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见母在蒙元时期的读音

 张戈1963 2022-11-03 发布于四川
见母在宋代官话中的音值为[k],到了元朝,随着蒙古人将蒙古语的特有音素ǰ[ʤ]带入汉语,导致了部分见母字k发生了所谓的颚化转读[ʤ],见母k因此分化成k、ʤ两部分。一、在前元音i、e之前未发生颚化的见母字将汉语见母k读作[k]或[ʧ]是蒙古人偶然的、随机的选择,k在前元音i、e之前不一定颚化。在前元音i、e之前未发生颚化的见母字有“规” “格”等字。1、“规”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规字。规(见支)kʷel(居隋)小徐见声 与圜同源 古亦同窥 夫或为葵省文,中古汉语ke,金尼阁kuēi,威妥玛kui1 ,越南语qui;龙果夫:古汉语kjwi、古官话küe、八思巴字gėue [gǝue]。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规ke [ke](平声)>元代官话gėue [gǝue]、明代官话kuēi [kuǝi](清平)=威妥玛kui1 =现代普通话guī。2、“格”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格字。格(见鐸)klaag(古落)、(见陌)kraag(古伯),中古汉语kag、keog,金尼阁kě、hě、kǒ、hǒ,威妥玛ko2、ke2,越南语cách,普通话gé、gē;龙果夫:古汉语kɒk、古官话kiai、八思巴字giaj[ʤiai]、gėj[gǝi](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格kag、keog>元代官话giaj[ʤiai]、gėj[gǝi]、明代官话kě、kǒ>威妥玛ko2、ke2=现代普通话gé。道润梯步《简注<蒙古秘史>》第7页:亦儿坚[jrgən]或亦儿格[jrgə],都是一样的。旁注即:百姓。 统格[tuŋg]是森林的意思,“统格黎克” [tuŋglig]有茂密森林之意。 第19页:主格黎[ʤugəli]是蒙语“诅咒”的名词形(现代蒙语为[ʤuxəl])。 第35页:“克石格[xəʃig],必列兀列[bilu:r],撒儿忽答[sarxʊ:d]”旁注为:“分子,余胙,胙” 第78页:“绰儿罕格儿”:“会事房”。伯希和先生以为是[ʤʊrgan]的古形态。      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第341页:只鲁格djirüge“心” 第353页:失鲁格勒只惕这个地名,《拉施特书》的手抄本别列津在这里读作“Chilûûldjiût”(原文,页212,行7),由此贝列津对音为“Childjioudjout”(译文,页131,Ⅰ,26).这就是《秘史》第153,173节的Oulqoui-Chilugeldjit(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 现今地图只看到Childjin河 第378页:关于乌尔犍赤这个名字,Ourgendj在印刷上缺乏大写的Ö。为了音调和谐的规律,当然要读做Örunggetchi(或Örungetchi)(兀笼格赤) 第392页:窝阔台的正妻在《秘史》第198节叫做朵剌哈纳(Dörägänä)这就是说秃剌哈纳(Törägänä)或秃列真(Töregene)。有时读作Töregune(朵列格涅)。阿剌伯-波斯的写法是Torâkina(秃剌勤纳)。在中国文字里面为脱列哥那,脱列忽乃。 第396页:如果对照波斯原文所找到的是不用喉音的Aîdjka kongr(阿不赤阿晃火儿),很容易加一个符号将它变成Abdj(i)qa Köd(e)g(e)r,这就是我们在《秘史》第191节所见的名字。(按《秘史》第191节,有地名阿卜只阿阔迭格儿)          费瑯编 耿昇 穆根來 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第4页:阇婆格一词,现在的发音是Zabadj,过去的发音是Zābag<Djāwaga<Java和僧祇一词,过去的发音是Zang,现代的发音为Zandj,即非洲东海岸,但这两个词在使用时往往是互相混淆的。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74页:额赤格即父亲,A本作aīǰeh,C,Ⅰ本作?čeh,L本作bǰeh,B本作anǰeh,贝书作aīǰkeh 第227页:亦难赤-必勒格-不古汗aīnānǰ-b(i)lkeh būkū-khān。“亦难赤”一词意为信仰;“必勒格”为尊号,[意为]“伟大的” 第282页:泰亦赤兀(tāīǰū)-额格赤(aīkāǰī)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46页注②秃都儿-必勒格-赤斤tūdūūr-bīlkeh-ǰīkīn;bīlkeh(突厥语bilge)——贤者,原文中用作那颜们的名字的一个组成部分;ǰīkīn——蒙文čigin(参照蒙语odčigin:“火王、灶君、幼子”一词) 第64页:蒙古人称父亲为额赤格 aīǰkeh,见63页,注2. 第79页注② īǰkeh,蒙文ečige——父亲。 第75页:铁木真-斡怯:tmuǰīn-arkeh;B本、贝书作tmūǰīn-aūkeh;《秘史》59节作帖木真-兀格[《元史·太祖纪》作铁木真,《亲征录》作帖木真-斡怯] 第163页:忽勒灰-昔鲁主勒术惕 :hlqū-slǰ? Ūlǰūt;C本作sīlǰīūǰūt;I本作sīlǰ?ūt;B本作sīlǰ?ū?ǰūt;《秘史》153节作兀勒灰-失鲁格勒只惕;《亲征录》作兀鲁回-失连真河。 第166页:阿卜只合阔迭格儿:alǰieh-qūtqūr;S本作~-qūnqūr;I本作alǰīeh-qū?qr;B本作aīǰleh-kūtl;贝书作aīǰkeh-qūnqr;应作abǰīqeh-qūtqr;比较《秘史》187节的阿不只阿-阔迭格儿及191节阿卜只合-阔迭格儿。[《亲征录》作阿不札-阙忒哥儿]            拉施特《史集》第二卷第65页:大月尔吉城:月尔吉-不祖尔格,又作不尔乞-布祖尔格。多桑书第2卷第626页作“grand duc Georgen”。哈麦尔书第103页注文作“Sie namen die Stadt ges grossen Georg (des Gross fürsten)” 第127页:兀格赤AWKAǰY 第204页:额赤格:Ecige,“父亲”。       二、元代官话读k、明代官话读ʤ的见母字“琚”在蒙元时期的读音 《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琚字。琚(见鱼)ka(九鱼),中古汉语kü,金尼阁kīụ,威妥玛chü1,越南语-;八思巴字kėu[kǝ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琚kü[kü] >元代官话kėu[kǝu]、明代官话kīụ[ʤiü](清平)=威妥玛chü1=现代普通话jū。 三、元代官话读k、明代官话读ʧ的见母字“乔”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乔字。喬(见宵)krew(舉喬)、(群宵)grew(巨娇),中古汉语kiau、giau,金尼阁kͨiâo、kiāo[ʤiao],威妥玛chʻiao2,越南语kiều;龙果夫:八思巴字kėw[kǝu] 、kew[ʧe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乔kiau[kiau]、giau[giau]>元代官话kėw[kǝu] 、kew[ʧeu]、明代官话kͨiâo[ʧiao](浊平)=威妥玛chʻiao2=现代普通话qiáo。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第175页:翁(独健)按:爱不花和月烈之子阔里吉即乔治 孛要合生三子,长子名君不花(《元史新译》作准布哈),次子曰阿尔不花(本书作爱不花),三子曰珠尔不花。准或君想是Jean(约翰)的对音,爱或阿尔是Al的对音,珠尔是gul或goe的对音。Jean固然是法文的约翰,阿尔(al)则是albert的头一音,珠尔(jul或jol)则是Julius和Joseph的头一音。现今欧美人还有这习惯称albert为al,称Joseph为Joe,Julius为Jul,这都是基督教名。至于阔里吉思《元史新译》作为奇尔济苏(Ge-or-ge)完全是教名,为现今译音为“乔治”的对音。苏字想是多余的演音。中亚细亚乔治亚(Georgia)蒙古人则称为谷儿只,第一个G字读硬音,第二个G字读软音。 第382页:谷儿只王乔治四世(Giorgi Ⅳ Lacha)(1212至1223年) 第398页:乔治亲王(le prince Georges),他的名字,中国对音是阔里吉思——在突厥-蒙古语里面是Körguz。 (翁按:阔里吉思(又作奇你济苏)其子名“专”,想是约翰的对音)        四、元代官话读kʻ、明代官话读ʤ的见母字 “厥”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厥字。