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禹阳城在夏代汴河流域 | 作者 韩鹏

 紫雨轩书院2017 2022-11-17 发布于河南

大禹阳城在夏代汴河流域
开封·韩鹏
自古以来,郑州荥阳桃花峪东部的黄河下游,就是洪水长期泛滥之地,也是尧舜时期大禹治水的主要流域。探索夏文化的发源地,自然也应该首先考虑这一地区。
一、大禹建立宫室与沟渠卑湿之地。
尧舜时期的大禹,通过治理黄河下游的洪水,开通四渎和鸿沟大运河,把泛滥于开封周边之地的洪水排泄到了淮泗和东海。又在开封南部的鸿沟大运河之滨,受封为夏伯,建夏邑。大禹建立夏朝后,称夏王、建宫室于阳城。夏为四季夏季,在天地之中的南方、即太阳之位,故夏与阳本义相同。
夏邑也因此成为了夏王宫室,即王都阳城,地处大禹治水的沟渠之滨和卑湿之地。
对此,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檋。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此文其中讲到了三个问题:
一是大禹居住的家室,在治水时可以路过之地,或就在治水之地;
二是大禹所建居住的宫室卑小低下,且在沟渠急流的河滨之地;
三是大禹因治水的需要,所居住的卑室是在地势低下沟渠之滨的卑湿之地,而不是高陵大山之上。
这是判断大禹居住的宫室、夏邑、阳城、王都的重要地理环境,也符合大禹领导民众治水时应该居住的客观自然环境。
故西汉经学家刘向《说苑》记载:"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二、大禹卑湿宫室的位居己土中国。
卑湿,是指大禹宫室位于己土、中央正位,中土、中国之地。己土,在五行中属阴土,方位在中央与西南方,象征着田园,河边的湿土,是夏人种植稻谷的肥沃温润之地。
宋朝易学家京图八字命理著作《滴天髓》记载:“己土卑湿,中正蓄藏。不愁木盛,不畏水狂”。
大意是,己土卑薄软湿,乃戊土枝叶之地,亦主中正而能蓄藏万物。柔土能生木,非木所能克,故不愁木盛;土深而能纳水,非水所能荡,故不畏水狂。
这正与开封中央黄帝居住的中土、中央宫室、轩辕丘、中国、天地之中,在地理上彼此印证。黄帝宫室在开封北部的高台悬河之上,大禹宫室在开封南部鸿沟大运河水滨卑湿之地。两者都是在中央土建中央宫室和帝王都的,故古人言:夏,大也,中国之人也。

三、西汉梁国因开封卑湿而迁徙睢阳。
到了西汉时期,出生于魏国大梁(开封)的刘邦对大梁情有独钟,尤其敬佩信陵君的侠义气概,曾专门在大梁祭祀信陵君,并派多人为他在大梁南部的墓地守灵。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刘邦首封彭越为梁国梁王,国都浚仪(大梁、开封)。西汉文景时期,汉文帝的儿子、汉景帝的亲弟弟刘武分封在梁国,即梁孝王。梁国面积很大,东到泰山,西到陈留,约有四十多城。他在大梁东南一带修筑平台、建立宫室,将春秋时期的吹台、战国时期的范台大加修建为园圃。这就是西汉著名的梁园,也称菟台,面积约三十余里。
这一时期,西汉大文学家司马相如、枚乘等,都是他的宾客,他们经常到梁园吟诗作赋,吹弹歌舞,留下许多美谈和诗文保留至今。
梁孝王礼贤下士,广交天下贤士,枚乘所作的《梁王菟园赋》和《忘忧馆柳赋》等,都是记载梁园的美丽景色。梁孝王和邹阳、枚乘、司马相如等雅事,也被后世广为流传,成以为文坛佳话。晋代女诗人谢惠连所撰著名的《雪赋》,就记载了当年聚会的盛景。
后来,梁孝王因大梁地卑湿,迁都睢阳。为了能方便经常回到故都,光顾开封园圃酺池之地,他筑了三百里的蓼堤,又在当地重修了菟园。
开封为西汉梁国都城宫室的时间并不长,迁都睢阳的原因,也在史典中多有记载。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渠水》记载:“梁孝王始都大梁,以其土地下湿,后迁睢阳。”唐代李泰《括地志》也记载:“汉文帝封子武于梁,以其卑湿,徙睢阳,故曰梁。” 《北道刊误志》引《陈留风俗传》也记载:“汉梁孝王都大梁,以其地下湿,东徙睢阳。”由此看来,西汉梁国最初建都于开封,后来因为地湿迁都于睢阳(今商丘)不假,而开封梁园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便是与大禹王都宫室阳城一样,即地势低下、卑湿。

