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伦·米尔纳: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无政府假定的批判 | 国政学人

 国政学人 2022-11-06 发布于天津

对国际关系理论中无政府假定的批判

作者:海伦·米尔纳(Helen Milner),普林斯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包括国际贸易、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的联系、全球化与地区主义、民主与贸易政策的关系等。

来源:Helen Milner, “The Assumption of Anarchy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A Critique”,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Vol. 17, No. 1, 1991, pp. 67-85.

导读

国际体系的无政府性是新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定。较为熟知的反驳一般来自建构主义学派,如温特就曾指出无政府状态是国家互动中产生的社会建构。而作为新自由主义学者,海伦·米尔纳在对无政府状态的具体内涵进行探究后提出,国际体系并非处于绝对的无政府状态,而国内政治也并不完全符合这一概念对于有政府状态的描述,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区别不是无政府状态的有无,而是其程度的差异[1]。米尔纳在本文批判的不是无政府状态的概念,而是“有政府-无政府”的简单二分法,以及这一概念在新现实主义理论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沃尔兹的理论建构,米尔纳一方面质疑还原主义过度简化事实的倾向,另一方面反对把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完全区隔开的做法,在文章后半部分,她着重强调了以国内政治与比较政治为重心的主流政治学研究对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本文探索了国际关系理论中无政府状态假定的意涵,并由此重启了以往对国际政治本质的讨论。首先,本文检视了国际关系文献中各种版本的“无政府状态”概念。其次,本文探究了与这种假定联系在一起的国内与国际政治的明确划分,并对这种划分的正当性与效用提出了疑问。最后,本文提出,将无政府状态与相互依赖相结合,可以更有效地理解国际体系。尽管无政府状态这一概念被普遍使用,但并未得到很好的理解。对于无政府假定的强调可能具有误导性,并且存在启发式缺陷。

无政府状态的多种概念

无政府状态至少有两种含义。第一种含义是秩序的缺乏。这种秩序缺乏往往与战争状态相联系。因此,这种无政府状态概念与霍布斯式的没有君主的政治类似,而现实主义学者将其视为国际政治的模型。

但是,学者所说的国际体系本质上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混乱、无秩序和持续的战争威胁吗?似乎并非如此。许多学者注意到了国际政治中长期存在的秩序要素。国际秩序在国际关系中并不缺乏。

对于无政府状态的第二种定义是政府的缺位。但是政府究竟是什么呢?沃尔兹将无政府状态与政府的缺失联系起来。在他看来,政府是韦伯式的,意味着合法使用暴力的垄断地位。

把国家定义为合法使用武力的垄断机构存在着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与垄断有关。政府应当对武力具有何种程度的垄断?大多数政府没有对武力合法使用的绝对垄断。例如,美国政府就不具备绝对垄断,美国公民有自卫权,他们携带武器的权利受到宪法保护。当(在特定情况下)合法使用武力的权利分散到两亿四千万人当中时,沃尔兹定义下的政府还存在吗?

第二个问题与合法性的定义有关。合法性的存在使得政府可以使用武力,而不会招致社会的抵抗,合法性缺失会促使内战的发生。但是,难道使用武力的合法性问题在国际层面就不存在吗?国际政治中武力的使用并不总是被认为缺少合法性,对于多数国家来说,有些武力使用是具备合法性的。

第三,这种对于政府的定义体现了对政治的狭隘理解,使国际政治和国内政治被简化为武力的使用。

对于其他研究者来说,政府表示的东西并不相同,比起武力,政府与维持秩序的机构和法律的联系更加紧密。政府的不存在意味着没有法律,也没有设立、实施和执行法律的立法、司法与行政机关。因此,无政府状态意味着没有中央权力机构来强迫国家遵守承诺或协议。

但是国际治理组织与大量的国际法确实存在。似乎机构与法律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是否有能力得到服从。与国内相同,这种能力取决于它们被认知到的合法性。

因此,合法性成了这种政府概念的支柱。合法性比机构和法律更能区分国内与国际政治。当许多国际关系学者讨论无政府状态时,他们想到的似乎是权威或合法性的缺乏。但是,政府并不等同于权威。不是所有政府都对他们的管辖对象具有实际性的权威。权威经常与合法性联系起来,意味着对正当性的信任或者必须遵守的秩序。一些国内体系可能缺乏集中的权威与合法性,而一些国际体系,比如欧洲协调,具有较高程度的合法性。所以,我们是否能够且应当以这种方法对国内与国际政治做出僵硬的划分?

无政府状态与国内—国际政治的区分

对国际政治无政府状态的重新关注导致了将国内与国际政治进行明确区分的意识的出现。对于此,沃尔兹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说明。首先,缺少中央权威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国际政治是具有同等地位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去中心化的竞争。其次,缺乏对武力集中控制的无政府状态意味着世界政治是一种主要依赖武力的自助体系。最后,国际政治被视为唯一且真正的“政治”:国家政治是权威、政府管理与法律发挥作用的领域,而国际政治事关权力、斗争与协调。

对于国内与国际政治的第一种区分认为,前者主要是集权化的,而后者则是分权的。集权化似乎与等级有关。正如沃尔兹所言,国内政治的权力中心更少,界定更明确,依照等级高低进行排列;而国际政治中权力中心更多,但缺少秩序。

