元廷对于大理的政策是相对其他地区政策更为完善、稳定。废除了唐宋时期的羁縻政策,而是施行了中央直属、藩王管辖、土司管理三者三权分立的局面。随后这种管理模式,开始取代了“羁縻政策”,在少数区域的管理上,施行了土司、郡县合并制,或者是土司州县制。

僰人岩画

到了明代,做法更为决绝,为了能摧毁少数民族的文化根基,对于不服从皇朝统治的少数民族进行了强力的“毁文灭史”的战争行为:如云南的僰文(“老白文”)现今很少人懂,可根据史书的说法,在元朝时期,僰人还参加了蒙古攻打南宋的战役,为什么会出现短短数十年就断代的现象?

原因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统一战争时,发现了云南的特殊性,这里有蒙元的藩王残余势力,同时也有千年来的少数民族根基。为了能摧毁掉这从汉唐时期就已经独立在外的土著势力,朱元璋授意攻滇明军主将傅友德,断然回绝了大理段氏首领的请降和归附。而是派遣沐英这个义子,世袭黔国公永镇云南,不再以土著大姓来间接管理云南。

同时为了能保证黔国公的统治地位,明军还进行了一番恐怖、残忍的“毁文灭史”的战争行为——将南诏和大理六百年历史下累积的所有书籍,所谓“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尽数付之一炬,再通过严刑峻法压制当地势力,将已经传承了数百年的南诏和大理文明连根拔起,近乎不复遗存:“自傅、蓝、沐三将军临之以武,胥元之遗黎而荡涤之,不以为光复旧物,而以为手破天荒,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一烬,既奏迁富民以实滇。

朱元璋还从中原地区迁徙了大量的富民以实滇,通过战争洗礼、人种稀释、文化侵蚀的模式,使得云南在随后的几百年里,哪怕是换代、外国入侵都坚如磐石。另外,蒙古让藏人八思巴创造的“八思巴文字也是在这个时期突然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正因为明初的战争行为,以及战后朱元璋派遣几十万大军到各地进行的人口普查、及卫所制度,才使得明朝的土司政策在少数民族推行甚广。

播州之役示意图

另外,就是明代万历时期的播州杨氏家族的改土归流,其实若是对比,建州爱新觉罗氏对明的战争就是播州的翻版,只是杨家改土归流而爱新觉罗氏崛起。

为什么清代的改土归流那么多?

清朝改土归流特别多,效果也特别显著,主要因素有两个:

  • 战争行为

清取代明之后,战争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尤其是清朝入关之后继续施行“剃发令”和易服政策,使得大量的不服汉人纷纷转入山区进行抗争,最终使得战争的规模不再局限于争夺城市,扩张到了农村、山区、偏远地带。

战争的扩张,带给了一种结果,那就是少数民族要么选择臣服,获得认可,继续土司政策,要么就选择毁灭。

这里从贵州的安顺屯堡也能推断出来,由于地势因素,这里鼎盛时期,曾经收纳了汉人达到三十多万,成为贵州抵抗清廷的最主要基地。

同样也因为地理因素(有点类似钓鱼城),屯堡内部有天然的田地种垦,而外面又有天然的沟壑进行抵抗,因此直到康熙晚年时,清廷都无法征服这个区域,最终只能通过谈判,进行土司羁縻政策,允许其只需要承认中央管辖,上缴少量赋税即可,清廷不派遣官员参与管理,且内部不实行“剃发易服”。

爱新觉罗·胤禛

雍正皇帝宣布废除了土司政策(粤、桂、滇、藏等地区事实依旧存在,直至民国抗战时期才废除),主要的方向其实就是湖南、桂北、贵州、四川等地而已。当时的负责改土归流的鄂尔泰,可不仅仅只是运用抚慰、劝导,同时也加强军备,起兵攻打那些不听从中央政府号令的土司城寨,前前后后,差不多五六年才完成。雍正皇帝说:“改土归流,固系美事。然必委用得人,不令野愚小民,有避溺投火之想,方保永安长治。如谓兵威震慑之时,视如禽兽,任意凌虐苛求,若令一思故主,所关甚巨。鄂尔泰也提出:“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自投献为上策,勒令投献为下策。”“不劳师,不动众,上也;一鼓就擒,无需时日,亦不失为中策。”

  • 人口剧增

雍正皇帝施行的赋税律法,使得清朝时期人口出现了一次爆炸式的增长,到了乾隆皇帝时期,人口已经暴涨到了4亿左右。这个时期,出现了民间的“自发”性移民,即向湖南、湖北、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原始森林寻求生存空间。

以广西为例:当时的人们通过珠江水系不断延伸,补充了当时已经居住此地的汉人城池,随后人口的增长,不可避免的向内陆、山区进发,由于广西区域,早已经构建了一套成熟的汉人城市管理模式,以及改土归流的政策施行,使得汉人在扩张时,很少发生土著爆发反叛的行为,而是转换成为民间的械斗——土客纷争。

清世宗施行改土归流政策,并非是一时之意,而是大时代的产物,清廷的入关,以及康熙朝的战乱,使得大量人口隐藏到了少数民族区域,为了能获取更多的人口、资源,中央朝廷会不可避免对少数民族区域进行征伐,只是明朝较为隐晦、且进行文字上的修饰,而清朝是直接明文律法规定进行。

这一政策在之后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统治,减少了土司各自为政互相割据的问题,也减少了少数民族地区叛乱事件的发生,另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控制。

改土归流

不论是羁縻制还是改土归流,都是古代中央政府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控制的制度,相比之下自然是改土归流更有利于国家的统治,但是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一直是几千年来中央政府都在逐步摸索的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

改土归流政策起于中央政府不能完全对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统治,反而叛乱不断,在这个背景之下才开始逐渐推行改土归流,但是这同样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中央政府要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并且国家总体要相对稳定,雍正皇帝统治时期正好就达到了这个要求,因此得以在全国推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