厥(见月)kod(居月),中古汉语küed,金尼阁kiuě、kǐụ,威妥玛chüeh2,越南语quyết;龙果夫:古汉语kjiwɒt、古官话kʻüe、八思巴字 kʻṷe[kʻṷe]。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厥küad>元代官话kʻṷe[kʻṷe]、明代官话kiuě[ʤüe](入声)、kǐụ[ʤü](入声)>威妥玛chüeh2[ʤüe]=现代普通话jué。雷纳·格鲁塞著《蒙古帝国史》第324页:Turcs突厥的蒙古语复数为Turkut。 五、元代官话读g、明代官话读ʤ的见母字元代官话读g、明代官话读ʤ的见母字有“蠲” “决” “居” “皆” “奸” “艰” “监” “兼” “鞠” “吉” “俱” “举” “据” “经” “庚” “军” “君” “眷” “见” “计” “继” “蓟” “季” “坚” “稽”共25字。1、“蠲”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蠲字。蠲(见先)kʷliiŋ(古玄),中古汉语kean,金尼阁kiuēn、k?,威妥玛chüan1,越南语quyên;八思巴字gṷėn [gṷǝn]。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蠲kean [kean]>元代官话gṷėn [gṷǝn]、明代官话kiuēn [ʤüǝn](浊平)>威妥玛chüan1[ʤüan]=现代普通话juān。2、“决”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决字。決(见屑)kʷeed(古穴),中古汉语kead,金尼阁kiuě、hiuě[ʃüe](入声),威妥玛chüeh2,越南语quyết;八思巴字gṷė [gṷǝ]。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决kead [kead]>元代官话gṷė [gṷǝ]、明代官话kiuě [ʤüe](入声)>威妥玛chüeh2[ʤüe]=现代普通话jué。3、“居”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居(见鱼)ka/-s(九鱼),中古汉语kü,金尼阁kīụ(去)、kī,无名氏ku,威妥玛chü1 ,越南语cư,普通话jū、jī、qú;八思巴字gėu [gǝ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居kü[kü](平声)>元代官话gėu [gǝu]、明代官话kī[ʤi](清平)、kīụ(去) [ʤiü](清平)=威妥玛chü1 =现代普通话jū。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269.bāsh,居,巴20石16“四夷馆本”不以“居”为译音字。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185页:曲薛居-彻儿哥失蔑:kūsātū-čārkāšmeh:贝书作kūsākūǰ-ārkšeh;比较《亲征录》曲先居彻儿哥思蛮之地。[贾校本作曲先城彻儿哥思蛮之地]    4、“皆”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皆字。皆(见皆)kriil(古谐),中古汉语kiaai,金尼阁kiāi,威妥玛chieh1,越南语giai;八思巴字gėj [gǝ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皆kiaai [kia:i](平声)>元代官话gėj [gǝi]、明代官话kiāi [ʤiai](清平)>威妥玛chieh1=现代普通话jiē。5、“奸”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奸字。奸(见寒)kaan(古寒),中古汉语kan,金尼阁kiēn、kān,威妥玛chien1,越南语gian, 普通话jiān、gān;八思巴字gėn [gǝn]。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奸kaen [kaen](平声)>元代官话gėn [gǝn]、明代官话kiēn [ʤiǝn](清平)=威妥玛chien1>现代普通话jiān[ʤian]。6、“艰”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艰字。艱(见山)krɯɯn(古闲),中古汉语kaen,金尼阁kiēn,威妥玛chien1,越南语gian;八思巴字gėn [gǝn]。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艰kaen [kaen](平声)>元代官话gėn [gǝn]、明代官话kiēn [ʤiǝn](清平)=威妥玛chien1>现代普通话jiān[ʤian]。7、“监”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监字。监(见衔)kraam(古衔)、(见衔)kraams(格懴),中古汉语kae.m、kae.ms,金尼阁kién,威妥玛chien1、4,越南语giam,普通话jiān、jiàn;八思巴字gėm [gǝm]。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监kae.m、kae.ms [kae.m](平声、去声)>元代官话gėm [gǝm]、明代官话kīén [ʤiǝn](清平、去声)=威妥玛chien1、4>现代普通话jiān[ʤian] (阴平、去声)。8、“兼”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兼字。兼(见添)keem(古甜)、(见添)keems(古念)又别分纪念切 集韵并,中古汉语kie.m、kie.ms,金尼阁kīén,威妥玛chien1,越南语kiêm;八思巴字gėm [gǝm]。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兼kie.m、kie.ms [kie.m](平声、去声)>元代官话gėm [gǝm]、明代官话kīén [ʤiǝn](清平)=威妥玛chien1>现代普通话jiān[ʤian]。9、“鞠”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鞠字。鞠(见屋)kug/klug(居六)、(溪屋)khug/khlug(驱匊)、(群屋)gug/glug(渠竹)后世变毬,中古汉语kug、khug、gug,金尼阁kͨiǒ(上有点)、kiǒ(上有点)、kiuē,威妥玛chü2,越南语cúc;龙果夫:古汉语kjiuk、古官话kü、八思巴字gėu[gǝ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鞠kug、khug、gug>元代官话gėu[gǝu]、明代官话kͨiǒ(上有点) [ʧio](入声)、kiǒ(上有点) [ʤio](入声)、kiuē[ʤüe] >威妥玛chü2[ʤü]>现代普通话jū[ʤü]。10、“吉”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吉(见质)klid(居质)甲文象贡品在口 表神佑吉利,中古汉语kid,金尼阁kiě(上有点),无名氏ki,威妥玛chi2,越南语cát;龙果夫 :古汉语kjiet、古官话 ki、八思巴字gėi[gəi]。康僧铠译kṛt为吉。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吉kid[kid]>元代官话gėi[gəi]、明代官话kiě(上有点) [ʤie](入声)>威妥玛chi2[ʤi]=现代普通话jí。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80.gil,泥,吉1勒10。“四夷馆本”以“吉”字为译音字仅此1例,“吉”对译伊朗语gi。     道润梯步《简注<蒙古秘史>》第3页“×吉×”: [ʧiŋgis]第41页:赤赤吉纳[ʧiʧgina]即[giʧigina]汉语谓狗舌草。 第51页:答儿吉dargi “吉”对译蒙古语[gi]。雷纳·格鲁塞著《蒙古帝国史》第175页:翁(独健)按:爱不花和月烈之子阔里吉即乔治 孛要合生三子,长子名君不花(《元史新译》作准布哈),次子曰阿尔不花(本书作爱不花),三子曰珠尔不花。准或君想是Jean(约翰)的对音,爱或阿尔是Al的对音,珠尔是gul或goe的对音。Jean固然是法文的约翰,阿尔(al)则是albert的头一音,珠尔(jul或jol)则是Julius和Joseph的头一音。现今欧美人还有这习惯称albert为al,称Joseph为Joe,Julius为Jul,这都是基督教名。至于阔里吉思《元史新译》作为奇尔济苏(Ge-or-ge)完全是教名,为现今译音为“乔治”的对音。苏字想是多余的演音。 “吉”对译ge 第212页:巴只吉惕Badjigit(Bachkirs) 第261页:昔儿吉,本来作Chirki应改为Chireki或Chirägi。 