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道德经》第十七章-不可能自我消失的王公

 巨蟹座思考者 2022-11-03 发布于北京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因为我们有了超越个人大脑的抽象世界,我们才能够跳出自己、跳出群体、跳出时间,来检视所有事物。历史是沿着时间轴行进的,我们也是沿着时间轴被塑造出来的,因此对经历的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
历史中有许许多多国家或群体管理者,“统治者”的特征和结果也只能从已经有过的“他们”身上总结。从逻辑上来说,似乎确实如此。
老子显然是这样总结出四类统治者的。最差的统治者是被百姓鄙视的,其次是百姓惧怕的,次好的是亲近人民并被敬爱的,最好的是百姓感觉不到他的存在。
为什么被人鄙视和令人惧怕的人会成为统治者呢?现在我们认为这是可以被讨论的问题,但是在绝大多数人类历史上,这是屡见不鲜的事实,老子从来没有想到这是一个问题。
老子想,既然有这么几种统治者,那么我就有必要告诉他们什么样的才是好的,如此,被人们鄙视的统治者就会改变自己,成为次好或最好的统治者。可问题是,被百姓鄙视的统治者是不会认为“被鄙视”是自己的问题,那都是“刁民”有眼无珠,不识抬举,他要改变的是“刁民”而不是自己。人的本能决定人一定认为“错都是别人的”,无人可以避免。
当然,老子的目的要统治者提高修养,但又回到本应该先回答的问题:掌握权力之前还是之后提高修养?如果没有足够的修养和能力怎么可以成为群体管理者呢?当然正如我们所知的,在人类历史上,那是普遍现象。于是老子就只能期待统治者手握权力之后再提高修养。然而,权力是最能让人变坏的“诱惑物”,所以这个期待通常是不可实现的。
国家的产生很可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现象。在国家产生之前,群体事情往往是由协商决定的,即使最初在苏美尔城邦,后来在古希腊城邦和古罗马也都采取协商的群体管理形式。但所有国家都不可避免地走向了世袭君主制,这肯定不是偶然的,在人动物天性中有“领地本能”,君主世袭制与这个本能很容易共振而得到(统治阶层和被统治阶层)认可。
后来关于国家和国家管理的抽象世界(与神、天或德相关)发展起来,世袭君主制的合理性不断丰富,逐渐进入人的潜意识,于是人们更不容易想到它是可以被挑战的。现在我们知道,直到最近,在多数国家个人公然否定君主制才不会被认为大逆不道。
国家的管理者(统治者)拥有两大法宝:武力和财力,这是人们前赴后继,不懈牺牲无数生命也要去夺得的东西。这两件法宝足以让任何人疯狂,让任何人恐惧。历史上所有的王公贵族都因为这些东西而成为“人上人”,在群体内竞争中优势尽显,他们怎么愿意“消失”呢?老子劝诫统治者要让人感受不到存在,这是违背人的天性的。“悠兮其贵言”对权力来说简直是“暴殄天物”,发号施令才是权力的表现。
这注定了老子的治国理念不可能被君主制的统治阶层真正接受。老子为统治者提供“修身养性之道”反而成为“被统治者”的理想精神工具。

【请点赞、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