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魁山 | 心悸分5种不同发作时间,高效取穴以及手法经验!

 湛璿 2022-11-06 发布于北京

青竹中医 让中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1030篇,医路漫漫 青竹相伴。


来源|《郑魁山临证经验集

 导读 
由于心悸发作时间不同,兼证不同,故取穴也应随证变化。心悸责之于心,心系联于五脏,可并发五脏证候,应根据脏腑经络学说按时施治。

1.早晨起床后心悸

图片

早晨起床后心悸,兼见面色㿠白,舌质淡、苔白,脉弱,多为肺经气虚、心气不足所致。肺主气,肺脉贯心;早晨寅时过后,气血已流过肺经,肺经空虚,故常于寅时过后发病。针太渊、大陵、膻中,用补法。

太渊为肺经输穴,属土,为“虚则补其母”之法,以补肺气,太渊又系脉会,针以强心脉;大陵为心包经之输,属土;膻中为心包之募,又系气会,能补肺气而宁心神。

2.午饭前发作心悸

图片

午饭前发作心悸,兼见弯腰直立时目发黑,面色不华,唇舌色淡,脉细弱,多为脾虚气弱所致。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其经脉上膈,注心中,午饭前巳时已过,气肉流过脾经,脾经气血正虚,故于午饭前易于发作。针大都、脾俞、内关、巨阙,用补法。

大都为脾经之荥穴,属火,为“虚则补其母”之法;脾俞以健脾益气养血;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巨阙为心之募穴,两穴协调心经气机,可收镇惊安神之效。

3.午饭后发作心悸

图片

午饭后发作心悸,兼见面唇发青,舌质有紫色斑点,苔少,脉大而涩,多为气血运行不畅所致。心主血脉,其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饭后午时内脏负担加重,血脉运行受到阻滞,故易发作心悸。针神门、心俞、内关、百会、三阴交,用泻法。

心俞为心之背俞穴,能行气活血;神门为心经输穴,属土,为“实则泻其子”之法,能清热导滞;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能疏调三阴经气血;百会居巅顶中央,为诸阳百脉之会;内关为心包络之络穴,通阴维脉,具有活血化瘀、安神定悸的作用。

4.睡眠前发作心悸

图片

睡眠前发作心悸,兼见惕而不安,耳壳发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弱而数,多为肾气虚所致。肾经从肺出,络心,注胸中。睡前肾经气血正虚,故易发作心悸。针复溜、肾俞、灵道、心俞、神庭,用补法。

心俞、肾俞为心肾之背俞穴,能疏调交通心肾;灵道、复溜为心、肾二经之经穴,属金,为“虚则补其母”之法,以补肾养心;神庭为元神之庭,能安神镇惊。诸穴合用,有补肾气、养心血、宁神定悸的作用。

5.午夜后发作心悸

图片

午夜后发作心悸,兼见爪甲不荣,手足麻木,舌质紫暗、少苔,脉弦。肝藏血,其经上贯膈,布胁肋,午夜睡卧,血归之于肝,若肝经郁滞,则午夜后发作心悸。针行间、肝俞、膈俞、少府、风池,用泻法。
肝俞、膈俞能舒肝理气,活血化瘀;少府、行间为心肝二经之荥穴,属火,为“实则泻其子”之法;风池为胆经穴,又是三焦经和阳维脉之会穴,以醒脑安神。诸穴合用有舒肝解郁、安神定悸的作用。
随着心脑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针灸其实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我们邀请了北中医博士陈海敏讲解常见心脑疾病针灸治疗,课程通俗易懂,扫码即可获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