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289篇 同人现代语言解读伤寒系列(34)

 同人王皓宇 2022-10-26 发布于广东

人体心肾协同工作构成了人体的“内循环”,类似于汽车的内热机,人体的热量主要靠内循环产生。气血的内循环支撑人体的体表循环。内循环不足,则体表循环也不足,就很容易受凉感冒。寒邪“穿透”体表进入体内就会导致腹泻。
314.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四逆汤的作用更偏于温暖心肾和维持保护人体的津液,白通汤的作用更偏于散寒。用葱白代替四逆汤中的炙甘草,葱白辛辣发散的作用可以刺激心肾,散体内的寒。炙甘草的作用有柔缓和维持水分的作用,但在重点需要散寒的时候加上炙甘草反而会降低散寒的作用。
315.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汤加猪胆汁汤方:葱白四茎,干姜一两,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人尿五合,猪胆汁一合。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胆汁、人尿、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亦可用。
如果下利出现了脉微,可以用白通汤散寒温暖心肾。如果持续下利,出现了手脚冰凉,甚至脉象都摸不到,则说明人体的热量和津液水分损伤的都很严重。这时不仅要温暖心肾散寒,还要快速补充津液。
胆汁是肝脏分泌的液体,可以快速补充体液并促进人体食物吸收,同时猪胆汁具有“猪”的特性,猪肉的特性有很好的养阴作用。同时猪胆汁较为容易获取。

按照“同气相求,能量共振”的原理,人尿是人体的代谢物,比单纯的水分更容易吸收,可以快速补充人体流失的津液。

316.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真武汤在之间的条辨中已经提到过好多次。常见体质较胖或者容易水肿的体质。身体肥胖水肿的人一般肾和膀胱较虚,心肾的动力不足、尤其体现在肾动力更偏不足。仲景组方的生附子更偏于强心,炮附子更偏于强肾。组方提到的腹痛是因为肾气不足、不够温暖导致小腹水液沉积,运动无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都是因为水液堵在身体导致的结果。
或咳嗽,或下利,或呕,都是描述的可能性,水液堵在肠胃靠上就会导致呕;水液堵在肠胃靠下部位就会导致下利;水液流动过慢影响人体气机升降拥堵在喉咙就会导致咳嗽;下利是肠胃冷导致;小便利是因为肾气太虚,肾和膀胱缺乏足量的热量来进行伸缩和膨胀。
如果出现咳嗽,用干姜、细辛、五味子的组合疏导升降气机。如果小便很通畅,就去掉利尿的茯苓。如果腹泻,则说明肠胃虚寒,就要去掉收缩内敛的芍药。如果呕吐,可以加生姜来宣散胃肠道的水分。是否要去掉附子,是《伤寒论》一个寸疑的地方,按照逻辑不应该去掉。有可能是传承当中的小错误点击链接查看真武汤

317.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炙甘草二两,附子大者一枚(生用,破八片),干姜三两(强人可用四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两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
心肾协同作用推动人体的血液运行,如果腹泻严重导致人体水分流失,一方面人体的温度会快速下降,出现手脚严重冰凉;另一方面,人体的水分从胃肠道流失后,分配到体表的水分津液就会减少,这时人体通过皮肤的散热能力就会下降,会出现所谓“外热内寒”,就如同发动机在故障时反而更容易出现局部过热。腹痛是虚冷所致,干呕是津液流失导致气机循环失常导致,咽痛是内热积蓄导致。通脉四逆汤增加附子的用量,小的附子一枚通常10-15克,大附子通常有30克左右。干姜的用量也增加了,强人指的是体格大的人,所以用量要多一些。
如果脸红,说明寒邪束缚体表严重,可以加大葱散寒;胃痛,是津液流失导致静脉曲张,加芍药。呕吐是肠胃湿浊导致,加生姜去湿散寒。咽痛,是内热积蓄上浮,去掉收敛的芍药,加桔梗开利咽喉。如果腹泻停止,但摸不到脉,说明血液损伤严重,加人生补充血液。使用时根据情况对照使用。
318.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泻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炙甘草、枳实(破,水渍,炙干)、柴胡、芍药,上四味,各十分,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可以是指心肾协同工作出现了问题,最典型的症状是手脚冰凉到肘弯和膝弯,也可泛指所有情况导致的手脚逆冷。本条辨所指的情况并非心肾协同无力导致,而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不通,气血不能从内至外到达到四肢末,主要是少阳系统影响到了少阴。
组方炙甘草有中间“定位”的作用,柴胡向外冲,芍药向里拉,一冲一撤疏导少阳,枳实可以“清扫”少阳系统有实际阻滞的污水垃圾等。
如果兼有咳嗽,加干姜、五味子疏通气机;如果心悸,原因是气机疏导不利,加桂枝强心;小便不利,主要是三焦不通导致,加茯苓利水;腹中痛,加炮附子来温暖,“坼”指的是把炮附子烤到裂;腹泻又出现肛门下坠的情况,煮薤白。薤白是一味理气药,具有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的功效。用于气滞导致的泻下。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去皮)、茯苓、阿胶、泽泻、滑石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猪苓汤和真武汤的内涵是相对的。真武汤指的是肾虚不够温暖,不能有效排水导致水肿。猪苓汤指的是肾的津液损伤导致的内热。肾脏因为津液匮乏导致不能正常工作。原因是下利腹泻导致人体血液循环失水。由于内热,肾脏不能正常工作,所以伴随者心烦和失眠。渴是津液因为腹泻流失导致,咳嗽是因为气机上逆导致,呕吐也是因为肠胃津液损伤导致肠胃功能失常导致。
组方用猪苓、茯苓、泽泻三味药引导水液流经肾脏恢复肾功能,通过滑石来润滑肾脏,修补肾脏因为过热导致的损伤。用阿胶来补血润滑肾脏补血点击链接查看猪苓汤。猪苓汤经常被广泛的用到小便刺痛、尿潜血、尿道炎、肾结石等疾病情况。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大承气汤主之。
这一条的本质是阳明内热。胃肠道是人体交换水分的中枢场所,如果便秘内热,内热就会通过血液循环传递到心肾。心肾“失水”,就会出现少阴病。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一条的本质还是阳明内热。胃肠道出现大便秘结时,大便“卡”在肠道,里面的水分会拉出来。还是因为内热通过胃肠道和血液循环传递到心肾循环引起的少阴病。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这一条是继续上两条,阐述阳明内热引起少阴病的情况。

323.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这一条在前面反复提过,放在这里主要是和上面三条对比。上面三条是内热引起,这一条是因寒引起的。
脉沉,是心肾动力不足、身体虚寒的典型特征。四逆汤的应用范围在生活中很大,腹泻过多引起的虚证,身体虚冷容易的习惯性腹泻,老年人心脏不舒服、早搏等。
324.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如果吃东西导致吐,或者心里感觉总是想吐又不能吐。如果兼有手脚冰凉,脉象弦迟,都是身体虚寒导致凝滞,不能用泻法。如果胸膈上感觉有冷水(喜欢服用热水,惧怕冷水),这些情况应该用四逆汤去温。
325.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心肾动力不足,体内虚寒会导致腹泻,腹泻津液流失脉象会出现涩和微弱。如果伴随者呕吐和出汗,则说明津液通过呕吐和出汗进一步严重流失,人体的热量也会随之流失,就会导致肠胃更加虚寒而频繁上厕所。如果津液流失不严重,没有呕吐、出汗和腹泻,则可以通过艾灸来温暖心肾和身体。(如果津液流失严重,则不能艾灸,艾灸会导致内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