第327页:翁吉剌Onggiran指'翁吉剌人’等等” 第331页:关于孛儿只斤的词源,[或者,无宁说其多数Bordjigit(孛儿只吉惕)] 鄂尔多斯的一个氏族,就是tadji氏族,至今还带着Bordjigit的名称。 Bordjigit(复数的形式)至今还是taïdji(台吉)或鄂尔多斯贵族里面一个氏族的名称。 第334页:伯希和先生说《华夷译语》将“那颜”(noyan)译为“贵”。——贵族们一般自称为tayidji,taïdji,taïchi(台吉) bäki(别乞)这个头衔称首领们, bägi(别吉)称公主们。伯希和先生对于这个问题写道:“关于别乞这个头衔的问题是暧昧复杂的……符拉基米尔佐夫先生认为这个头衔平常是属于首领们同时又是神巫的。这是可能的,然而这不过是根据《秘史》里面的一行文字的一种推论”(伯希和,《通报》,1931,页231).至于分别亲王们称为别乞,公主们称为别吉,伯希和先生指出《秘史》里面有两者均称为别乞的(例如第186节,“莎儿合黑塔泥别乞”,第109节“脱黑脱阿别乞”)(翁按:土耳其现在有Bee或Bek的称谓,大概是等于英文lord的意义,现今地名或族名“乌兹别克”乃是拔都后裔乌兹被称为别克,因而成为族名及地名;金人的孛堇或勃极烈及清朝的贝勒、元朝的伯奇,皆同一语源)。[源自古波斯语Baga-“君主,神”,乌孙之弥、靡,突厥语伯克Bäg/Bey]。 第352-353页: 赤吉歹也迪Tchigidaï Yadir。 第382页:谷儿只王乔治四世(Giorgi Ⅳ Lacha)(1212至1223年) “塔吉克人Tadjiks”这是说伊斯兰教徒 第384页:巴只吉惕Badjigid或Bachkirs单数为Badjigir 第393页:汪古人的聂思脱利教徒首领阔里吉思,变成为“乔治亲王”的,改奉天主教,在这个问题上面所发生的影响非常之大的。 第394页:野里知吉带(中文称宴只吉带),海涅士在《秘史》的对音,这个名字有时写作Eldjigedei(=Eldjigädäi),第229节,有时写做Eldjigidei(=Eldjigidäi),在第275和276节。伯希和先生解释Ăldjigidäi这个名称的词源是蒙古词äldjigän,此言“驴” 伯希和指出,有必要慎为分别这个Eldjigidäi和Altchidaï(阿勒赤台) 第395页: 蒙古亲王阿只吉Adjiqi,见于1298年在江西颁布的一项诏敕 关于 阿惕昔吉这个名字,蒙古的写法是Atchiqi。在突厥-畏吾儿语中,Atchigi指“愤怒” 关于昔儿吉这个名字。G.B.博士以为昔儿吉(Chiregi)的读音似有疑问。可以联想到蒙古词Chirege,此言“位”、“王位”,或Chirigun,此言“粗鲁”。但是这个学者认为拉施特读作Chîrkî应有理由,他提到蒙古词Chirki,此言“土丘”、“田”。 第398页:乔治亲王(le prince Georges),他的名字,中国对音是阔里吉思——在突厥-蒙古语里面是Körguz(翁按:阔里吉思(又作奇你济苏)其子名“专”,想是约翰的对音)           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第524页:×吉××Čingis-xan 第525页Čiŋgis-kahan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97页:×吉××ǰīnkkīz khān 第191页: 昔里吉zīrkī 第318页:格鲁吉亚g(u)rǰ(i)stān 谷儿只 第320页:曾吉z(a)nkī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83页:大食人:拉施特原文作tazik(今塔吉克人)——伊斯兰教定居民,主要是伊朗语系居民,值得注意的是,在蒙文编年史中没有遇到tazik一语,与此相当的只有“撒儿塔兀勒”一语,由此证明了,在十三世纪时这两个名词并无不同的种族意义。 第166页:抄儿别吉:ǰāūr-bīkī;《秘史》165节作察兀儿别乞[《亲征录》、《太祖纪》作抄儿-伯姬]。        拉施特《史集》第二卷第3页:×吉××Genghis Khan 最通行的说法为:chingiz为突厥语tengiz(海洋)的腭音化形态,因此×吉××意为“海洋汗”,即“普天下之汗” 第65页:大月尔吉城:月尔吉-不祖尔格,又作不尔乞-布祖尔格。多桑书第2卷第626页作“grand duc Georgen”。哈麦尔书第103页注文作“Sie namen die Stadt ges grossen Georg (des Gross fürsten)” Georg和谷儿只都出自“乔治”,蒙古人将后面的g变作J。 第249页:畅吉:JYKY;一作ḤNKY,ǰБKY;伯劳舍本作ČNKY 第333页:阿亦赤:波伊勒英译本第283页作Ajiqï(阿只吉)。 第353页:阿只吉:A本作AǰYQAY 第371页: 章吉ǰANKQY            拉施特《史集》第三卷第161页:弘吉剌臣QWNQWRǰYN11、“俱”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俱字。俱(见虞)ko(举朱)、(群虞)gos(其遇)具今分化字,中古汉语ku、gus,金尼阁kīụ,威妥玛chü4、1,越南语câu;龙果夫:古汉语kjiu、古官话kü、八思巴字 gėu[gǝ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俱ku[ku]、gus[gu](去声)>元代官话gėu[gǝu]、明代官话kīụ [ʤü](浊平)>威妥玛chü4[ʤü]=现代普通话jù。12、“举”在蒙元时期的读音舉(见鱼)kla?/s(居许)舁转注字 说文从手與声 汉碑隶变作此,中古汉语kü?,金尼阁kìú,无名氏ku,威妥玛chü3,越南语cử;龙果夫:古汉语kjiwo、古官话kü、八思巴字 gėu[gǝ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举kü?[kü](上声)>元代官话gėu[gǝu]、明代官话kìụ [ʤü](上声)=威妥玛chü3=现代普通话jǔ。13、“据”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据字。據(见鱼)kas(居御),中古汉语küs,金尼阁kíụ,威妥玛chü4,越南语cứ,普通话jù、jū;龙果夫:古汉语kjiwo、古官话kü、八思巴字 gėu[gǝ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據küs[kü](去声)>元代官话gėu[gǝu]、明代官话kíụ [ʤü](去声)=威妥玛chü4=现代普通话jù。14、“经”在蒙元时期的读音经(见青)keeŋ(古灵)、(见青)keeŋs(古定),中古汉语kiim、kiims,无名氏king,金尼阁kīḿ,威妥玛ching1,越南语kinh;龙果夫:古汉语kieŋ、古官话kiŋ、八思巴字gėiŋ [gǝiŋ]。中古汉语(宋代官话)京keom[keom] >元代官话gėiŋ [gǝiŋ]>明代官话kīm [ʤim](清平)=威妥玛ching1=现代普通话jīng。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619.qur'ān,经,古9剌26恩42。qur'ān为阿拉伯语,波斯语读作qurān。此为《古兰经》首次在中国文献中出现。清代回回学者刘智所著《天方性理》、《天方典礼》两书引用文献排在第一位的称为《古尔阿尼》,即此。“四夷馆本”不以“经”为译音字。15、“庚”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庚字。庚(见庚)kraaŋ(古行),中古汉语keom,金尼阁kēm,威妥玛kêng1,越南语canh;龙果夫:古汉语kɐŋ、古官话kəŋ、八思巴字gėiŋ[gəiŋ]。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庚keom[keom]>元代官话gėiŋ[gəiŋ]>明代官话kēm [kəm]=威妥玛kêng1=现代普通话gēng。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第380页:庚kï 第470页:庚keng/kï      16、“军”在蒙元时期的读音軍(见文)kun(举云),中古汉语kuun,英语king;金尼阁kiūn,无名氏kiun,威妥玛chün1,越南语quân;龙果夫:古汉语kjiuən、古官话kün、八思巴字gėun[gəun]。支谦译kuñ为軍。古波斯语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汉语軍(軍所从車的甲骨文读音为car=kar)。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军kuun>元代官话gėun[gəun]>明代官话kiūn [ʤün]=威妥玛chün1=现代普通话jūn。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145.lashkar,军,勒23石10克12儿38。此字又可拼作lashgar。“四夷馆本”不以“军”字为译音字。