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先塑造、突出共同的敌人,才能通过以牙还牙的策略促使双方合作

 blackhappy 2022-11-02 发布于陕西

#头条创作挑战赛#

文章图片1

量变到质变

日本的经济将在旷日持久而昂贵的对华占领的重担下出现裂痕,在无数非决定性的战斗的冲击下,日军的士气将发生崩溃。

问题:为什么非决定,却造成了崩溃?

量变到质变,这是个错误答案!

答案:

因为产生了“走向”,“走向”才会引起量变到质变。

如果没产生“走向”,一万年的量变也不会引起质变。

走向是决定性的。

在一个事物中包含多对相生相成的关系,在一个关系的走向过程中,里面包含的一些小关系的走向,比如由胜到败这个大关系里,就发生了

1)敌人士气的由高走向低,我方士气的由低走向高,假设我方士气也是由高走向低,那就不能胜。

2)敌人意志的由坚决走向动摇,敌人信心的由高走向低,敌人理智的由高走向低,敌人注意力的由集中走向分散……这一系列的走向,终于导致了士气由高走向低直至总崩溃。

为什么量变到质变总是困难的?因为需要大关系里面较多的小关系都发生走向。

要不要“走向”完全走到另一端、另一个方面呢?不需要的,只要不断地引发这种“走向”,对方就要不得不脱离接触,摆脱这种“走向”的发生。当然“走向”完全走到另一端,那就更好了。

应向指战员和人民群众说明,我军此种办法是最后战胜敌人必经之路。如不使敌十分疲劳和完全饿饭,是不能最后获胜的。这种办法叫“蘑菇”战术,将敌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之。

“蘑菇”战术,本质是促使一系列“走向”发生的过程。没有“走向”,就没有胜利可言。面对蘑菇战术,应该先弃后取,你弃我不取,要做到动则有功,如果动则无功,则要减少动的动作,此所谓不可胜,此时就要使自己不败即可。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这是以牙还牙的策略,该策略的前提,是有共同敌人,如果没有共同敌人,那就只是针锋相对。有共同敌人,才能以战促和,否则那始终还是只战不和。

要先塑造、突出共同的敌人,才能通过以牙还牙的策略促使双方合作。

比如

1)在1927年到1936年的五次反围剿和长征时期,都是以战对战,然后促和了吗?不能,只是继续战斗。

2)解放战争的四平保卫战,立意是以战促和,

东北方面是一方面坚决作战,四平街保卫战支持的时间愈长愈有利,另方面是我对外谈判人员应强调停战与争取停战。

但因为没有共同的敌人,这个目标就不能实现。但假如日军此时还在侵华,那就是正确的,是能以战促和的。没有共同敌人,以战对战,就是生死战、长期战、消耗战,就不可能促和。

同盟军问题

没有同盟军的军队是打不胜敌人的。

假如有ABCDEF,F为敌人,A为我方,此时必须拉拢B、C、D来对付F,如果自己只身而出,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那么在其后的时间里,B、C、D、E都有可能转化成敌人。

反之如果先拉拢了B、C、D一起而出,那么在其后的时间里,就只有E有可能转化成敌人,而B、C、D想转化成自己的敌人,则是困难的,因为他们很难违背一开始自己的立场直接转向相反的立场,从正到反必须是一个走向的过程,否则其内部就会发生崩溃。

比如,

1)迫使签订《天津条约》的英法联军,共计5600余人,其中法军才1000人,英军4600余人。英国出不起那1000人吗?不是的,这样做,就阻止了法军相帮清军与英国争利的可能。

2)八国联军侵华,日本20300人,俄国12400人,英国1万人,法国美国各3100人,德国300人,奥凶100人,意大利5人,难道一个国家拿不出这么多人吗?不是的,这样做,就阻止了其他国家与己为敌的可能,这是最小收益最大的原则。

……

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就直接得出了必须和盟友共同行动的结论,也就是说如果盟友不跟进,则必须放弃此行动,以待更好的时机。

所以,不要独立去处理、解决问题、不要独立和人对立,要和人一起去处理、解决问题、和人敌对。这样更有利,风险则更小。

孤身而出,往往意味着时机的不成熟,意味着孤立、走向孤立,意味着违背了“从最坏的可能性做准备”的原则。

私以为要嘛使敌人的最大收益最小,要嘛就是让自己的最小收益最大,这就是同盟军的作用,没有同盟军,则这两个目标都将难以实现(因为那些本应该成为同盟军的会破坏掉目标),结果就是使自己走向孤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