但是,谁是美国的最高权威?是人民,各州,宪法,行政机关,最高法院,或者甚至是国会?从法律上讲,宪法是最高权威,但从事实来看,这取决于具体议题。并不存在类似某种理想的军事组织的唯一权力等级制度。权力并非高度集中,而是分散开来。权力不仅通过分权制衡的机构设置在功能层面进行了分散,也通过联邦制在地理层面得到了划分。而对于国际体系权力集中程度的判断应该基于两个要素:议题与时间范围。

为了证明国际体系中权力的高度分散,沃尔兹假定所有国家是平等的。然而,在讨论实力分布时,他又承认国家之间并不平等,只有少部分大国发挥了重要作用。实力在国际体系中是高度集中的。因此,这一假定既不符合实际,也没有启发性。

沃尔兹又提出,主权国家在功能上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没有相互依赖的关系;而国内政治中国家的不同单元在功能上是不同的。这种对于国内政治的描述对于许多国家来说都并不准确。比如说,在联邦体系中,每个州都具备相同的功能。另一方面,如果所有民族国家在功能上都是相同的,为什么只关注大国呢?沃尔兹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承认实力不同的国家有时会发挥不同的功能,但是与国内相比,这种不同在经验层面并不重要。但是,他自己也表示,国家的实力塑造了国家的功能。这仍与他的假定产生了冲突。重点在于,就像许多学者曾经指出的,国际层面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使得国家之间存在分工的不同,由此产生了国家间的区别与等级体系,这与国内政治是类似的。最重要的是,权力的集中程度与单元间的区分程度在国内与国际政治中都是时刻变化的,因此应当进行程度判断而非二元划分。

第二种区分方法是区分国内与国际政治中武力扮演的角色与重要性的不同。对于沃尔兹来说,在国内,武力作为一种控制手段相对而言不那么重要,并且是为了正义的目的被使用;在国际上,武力的使用更为广泛,并且只是为了使用武力的国家的特定目的。但是,像沃尔兹、卡尔和韦伯这样的理论家都曾指出,威胁使用武力是国家控制社会的终极手段。在20世纪,内战发生的次数要多于国家间战争;1945年以后,内战导致的死亡人数也多于国家间战争中的死亡人数。至于使用武力的合法性和目的,在国内层面,这取决于国内政府的合法性和使用武力的具体案例。在国际层面,国家向来会为了更宏大的目的进行武力干涉,尽管这不一定是国家的唯一目的。因此,这种区分方法也并不那么清晰。

第三种区分方法是最难以维系的。摩根索提出,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相同,都是基于权力政治而运作的。卡尔也有类似观点,他还认为合法性、道德、意识形态与法律这些用于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区分开的要素,也只不过是权力的展示。而且,克劳德在讨论摩根索的思想时也提出,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都与权力均衡密切相关。

总之,这种把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区别对待的做法有两个缺陷。首先,这是一种概念上的倒退,否定了此前学者把国际关系融入政治学研究主体的努力。其次,这种做法暗含着把所有国家等量齐观的倾向,这不利于更好地理解国际关系,也阻碍了学者通过借鉴比较政治成果来丰富国际关系理论的尝试。

相互依赖的假定

当前对世界政治无政府性的中心地位的过度强调可能并非认识国际政治的最佳方法。这种还原主义倾向忽视了国际政治中的另一个中心事实,即行为体之间的相互依赖。这一部分将会对这一概念进行探究并阐释它为何是国际体系的关键结构性特征,同时展示它对于世界政治的影响。

相互依赖有两个相关概念。首先,“战略相互依赖”意味着一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中,行为体只有与其他行为体进行合作才能实现其目的。在这种相互依赖中,行为体之间的关系未必平等,它仅仅意味着如果关系终止,所有行为体都会付出代价。相互依赖也意味着行为体效用的满足无法独立实现。行为体依旧具有主权,能够自主决策,但如果想要实现目的,他们必须关注其他行为体做出的选择。

相互依赖不是无政府状态的反面。这两个概念代表了国际体系的不同方面。在逻辑上来讲,它们是相互独立的。对于相互依赖的定义也并不意味着行为体的利益处于和谐状态,或是权力关系并不重要。

如要解释相互依赖为什么是国际体系的中心特征,就要讨论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首先,相互依赖意味着行为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次,如果国际体系的特征是结构性相互依赖,那么体系的机制会不同于新现实主义所建立的模型。国际体系不是一个完全竞争市场,而是一个寡头垄断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在这类市场下,行为体之间是高度相互依赖的。这类市场的第二个特征是它们的不稳定倾向。另外,这类市场具有微妙的平衡机制;最后,不完全市场中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政治最终与选择有关,在不确定性、不完整信息和对其他行为体意图的猜测中做出的选择。

结论

当前,国际关系理论倾向于将无政府状态视为国际政治的基本背景条件,这低估了无政府状态概念的模糊性,使其重要性被夸大。虽然无政府状态是世界政治的重要条件,但并非唯一条件,各方之间的战略相互依赖同样重要。只关注无政府状态可能是过于还原主义的。在无政府状态盛行的背景下,有必要重申“无政府状态”这一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对其过分强调的危险性——即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的彻底分离与过度简化的倾向。

参考文献

[1]秦亚青:《国际关系理论的争鸣、融合与创新》,载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著,秦亚青等译,《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鸣》,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前言第6页。

词汇积累

二分法 

dichotomy

无政府状态

 anarchy

合法性 

Legitimacy

欧洲协调

Concert of Europe

译者:魏康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专业硕士生,研究兴趣为美国政治与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校对 | 刘若锋 张立锟 朱忻博

审核 | 丁伟航

排版 | 曾子晨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