费瑯编 耿昇 穆根來 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Kundrang<Kuṅḍuraṅg(军突弄) P381:军突弄岛(Čundur-Fūlāt) P405:军突弄(Čundur-būlāt)岛⑥原文中误作Čundā-būlāt,应为 Čundur-būlāt,现代发音为Ṣundur-būlāt;或者是Čundul-būlāt,现代发音为Ṣundul-būlāt。      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第154页: saηun系指“将军”;totok是“都督”,意指“军事长官” 第182页:tabgač kagan čïkanï čaη säηün意为“中国皇帝的堂弟张将军”[张为知母,唐时读音为tr,元代官话为j[ʤ];军的元音在唐时为u:,到明时才变成ü] 第241页:沙吒(忠义)将军čača säηün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26页: čarīk binašīnad,蒙语čerig意为“士兵”、“军队”[蒙语čerig可能也出自古波斯语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赤狄高车的酋长称谓莫贺弗Bagapūr(神子)是波斯语对汉语“天子”的最早意译,赤狄高车的这个称谓暴露出回鹘最初讲的波斯语;回鹘将古波斯语的kāra'军队,武装的人们’传给蒙古草原的其他部落民族]    拉施特《史集》第三卷第88页:大食军队:Č(a)RYK TAǰYK [Č(a)RYK当源自古波斯语kāra“军队”]17、“君”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君(见文)klun(举云),中古汉语kuun,英语king;金尼阁kiūn,无名氏kiun,威妥玛chün1,越南语quân;龙果夫:古汉语kjiuən、古官话kün、八思巴字gėun[gəun]。king(n.):古英语cyning'king,ruler’、原始日耳曼语*kuninggaz(比较古诺斯语konungr、古撒克逊语和古高德语kuning),芬兰语kuningas'king’、古教会斯拉夫语kunegu'prince’(俄语knyaz、波西米亚语knez)、立陶宛语kunigas'clergyman’借自日耳曼语。原始日耳曼语*kuninggaz>*kunn>中古汉语君*kuun。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君kuun>元代官话gėun[gəun]>明代官话kiūn [ʤün]=威妥玛chün1=现代普通话jūn。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138.pād-shāh,君,[立巴]2的3沙2黑23。“四夷馆本”不以“君”字为译音字。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第175页:翁(独健)按:爱不花和月烈之子阔里吉即乔治 孛要合生三子,长子名君不花(《元史新译》作准布哈),次子曰阿尔不花(本书作爱不花),三子曰珠尔不花。准或君想是Jean(约翰)的对音,爱或阿尔是Al的对音,珠尔是gul或goe的对音。Jean固然是法文的约翰,阿尔(al)则是albert的头一音,珠尔(jul或jol)则是Julius和Joseph的头一音。费瑯编 耿昇 穆根來 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P148:郎君(Lāndjun)①Lāndjun= Lānčūn<汉文的郎中(Lang-thoung),儒莲在《尝罚考》(第312页)一书中解释为秘书官。参阅拉施特文中的lančūn。 郎中,金尼阁lâm-chū。18、“眷”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眷字。眷(见仙)krons(居倦),中古汉语keons,金尼阁kiuén,威妥玛chüan4,越南语quyến;龙果夫:古汉语kjiwän、古官话küan、八思巴字 gėon[gǝon]。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眷keons[keon](去声)>元代官话gėon[gǝon]>明代官话kiuén [ʤüǝn]>威妥玛chüan4[ʤüan]=现代普通话juàn。19、“见”在蒙元时期的读音見(見先)keens(古电)、(匣先)geens(胡甸),中古汉语keans、hweans,金尼阁kién、hién,无名氏kien,威妥玛chien4、hsien4,越南语kiến;龙果夫:古汉语kien、古官话kien、八思巴字gėn[gǝn]。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见keans[kean](去声)、hweans[hwean](去声)>元代官话gėn[gǝn]>明代官话kién[ʤiǝn](去声)=威妥玛chien4 >现代普通话jiàn,明代官话hién [ʃiǝn](去声)=威妥玛hsien4 >现代普通话xiàn[ʃian]。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213.dīdan,见,底3丹4。“四夷馆本”不以“见”为译音字。20、“计”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计字。计(见齐)kiids(古诣),中古汉语kees,金尼阁kí,威妥玛chi4,越南语kê、kế;龙果夫:古汉语kie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ėi[gǝ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计kees[ke:](去声)>元代官话gėi[gǝi]>明代官话kí[ʤi](去声)=威妥玛chi4 =现代普通话jì。21、“继”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继字。继(见齐)keegs(古诣),中古汉语kees,金尼阁kí,威妥玛chi4,越南语kế;龙果夫:古汉语kie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ėi[gǝ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继kees[ke:](去声)>元代官话gėi[gǝi]>明代官话kí[ʤi](去声)=威妥玛chi4=现代普通话jì。22、“蓟”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蓟字。蓟(见齐)keeds(古诣),中古汉语kees,金尼阁kí,威妥玛chi4,越南语kế;龙果夫:古汉语kie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ėi[gǝ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蓟kees[ke:](去声)>元代官话gėi[gǝi]>明代官话kí[ʤi](去声)=威妥玛chi4=现代普通话jì。23、“季”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季(见脂)kwids(居悸)说文从稚省 王喣云从(木曲头,脂部古兮切)声,中古汉语kis,金尼阁kí,无名氏ki,威妥玛chi4,越南语quý;龙果夫:古汉语kj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ėi[gǝi]、gėue[gǝue](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季kis[ki](去声)>元代官话gėi[gǝi]>明代官话kí[ʤi](去声)=威妥玛chi4=现代普通话jì。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134.chahār fasl,四季,义3(叉)哈11儿33.法4思8勒19。 “四夷馆本”不以“季”为译音字。费瑯编 耿昇 穆根來 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P120:(卡脑季:Kanūdj,Ḳanūdj,Ḳanūdj=Canoge曲女城)P389:曲女城(Ḳanawdj,今称之卡脑季。—译者) P406:曲女(Kanūdj)城③即今之卡脑季。          24、“堅”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堅(见先)kiin(古贤),中古汉语kean;八思巴文gėn;金尼阁kiēn;越南语kiȇn;威妥玛chien1;八思巴字gėn[gǝn]。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坚kean[kean]>元代官话gėn[gǝn]>明代官话kiēn [ʤiǝn](浊平)=威妥玛chien1>现代普通话jiān。