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愈真切诚实,愈见得真谛,反之,必将沦落为口耳之学

 读原著 2022-11-10 发布于四川
   弟子们诵读完一阵时间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并逐步学会以道德意识的整体观,致良知的头脑去知行合一后,先生问弟子们:“你们感觉如何?”
  弟子们有的汇报了内心确实变得清虚明净的玄感,先生说那是讲进德后的光景,不足提起,也有弟子说起自己跟先前大有不同,先生讲那是说进德后的效验,同样不必关注。先生还道,倘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甚至追逐功业气节,就犯了揠苗助长和向外驰求的病痛,根本就谈不上是修身致良知的真切工夫。王阳明先生即道:'圣贤非无功业气节,但其循着这天理(即良知),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 ”
   还有一个弟子说到自己静的时候还可以,一旦遇到事就慌了,又有一弟子说自己总是持续不下去,总容易犯困、忘之病。
  先生听后,接着道:“我们用功第一重要的,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恶恶之心真切。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你哪里曾见过好色之人病于困忘?恶臭之人病于疲倦的?善能实实的好,好善如好色一般,见善如不及,就能无念不善;恶能实实的恶,恶恶如恶恶臭,恶桀纣一般,见不善如探汤,就能无念及恶。
   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一旦此致良知之心诚实真切,自然能见善即迁,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自然能有过即改,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下去,则私欲就会一天天减少,良知一天比一天明澈。
   何以遇到事就把持不住?还是欠一真切故。良知欠真切就会将事和道分开来看,而事实上,事即道,道即事。一旦致良知的功夫朴实真切,自能体认得良知真切,自然便无内外之分,内外两忘,自然便事道合一,心事合一。
   王阳明先生即道:'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如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君,即事君便是一物。意在于仁民爱物。即仁民爱物便是一物、意在于视听言动,即视听言动便是一物。’格物,不是悬空而格,而是要在具体的事上格自己的心之不正以归于正,这个过程就是成己成物的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
   王阳明先生还道:'凡学问之功,一则诚,二则伪,凡此皆是致良知之意,欠诚一真切之故。《大学》言“诚其意者,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曾见有恶恶臭,好好色,而须鼓舞支持者乎?曾有毕事则困惫已甚者乎?曾有迫于事势、困于精力者乎?此可以知其受病之所从来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