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 2022年美丽的九月,开学季,不同往常,《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于这个学期开始执行。 这份新“课标”,强化了课程的育人导向,体现着国家立德树人的意志,放眼未来,强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育,给我们带来了丰富的新理念、新知识、新要求。 新“课标”中最重要的新理念、新知识有: 立德树人,课程性质,核心素养,课程总目标,学段要求,课程的主题与载体,语文学习任务群,学业质量,语文课程评价。 新“课标”中关于语文教学的新要求有: 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将语言运用能力放在教学与训练的首位,建立学生学习“任务”的意识,增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训练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丰富课程实施的情境性,注意培养与训练学生在社会生活与未来生活中的语文能力。 新“课标”带给我们有一定难度的教学内容有: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跨学科学习的指导,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社会实践活动的安排,角度多姿的写作训练,真实教学情境的设置,古今文学作品的教学,多种类型的作业设计;还有学生高层次读写能力的训练,如梳理与整合能力、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等。 美丽的九月,在满怀期待地迎接新学年开始的时候,我们也要开始自觉实践新“课标”的新理念、新要求了,此时最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 一是提升教学理念,凸显学科特色。一定要将日常教学的重点落实到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上来。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 反观日常语文课堂教学,很难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训练。因此,强调对语文“课程性质”的确切重视,应该是所有语文教师的首要认识。 二是建立“任务”意识,改变教学方法。设计“学习任务”,关注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语文教师提升教学能力、向新“课标”的新要求走近的首选。 这就需要我们痛改一些陈旧的教学习惯: 改变课中碎问太多、繁琐解析课文、学生集体训练几乎不进行的习惯,改变课堂教学活动形式单一的习惯,改变教学板块不清晰、训练视点欠集中、训练活动不成形的习惯,改变不设置学生学习任务、不引领学生进行课堂实践的习惯,改变不关注单元训练要求和课后训练题的习惯等。 我们来观察一个全新的教学创意: 三年级《赵州桥》一个课时教学创意: 活动一:文意把握。学生集体朗读课文,顺势积累学用课文中丰富的字词。 活动二:片段细读。朗读课文第二段,以“雄伟”或“创举”为话题口头介绍赵州桥。 活动三:美段背诵。所有学生标记第三段的中心句,梳理此段层次并当堂背诵。 活动四:句式学用。同学们写话:“______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 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角度丰富,凸显语言学用训练,没有零碎的提问。学生完成了四次学习任务,进行了四次实践活动,所有学生都有真实学习收获。 希望日常教学之中时时处处都有像这样思路清晰、任务明确、学生实践充分的好课。 (余映潮,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全国中语会名师教研中心主任,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培训专家之一。) (注: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小学刊》2022.9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