道润梯步《简注<蒙古秘史>》第7页:亦儿坚[jrgən]或亦儿格[jrgə],都是一样的。旁注即:百姓。坚[gən]正是八思巴读音gėn。雷纳·格鲁塞著《蒙古帝国史》第369页:关于扯扯亦坚公主这个名字。拉施特读做Tchitchâken,根据这个,G.B.博士提议将这个斡亦剌公主的名字,这是依照海涅士的对音的(《秘史》,第239节),改为Tchetchegken“小花朵”。拉施特之ken即是八思巴字 坚gėn [gən]。雷纳·格鲁塞著《蒙古帝国史》第373-374页:出古古里坚(Tchougou-guregen)(罗按:出古,《元史》作赤苦、赤驹,因其出古“驸马”为成吉思汗之婿,故称之为“赤驹驸马”古儿坚(guregen),蒙语为“女婿”之意。雷纳·格鲁塞著《蒙古帝国史》第379页:关于《秘史》第263节里面撒马耳干(Samarqand)这个地名,作Semisgen或Sämiskän(薛米思坚)是古老的突厥名称。“突厥形式的Sämiskänt,在蒙古人时代特别证实了,但是这个名称源流更远。Albiroûni已经知道这个名称,这是在第九世纪的前半叶”。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第118页:对该民族(黠戛斯)名称的古代汉文对音是“坚昆”和“结骨”,他们分别代表着Kïrkun及其以-t结尾的古突厥文复数形式Kïrkut。这些形式的存在要早于另一种以-z结尾的复数后缀Kïrkïz的形式。Kïrkïz的形式也出现在古突厥文献中,其中包括在该民族自己的文献中。拉施特《史集》(Jāmi' al-Tawārīkh)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64页:亦鲁坚-札撒兀勒aīlūkān-ǰāsāūl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28页:坚都-赤那 kndū-čīneh 。[《亲征录》作建都-赤纳]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88页:扯扯亦坚 ǰīǰkān;《秘史》239节作扯扯亦坚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162页:犍河:km;《秘史》141节作刊-沐涟;比较《亲征录》的犍河[《太祖纪》同;《元史·召烈台抄兀儿传》作坚河]即今额尔古纳河右岸支流根河。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232页:赤古驸马:据B本及贝书,其余诸本作ǰīkū-kūrkhān;《秘史》202节作赤古-古列坚;《亲征录》作赤渠。拉施特《史集》第二卷第70页:迦坚茶寒之地:KHZǰAΓAN[波斯原文当作KHN-ČAΓAN,即蒙文Gegen(光明)-Chagan(白),也即《元史·太宗纪》的揭揭察哈或迦坚茶寒]拉施特《史集》第二卷第282页:四曲律:ǰHAR KLWK 第299页:曲律,“柱”,高于他人之上的人。曲律,波伊勒英译本第255页及邵循正《译释》均作阔列坚kőlgen。“坚”在元代八思巴文中读gėn [gən],尚未颚化;而在金尼阁《西儒耳目资》中作kiēn,已经颚化。以“堅”对译外来语言的未颚化舌根音是元代形成的译音习惯,这个译音习惯并未随元朝的灭亡而消失。25、“稽”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稽字。稽(见齐)kii(古奚)、(溪齐)khii?(康礼),中古汉语kee、kʻee?,金尼阁kī、kͨì,威妥玛chi1、chʻi1,越南语kê, 普通话jī、qǐ;龙果夫:古汉语kie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ėi[gǝi]、kʻi[ʧʻi](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支谦译ke为稽。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稽kee[ke:] >元代官话gėi[gǝi]>明代官话kī[ʤi](浊平)=威妥玛chi1 =现代普通话jī,明代官话kͨì[ʧi](上声)>威妥玛chʻi1[ʧi](阴平)>现代普通话qǐ[ʧi](上声)。 六、元代官话和明代官话读ʤ的见母字元代官话和明代官话读ʤ的见母字有“家” “加” “假”“暨” “既” “几” “冀” “矜” “靳” “汲” “记” “剑” “郏” “九” “禁” “今” “金” “界” “姬” “纪” “京” “荆” “敬” “景” “贾” “教”“姜”“降”“江”“讲”“简”“戒”共32字。1、“家”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家(见麻)kraa(古牙),中古汉语ka,金尼阁kiā,无名氏kia,威妥玛chia1,越南语gia,普通话jiā、jie、gū;龙果夫:古汉语ka、古官话kia、八思巴字gia[ʤia]。从“家”后来的读音来看,元代官话中所多出的介音i是专门用来表示前面的辅音已经颚化变成了所谓的“软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家ka[ka]>元代官话gia[ʤia]=明代官话kiā[ʤia]=威妥玛chia1=现代普通话jiā。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648.kharam(误)haram(正),家,黑84蓝4。其起首辅音ح(h-)之上误添置一个音点,误写为خ(kh-)。但读音却是h-。这是一个很普遍现象,反映出伊朗语在元时已经发生了kh->h-音变。“四夷馆本”不以“家”为译音字。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第371页:《拉施特书》(“部落”,页31)所称南家思Nankiyâs就是南方中国人,这是指宋帝国(由于中文nan此言“南方”)(越南语南nam)。在蒙古语里面,也有Nangkiyad这一词用以指在南方的中国人,这个名称蒙古人是从女真种的金人那里转贩而来的。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155页:南家思n(a)nkīās 伊朗语以kīā对译汉语之“家”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98页:南家思——南人,由汉语“南家”(南人) 蒙古语复数语尾“思”组成。  2、“加”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加字加(见麻)kraal(古牙),中古汉语ka,金尼阁kiā,威妥玛chia1,越南语gia;龙果夫:古汉语ka、古官话kia、八思巴字gia[ʤia]。支谶译kā、支谦译ka(v)、ka为加。从“加”后来的读音来看,元代官话中所多出的介音i是专门用来表示前面的辅音已经颚化变成了所谓的“软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加ka[ka]>元代官话gia[ʤia]=明代官话kiā[ʤia]=威妥玛chia1=现代普通话jiā。3、“假”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假(见麻)kraa?(古疋)、(见麻)kraas(古讶),中古汉语ka?、kas,金尼阁hiâ、kă、kìá,无名氏kia,威妥玛chia3、4,越南语dả、giả、giá,普通话jiă、jià、xiá、xià、gé;龙果夫:古汉语ka、古官话kia、八思巴字gia[ʤia]。从“假”后来的读音来看,元代官话中所多出的介音i是专门用来表示前面的辅音已经颚化变成了所谓的“软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假ka?、kas[ka](上声、去声)>元代官话gia[ʤia]>明代官话kìá[ʤia](上声、去声)=威妥玛chia3、4=现代普通话jiă、jià。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727.durūgh,假,多2罗14额35。其他诸本皆作“朵罗额”。 “四夷馆本”不以“假”为译音字。4、“暨”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暨字。暨(见微)kɯds(居豙)、(群脂)grɯds(其冀),中古汉语kuis、gis,金尼阁kiái、kí,威妥玛chi4,越南语hý;龙果夫:古汉语kjḙ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i[ʤi]、ki[ʧi](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暨kuis[kui](去声)、gis[gi](去声)>元代官话gi[ʤi]>明代官话kí[ʤi](去声)=威妥玛chi4=现代普通话jì。5、“既”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既字。