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想要改善胃轻瘫患者症状,收藏这份饮食指导

 尚振奇 2022-11-02 发布于吉林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饮食调整适合所有胃轻瘫患者,快来看~



胃轻瘫是指在无机械性肠梗阻的情况下出现胃排空延迟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典型临床症状包括:恶心、呕吐、餐后饱胀感、早饱、上腹不适或隐痛、腹胀、厌食等,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可出现血糖异常。

胃轻瘫分为:特发性胃轻瘫、糖尿病胃轻瘫及外科术后胃轻瘫。在全球,胃轻瘫症状(恶心和/或呕吐≥1天/周,且合并餐后不适)的总患病率约为0.9%,在糖尿病患者中为1.3%[1]

在2022年欧洲消化疾病周(UEGW)中,来自瑞典哥德堡大学的Stine Störsrud教授介绍了胃轻瘫患者的饮食推荐。“医学界”特邀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奚明嘉医生为我们带来精彩的会议报道。

减小食物颗粒大小有助于减轻胃轻瘫症状及血糖控制


Eva A. Olausson等人的一项研究中[2],分别给予1型糖尿病患者(N=7)及正常受试者(N=7)大颗粒食物(LP)及小颗粒食物(SP),并监测其餐后胃排空速率及餐后血糖水平。两组的食物中脂肪含量占总能量的25%-30%,且富含膳食纤维。

研究结果显示,以小颗粒食物为主的饮食可以显著提高胃排空速率,并且能降低1型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餐后血糖下降的幅度及持续时间,有助于实现良好血糖控制。

图片
图片

Eva A. Olausson等人的一项随机对照研究中[3]纳入了56例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合并胃轻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后分别给予小颗粒饮食(实验组N=28)及常规糖尿病饮食(对照组N=28)。

干预20周后,与常规糖尿病饮食的患者相比,进食小颗粒食物患者中恶心/呕吐(P=0.01)、餐后饱胀感(P=0.02)及腹胀(P=0.006)等胃轻瘫症状显著减轻。

此外,进食小颗粒食物还有助于减轻反流/烧心(P=0.02)症状。虽然进食小颗粒食物组患者的脂肪摄入量有所提高,但患者的体重、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及其他营养素的摄入量较常规糖尿病饮食组无明显差异。

图片
图片

低脂流质饮食有助于减轻胃轻瘫症状


C. J. HOMKO等人的研究[4]中纳入了特发性胃轻瘫患者(N=9)及糖尿病胃轻瘫患者(N=3),探究膳食脂肪含量及食物性质(固体/流质)对胃轻瘫症状的影响。

结果显示,对进食不同食物后患者胃轻瘫症状的严重程度从高到低进行排序,依次为:高脂固体食物、低脂固体食物、高脂流质食物、低脂流质食物。因此,研究者们推荐胃轻瘫患者进食低脂饮食流质食物。

图片

CarolinaC. Betônico等人[5]探究了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的1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N=6)分别进食改良流质饮食(MD)与标准饮食(SD)后血糖控制情况及胃轻瘫症状的严重程度。

研究发现,进食流质食物后,患者血糖在餐后2小时内上升,并在餐后4小时内基本恢复正常水平,且血糖升高的幅度也低于标准饮食后。此外,进食流质食物后,患者胃轻瘫相关症状也有明显减轻。

图片
总结
我们既往推荐胃轻瘫患者避免一餐中摄入过高卡路里、避免高纤维含量的食物、避免进食会引起明显症状的食物。然而Stine Störsrud教授建议:胃轻瘫患者应少食多餐,适量进食含有膳食纤维的小颗粒食物,通过改变食物性质(如用稀饭、豆汤及苹果泥替代米饭、豆类及苹果)提高患者对食物的耐受性,从而保证足量的营养摄入。

专家点评



胃轻瘫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最常见的病因仍然是糖尿病,约30%~5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胃轻瘫,糖尿病胃轻瘫和血糖控制有直接相关性,因此,控制血糖仍是治疗的关键,在此基础上,还需要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调节和营养平衡。

饮食调整是胃轻瘫的一线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胃轻瘫患者。胃轻瘫的饮食管理应包括少食多餐,推荐小颗粒、低脂、易消化流质饮食。小颗粒饮食有利于患者症状缓解与胃排空,同时避免餐后低血糖的发生。流质饮食在改善胃轻瘫症状的同时并不显著升高餐后血糖。对胃轻瘫患者而言,合理、个体化的饮食治疗至关重要。

专家简介

图片

邓凯

  •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 北京大学医学部博士毕业后,供职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消化内科,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专注于消化道早癌发生机制及诊疗相关亚专业方向。

  • 主持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SCI论文二十余篇,含本领域知名期刊(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Am J Gastroentero等)发表论文多篇;曾获多项省部奖项。

  • 现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幽门螺杆菌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食管癌学组副组长,四川省医学会消化内镜青委会副主委等等学术任职。

图片

张娴

  • 四川大学华西消化内科/病理科博士后,临床八年制博士

  • 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临床八年制,现供职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大学-华西牛津大学华西消化道肿瘤联合研究中心,专注于消化道肿瘤的病理诊断及基础研究。

  • 以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多篇。

更多消化肝病临床知识哪里看?
快来“医生站”瞧一瞧👇

参考文献:

[1]Huang IH, Schol J, Khatun R, et al. Worldwide prevalence and burden of gastroparesis-like symptoms as defined by the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ogy (UEG) and European Society for Neurogastroenterology and Motility (ESNM) consensus on gastroparesis. United European Gastroenterol J. 2022;10(8):888-897.

[2]Olausson EA, Alpsten M, Larsson A, Mattsson H, Andersson H, Attvall S. Small particle size of a solid meal increases gastric emptying and late postprandial glycaemic response in diabetic subjects with gastroparesi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8;80(2):231-237.

[3]Olausson EA, Störsrud S, Grundin H, Isaksson M, Attvall S, Simrén M. A small particle size diet reduce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diabetic gastroparesi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Am J Gastroenterol. 2014;109(3):375-385. 

[4]Homko CJ, Duffy F, Friedenberg FK, Boden G, Parkman HP. Effect of dietary fat and food consistency on gastroparesis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gastroparesis.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5;27(4):501-508.

[5]Betônico, C.C., Cobello, A.V., Santos-Bezerra, D.P. et al. Diet consistency modification improves postprandial glycemic and gastroparesis symptoms. J Diabetes Metab Disord. 2022.

本文首发:医学界消化肝病频道
本文作者:奚明嘉
本文审核:邓凯、张娴
责任编辑:文嘉欣

版权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