既(见微)kɯds(居豙),中古汉语kuis,金尼阁kí、hí,威妥玛chi4,越南语ký;龙果夫:古汉语kjḙ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i[ʤi]。“既”由复元音ui变作单元音i表明“既”在元代官话中已经颚化。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既kuis[kui](去声)>元代官话gi[ʤi]>明代官话kí[ʤi](去声)=威妥玛chi4=现代普通话jì。6、“几”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幾(见脂)kril?(居履),中古汉语ki?,金尼阁kì,无名氏ki,威妥玛chi1、3,越南语kỷ,普通话jī、jĭ;龙果夫:古汉语kjḙ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i[ʤ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几ki?[ki](上声)>元代官话gi[ʤi]>明代官话kì[ʤi](上声)=威妥玛chi3=现代普通话jĭ。官话以“几”对译伊朗语gī共5例、gi共2例、kī仅1例。“几”对译伊朗语gī共5例: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191.māhī-gīr,渔,马2希1几3儿55。264.māndagī,劳,马3恩21得43几4。478.chūgī,筯,搠3几6。543.tūgī,米,土9几7。602.rangīn,浓,郎3几8尹14。“几”对译伊朗语gi共2例:159.shāgird,徒,沙3几2儿46得28。271.dast-girī,救,得44思19忒37几5里11。“几”对译伊朗语kī仅1例:90.turkī,高昌,土1儿20几1。7、“冀”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冀字。冀(见脂)krɯls(几利),中古汉语kis,金尼阁kí,威妥玛chi4,越南语ký;龙果夫:古汉语kj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i[ʤ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冀kis[ki](去声)>元代官话gi[ʤi]>明代官话kí[ʤi](去声)=威妥玛chi4=现代普通话jì。8、“矜”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矜字。矜(见蒸)kɯŋ(居陵)、(群真)grɯn(巨巾)、(群欣)gɯn(巨斤),中古汉语küm 、gin、gien,金尼阁kīm、kͨîn,威妥玛ching1,越南语căng, 普通话guān、jīn、qín;八思巴字giŋ [ʤiŋ]。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矜gin[gin]、gien[gien]、küm [küm]>元代官话giŋ [ʤiŋ]=明代官话kīm[ʤim] =威妥玛ching1>现代普通话jīn[ʤin],明代官话kͨîn[ʧin](浊平)=威妥玛-=现代普通话qín。9、“靳”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靳字。靳(见欣)kɯns(居焮),中古汉语kiens,金尼阁kín,威妥玛chin4,越南语cận;八思巴字gin[ʤin]。中古汉语(宋代官话)靳kiens [kien](去声)>元代官话gin[ʤin]>明代官话kín[ʤin] (去声)=威妥玛chin4=现代普通话jìn。10、“汲”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汲字。汲(见缉)krɯb(居立),中古汉语kib,金尼阁kiě(上有点),威妥玛chi1,越南语cấp;八思巴字gi [ʤ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汲kib [kib] >元代官话gi[ʤi]>明代官话kiě(上有点)[ʤie] (入声)>威妥玛chi1 [ʤi]>现代普通话jí[ʤi]。11、“记”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记字。記(见之)kɯs(居吏),中古汉语kiis,金尼阁kí,威妥玛chi4,越南语kỷ;八思巴字gi [ʤ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记kiis [kii](去声)> 元代官话gi[ʤi]>明代官话kí [ʤi] (去声)=威妥玛chi4 =现代普通话jì。12、“剑”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剑字。劔(见嚴)kams(居欠)原列梵韵 依王韵改釅,中古汉语kii.ms,金尼阁kién,威妥玛chien4 ,越南语kiếm;八思巴字gem [ʤem]。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剑kii.ms [kii.m](去声)>元代官话gem [ʤem]>明代官话kién [ʤiǝn] (去声)=威妥玛chien4 >现代普通话jiàn。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第115页:叶尼塞河(Iénisséï,在突厥文中做Yenisey,出自yaηä-čay,意为“新江”;叶尼塞河上游的土著名称在古突厥文中做Käm,请参阅现行的图瓦文Xäm,也就是剑河或谦河,元之谦谦州)13、“郏”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郏字。郏(见洽)kreeb(古洽),中古汉语kiab,金尼阁kiǎ,威妥玛-,越南语giáp;龙果夫:古汉语kɒp、古官话kia、八思巴字gia[ʤia]、gė[gǝ](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郏kiab[kiab]>元代官话gia[ʤia] >明代官话kiǎ[ʤia](入声)>威妥玛-=现代普通话jiá[ʤia]。14、“九”在蒙元时期的读音九(见尤)ku?(举有),中古汉语kuu? ,金尼阁kiēù,无名氏kieou,威妥玛chiu3,越南语cửu,普通话jiŭ、jiū;龙果夫:古汉语kjiǝu、古官话kiṷ、八思巴字giw[ʤi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九kuu?[kuu](上声)>元代官话giw[ʤiu]>明代官话kiēù[ʤiu](去声)=威妥玛chiu3=现代普通话jiŭ。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660.nuh,九,奴6黑85。“会同馆本”作“九,那諕”。 “四夷馆本”不以“九”为译音字。路易·巴赞《突厥历法研究》第680页:kulǰa ay公大角山羊月[第681页称为雄性大角野羊(一种野绵羊)月,对应于蒙古历法的九月kuča sara。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229页:九斤kīūkīn15、“禁”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禁字。禁(见侵)krɯms(居蔭)、(见侵)krɯm(居吟),中古汉语ki.ms、ki.m,金尼阁kīń,威妥玛chin4、1,越南语cấm,普通话jìn、jīn;龙果夫:古汉语kjiəm、古官话kim、八思巴字gim[ʤim]。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禁ki.ms、ki.m[ki.m](去声、阴平)>元代官话gim[ʤim]>明代官话kīń[ʤin](浊平、去声)=威妥玛chin4、1 =现代普通话jìn、jīn。16、“今”在蒙元时期的读音今(见侵)krɯm(居吟)文源谓含初文,中古汉语ki.m,金尼阁kīn,无名氏kin,威妥玛chin1,越南语kim;龙果夫:古汉语kjiəm、古官话kim、八思巴字gim[ʤim]。支谦译kum为金(见侵)、译kam为今。中古汉语(宋代官话)今ki.m>元代官话gim[ʤim]>明代官话kīn[ʤin]=威妥玛chin1 =现代普通话jīn。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695.aknūn,今,阿63克60奴7恩49。四夷馆本”不以“今”为译音字。17、“金”在蒙元时期的读音金(见侵)krɯm(居吟)说文今声 俞敏依金文非之,中古汉语ki.m,金尼阁kīn,无名氏kin,威妥玛chin1,越南语kim;龙果夫:古汉语kjiəm、古官话kim、八思巴字gim[ʤim]。支谦译kum为金、译kam为今(见侵)。中古汉语(宋代官话)金ki.m>元代官话gim[ʤim]>明代官话kīn[ʤin]=威妥玛chin1 =现代普通话jīn。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576.zar,金,则21儿132。18、“界”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界字。界(见皆)kreeds(古拜),中古汉语kiaais,金尼阁kiái,威妥玛chieh4、1,越南语giới;龙果夫:古汉语kɒi、古官话kiai、八思巴字giaj[ʤia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界kiaais[kiaai](去声)>元代官话giaj[ʤiai]>明代官话kiái[ʤiai](去声)>威妥玛chieh4[ʤie]=现代普通话jiè。19、“姬”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姬字。姬(见之)klɯ(居之)、(以之)lɯ(與之),中古汉语kii、yii,金尼阁kī,威妥玛chi1,越南语cơ;龙果夫:古汉语kji、古官话ki、八思巴字 gi[ʤ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姬kii[ki:]>元代官话gi[ʤi]=明代官话kī[ʤi]=威妥玛chi1=现代普通话jī。20、“纪”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纪字。纪(见之)kɯ?(居理)己转注字,中古汉语kii?,金尼阁kì,威妥玛chi4、3,越南语kỷ, 普通话jì、jǐ;龙果夫:古汉语kji、古官话ki、八思巴字gi[ʤi]。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纪kii?[kii](上声)>元代官话gi[ʤi]>明代官话kì[ʤi](上声)=威妥玛chi3=现代普通话jǐ。21、 “京”在蒙元时期的读音京(见庚)kraŋ(举卿),中古汉语keom,无名氏king,金尼阁kīm,威妥玛ching1,越南语kinh;龙果夫:古汉语kjiɐŋ、古官话kiŋ、八思巴字giŋ[ʤiŋ]。同为见庚的庚在元代官话中未发生颚化读gėiŋ[gəiŋ],这充分表明蒙古人将见母读为[ʤ]是随机的、偶然的。中古汉语(宋代官话)京keom[keom] >元代官话giŋ[ʤiŋ]=明代官话kīm [ʤim](清平)=威妥玛ching1=现代普通话jīng。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49.khān-bāligh,京,罕1巴8力1额3。“四夷馆本”不以“京”字为译音字。雷纳·格鲁塞《蒙古帝国史》第373页:金国的一个大臣王京丞相tchingsang Ongging费瑯编 耿昇 穆根來 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P475:我把Ḳindjanfū读作镇江府,《帖木儿武功纪》中的另一种写法就是Kindjanfū。所以,声韵喉音字母就在两篇不同的文献中出现了。Ḳindjanfū无疑是马可波罗游记中的Kenjanfu,指京兆,也就是今之西安府,古之长安,即阿拉伯地理书中的Khumdān。相反,杜洛里耶把伊本·巴图塔书中的Ḳindjanfū考证为《马可波罗游记》法文版中的Quengianfu,英文版中的Chinghianfu,其地理位置为:北纬32°以北的大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这个城的中文名字为镇江府。阿拉伯文的对音字可能为Činganfū,或者为Činķanfu,还可能是Činķanfū,但是从来没有写成过Ḳindjanfū或者Kindjanfū等形式。把汉文浊腭音tch—č翻译成阿拉伯文浊喉音K,或者开口的Ḳ的先例是从未有过的。伊本·巴图塔的写法Ḳindjanfū很可能是非常准确地转抄了《马可波罗游记》中的Kenjanfu,这种考证是无法推翻的。拉施特《史集》第一卷第一分册第321页:东京 tūnkīnk I本作tūnkinl;贝书作tūnkīl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229页:西京:A本作īkīn;C、B本作sbkn;贝书作skīn;《亲征录》:西京。 东京:A本作tūng-kīng;《亲征录》作东京。 第235页:南京:A本作nmkīng;P、B本作tmlīng;汉语“南京”,今河南省开封市。 福兴丞相:原文tūnkūn ǰīng-sāng,应作yūng-kīng-~;比较《秘史》248节的王京丞相;《亲征录》作完颜福兴。 第241页:京兆:kīng-ǰābnū;《亲征录》作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    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326页:京: KYNK 第332页:南京:NMKYNK 第333页:京兆府:KБN XANFW;伯劳舍本作KYN ČANFW    22、“荆”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荆字。荆(见庚)keŋ(举卿),中古汉语keom,金尼阁kīm,威妥玛ching1,越南语kinh;龙果夫:古汉语kjiɐŋ、古官话kiŋ、八思巴字giŋ[ʤiŋ]。同为见庚的庚在元代官话中未发生颚化读gėiŋ[gəiŋ],这充分表明蒙古人将见母读为[ʤ]是随机的、偶然的。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荆keom[keom] >元代官话giŋ[ʤiŋ]=明代官话kīm [ʤim](清平)=威妥玛ching1=现代普通话jīng。23、“敬”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敬字。敬(见庚)kreŋs(居慶),中古汉语keoms,金尼阁kͨîm、kím,威妥玛ching4,越南语kính;龙果夫:古汉语kjiɐŋ、古官话kiŋ、八思巴字giŋ[ʤiŋ]。同为见庚的庚在元代官话中未发生颚化读gėiŋ[gəiŋ],这充分表明蒙古人将见母读为[ʤ]是随机的、偶然的。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敬keoms[keom](去声)>元代官话giŋ[ʤiŋ]=明代官话kím [ʤim](去声)=威妥玛ching4=现代普通话jìng。24、“景”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景字。景(见庚)kraŋ?(居影),中古汉语keom?,金尼阁kͨiùm、kìm、ìm,威妥玛ching3,越南语cảnh;龙果夫:古汉语kjiäŋ、古官话kiŋ、八思巴字giŋ[ʤiŋ]。同为见庚的庚在元代官话中未发生颚化读gėiŋ[gəiŋ],这充分表明蒙古人将见母读为[ʤ]是随机的、偶然的。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景keom?[keom](上声)>元代官话giŋ[ʤiŋ]=明代官话kìm [ʤim](上声)=威妥玛ching3=现代普通话jǐng。25、“贾”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贾字。贾(见麻)kraa?(古疋)、(见麻)kraas(古讶)、(见模)klaa?(公户),中古汉语ka?、kas、ko?,金尼阁kià、kiá、kù,威妥玛chia3、ku3,越南语giả,普通话gǔ、jià、jiǎ;八思巴字gė[gǝ]、gia[ʤia]。从“贾”后来的读音来看,元代官话中所多出的介音i是专门用来表示前面的辅音已经颚化变成了所谓的“软音”。“贾”在元代官话中具有[g]和 [ʤ]两个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贾ka?、kas[ka](上声、去声)、ko? [ko](上声)>元代官话gė[gǝ] 、gia[ʤia]>明代官话kià[ʤia](上声)=威妥玛chia3=现代普通话jiǎ,明代官话kù[ku](上声)=威妥玛ku3=现代普通话gǔ。26、“教”在蒙元时期的读音教(古肴)kraaws(古孝)、(古肴)kraaw(古肴)甲文即象执杖教子 再加爻,中古汉语kauus、kaau,金尼阁kīáo,无名氏kiao,威妥玛chiao4、1,越南语giáo;龙果夫:古汉语kau、古官话kiaṷ、八思巴字giaw[ʤiau]、gėw[gǝu](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教”在元代官话中具有[g]和 [ʤ]两个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教kauus、kaau[kau:](去声、浊平)>元代官话giaw[ʤiau]>明代官话kīáo[ʤiao](去声、浊平)=威妥玛chiao4、1=现代普通话jiào、jiāo。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86.maidān或midān,教场,买1塔1恩7。“四夷馆本”不以“教”为译音字。27、“姜”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姜(见陽)klaŋ(居良),中古汉语küom,金尼阁kiām,无名氏kiang,威妥玛chiang1,越南语khương;龙果夫:古汉语kjiaŋ、古官话kiaŋ、八思巴字giaŋ[ʤiaŋ]、gėŋ[gǝŋ](龙果夫未收录该音)。“姜”在元代官话中具有[g]和 [ʤ]两个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姜küom [küom]>元代官话giaŋ[ʤiaŋ]=明代官话kiām [ʤiam] (清平)=威妥玛chiang1=现代普通话jiāng。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449.zanjabīl,姜,簪3知10比7勒54。“四夷馆本”不以“姜”为译音字。“四夷馆本”作“薑”(金尼阁kiām)。费瑯编 耿昇 穆根來 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P281:莨姜:在西达鲁西亚俗语中称作junco。源自印度,尝之味苦,闻之芳香。  28、“降”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降字。降(见江)kruuŋs(古巷)、(匣江)gruuŋ(下江),中古汉语kiams、hwiam,金尼阁hiâm、kiám,威妥玛chiang1,越南语giáng、hảng,普通话jiàng、xiáng;龙果夫:古汉语käŋ、古官话kiaŋ、八思巴字giaŋ[ʤiaŋ]、gėŋ[gǝŋ](龙果夫未收录该音)、hėŋ[hǝŋ](龙果夫未收录该音)。见母之“降”在元代官话中具有[g]和 [ʤ]两个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降kiams[kiam](去声)>元代官话giaŋ[ʤiaŋ]=明代官话kiám [ʤiam]=威妥玛chiang4 =现代普通话jiàng,降hwiam [hwiam]>元代官话hėŋ[hǝŋ]>明代官话hiâm [ʃiam](浊平)=威妥玛hsiang2=现代普通话xiáng。29、“江”在蒙元时期的读音江(见江)krooŋ(古雙),中古汉语kiam,金尼阁kiām,无名氏kiang,威妥玛chiang1,越南语giang;龙果夫:古汉语käŋ、古官话kiaŋ、八思巴字giaŋ[ʤiaŋ]、gėŋ[gǝŋ](龙果夫未收录该音)。“江”在元代官话中具有[g]和 [ʤ]两个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江kiam[kiam]>元代官话giaŋ[ʤiaŋ]=明代官话kiām [ʤiam]=威妥玛chiang1=现代普通话jiāng。刘迎胜《<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研究》43.rūd,江,鲁1得9。“四夷馆本”不以“江”字为译音字。费瑯编 耿昇 穆根來 译《阿拉伯波斯突厥人东方文献辑注》P475:我把Ḳindjanfū读作镇江府,《帖木儿武功纪》中的另一种写法就是Kindjanfū。所以,声韵喉音字母就在两篇不同的文献中出现了。Ḳindjanfū无疑是马可波罗游记中的Kenjanfu,指京兆,也就是今之西安府,古之长安,即阿拉伯地理书中的Khumdān。相反,杜洛里耶把伊本·巴图塔书中的Ḳindjanfū考证为《马可波罗游记》法文版中的Quengianfu,英文版中的Chinghianfu,其地理位置为:北纬32°以北的大运河和长江的汇合处。这个城的中文名字为镇江府。阿拉伯文的对音字可能为Činganfū,或者为Činķanfu,还可能是Činķanfū,但是从来没有写成过Ḳindjanfū或者Kindjanfū等形式。把汉文浊腭音tch—č翻译成阿拉伯文浊喉音K,或者开口的Ḳ的先例是从未有过的。伊本·巴图塔的写法Ḳindjanfū很可能是非常准确地转抄了《马可波罗游记》中的Kenjanfu,这种考证是无法推翻的。拉施特《史集》第一卷 第二分册第319页:江:KNK。30、 “讲”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降字。講(见江)krooŋ?(古项),中古汉语kiam?,金尼阁kiàm,威妥玛chiang3,越南语giảng;龙果夫:古汉语käŋ、古官话kiaŋ、八思巴字giaŋ[ʤiaŋ]、gėŋ[gǝŋ](龙果夫未收录该音)。“讲”在元代官话中具有[g]和 [ʤ]两个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讲kiam?[kiam](上声)>元代官话giaŋ[ʤiaŋ]=明代官话kiàm [ʤiam] (上声)=威妥玛chiang3=现代普通话jiǎng。31、“简”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简字。简(见山)kreen?(古限),中古汉语kaen?,金尼阁kièn,威妥玛chien3,越南语giản;龙果夫:古汉语kɒn、古官话kian、八思巴字gian[ʤian]、gėn[gǝn](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简”在元代官话中具有[g]和 [ʤ]两个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简kaen?[kaen](上声)>元代官话gian[ʤian]>明代官话kièn[ʤiǝn](上声)=威妥玛chien3>现代普通话jiǎn[ʤian]。32、“戒”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戒字。戒(见皆)krɯɯgs(古拜),中古汉语kiaais,金尼阁kiái,威妥玛chieh4,越南语giới;龙果夫:古汉语kɒi、古官话kiai、八思巴字giaj[ʤiai]、gėj[gǝi](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戒”在元代官话中具有[g]和 [ʤ]两个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界kiaais[kiaai](去声)>元代官话giaj[ʤiai]>明代官话kiái[ʤiai](去声)>威妥玛chieh4[ʤie]=现代普通话jiè。 七、元代官话读ʧ、明代官话读ʤ的见母字“迦”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迦字。迦(见麻)kraal(古牙)、(见戈)˂ka/kal(居伽)梵译用字,中古汉语ka、kua,金尼阁kiā,威妥玛chia1,越南语già;龙果夫:古汉语ka、古官话gʻia、八思巴字kia[ʧia]。安世高译ka、支谶译(v)ka、kyo、ga、昙果译kā、支谦译gal、gā、gha为迦,支谶译kra为迦罗。从“迦”后来的读音来看,元代官话中所多出的介音i是专门用来表示前面的辅音已经颚化变成了所谓的“软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迦ka[ka]>元代官话kia[ʧia]>明代官话kiā[ʤia]=威妥玛chia1=现代普通话jiā。拉施特《史集》第二卷第70页:迦坚茶寒之地:KHZǰAΓAN[波斯原文当作KHN-ČAΓAN,即蒙文Gegen(光明)-Chagan(白),也即《元史·太宗纪》的揭揭察哈或迦坚茶寒] 八、元代官话读ʤ、明代官话读k的见母字“垢”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垢字。垢(见侯)koo?(古厚),中古汉语koo?,金尼阁kèú,威妥玛kou4,越南语cấu;龙果夫:古汉语kǝu、古官话kiṷ、八思巴字giw[ʤiu]。中古汉语(宋代官话)垢koo?>元代官话giw[ʤiu]、明代官话kèú[kǝu](上声、去声)>威妥玛kou4=现代普通话gòu。 九、八思巴字未记录、明代官话读ʤ的见母字“解”在蒙元时期的读音《回回馆杂字》与《回回馆译语》中未出现解字。解(见佳)kree?(佳買)、(见佳)krees(古隘)、(匣佳)gree?(胡買)、(匣佳)grees(胡懈),中古汉语kiai?、kiais、hwiai?、hwiais,金尼阁kiàí、hiàí,威妥玛chieh3、4、hsieh4,越南语giải,普通话jiě、jiè、xiè;龙果夫:古汉语ɣai、古官话χiai、八思巴字hiaj[ʃiai]、hėj[hǝi](龙果夫未收录该读音)(八思巴字未记录“解”字的见佳读音)。中古汉语(宋代官话)解[kiai] (上声、去声)、[giai] (上声、去声)>元代官话hėj[hǝi]、hiaj[ʃiai]>明代官话hiàí[ʃiai] (上声、去声)>威妥玛hsieh4[ʃie]=现代普通话xiè,明代官话kiàí[ʤiai] (上声、去声)>威妥玛chieh3、4[ʤie]=现代普通话jiě、jiè。在四川话的口语中“解开”通常说“改开”,此时“解”的声母未发生颚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