四、开封范台是魏王乘夏车称夏王之地。
开封的东南部地势低下卑湿,是自古以来就客观存在的,而且早在大禹建王都宫室于开封阳城(今禹王台)时,这里便是大梁古城鸿沟下游的低下、卑湿之地。正与上古时期开封一带水湖密布,地势低湿,东南部为大泽逢(苹)池,东部临近牧泽、北部紧靠鸿沟大运河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对此,历史上的古人曾有具体表述。据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二·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记载:魏惠王称王时,在大梁范台宫室宴请各国来贺的政要,“酒酣,请鲁君举觞。鲁君兴,避席择言曰: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齐桓公夜半不繺,易牙乃煎敖燔炙,和调五味而进之,桓公食之而饱,至旦不觉,曰:'后必有以味亡其国者。’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以色亡其国者。’楚王登强台而望崩山,左江而右湖,以临彷徨,其乐忘死,遂盟强台而登,曰:'后世必有以高台陂池亡其国者。’今主君之尊,仪狄之酒也;主君之味,易牙调也;左白台而右闾须,南威之美也;前夹林而后兰台,强台之乐也。有一于此,足以亡国。今主君兼此四者,可无戒与!梁王称善相属。”
大意有五层:
一层是魏惠王魏婴在魏国逢泽北岸的宫室范台宴请各国诸侯。酒兴正浓的时候,魏惠王向鲁共公敬酒。鲁共公站起身,离开自己的坐席,正色道:“从前,舜的女儿仪狄擅长酿酒,酒味醇美。仪狄把酒献给了禹,禹喝了之后也觉得味道醇美。但因此就疏远了仪狄,戒绝了美酒,并且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美酒而使国家灭亡的。’”
“仪狄”,即舜帝之女,也是居住仪邑的狄人。她向居住古仪邑、战国大梁范台和夏都阳城的大禹献酒,引起了大禹对酗酒误国的警戒。
二层是齐桓公有一天夜里觉得肚子饿,想吃东西。易牙就煎熬烧烤,做出美味可口的菜肴给他送上,齐桓公吃得很饱,一觉睡到天亮还不醒,醒了以后说:后代一定有因贪美味而使国家灭亡的。这也是对暴殄天珍等吃货们的警告。
三层是晋文公得到了美女南之威,三天没有上朝理政,于是就把南之威打发走了,说道:后代一定有因为贪恋美色而使国家灭亡的。这是对贪恋女色等好色之徒的警告。
四层是楚灵王登上强台远望崩山,左边是长江,右边是大湖,登临徘徊,惟觉山水之乐而忘记人之将死,于是发誓不再游山玩水。后来他说:后代一定有因为修高台、山坡、美池,而致使国家灭亡的。这是对好大喜功、大修宫室官僚的警告。
五层是警示作用:现在您酒杯里盛的好似仪狄酿的美酒;桌上放的是易牙烹调出来的美味佳肴;您左边的白台,右边的闾须,都是南之威一样的美女;您前边有夹林,后边有兰台,都是强台一样的处所。这四者中占有一种,就足以使国家灭亡,可是现在您兼而有之,能不警戒吗?魏惠王听后,连连称赞谏言非常之好。
魏惠王接待和宴请鲁君之地,正在开封古逢泽北岸的魏国大梁范台,是魏国的宫室之地,也是魏惠王仿效大禹建宫室、“乘夏车、称夏王”之地。故西汉刘向《战国策 -·秦四·或为六国说秦王》又记载:“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大禹建都开封卑湿之地的宫室,即夏都阳城,也就是战国魏国、西汉梁国卑湿之地的范台宫室、梁园之地。
五、夏禹王都阳城在开封古大梁之地。
如果与登封大禹阳城之地相比较,开封大禹阳城,更具有大禹治水、卑宫室、临卑湿的鸿沟大运河、逢泽,以及魏惠王仿效“乘夏车称夏王”的范台宫室可以印证。
故战国时期赵国史官《世本·居篇》记载:“禹都阳城,在大梁(开封)之南。”该书同时记载:“言自禹至太康与唐虞不易都域也。然则居阳城者,自为禹避商均时非都也。”“非都”的原因,是大禹此时为夏伯,是唐尧虞舜的臣子,他还未称夏王,故阳城也称夏邑。
西汉理学家戴圣所编《礼记》记载:“礼缁衣正义,禹都阳城,在大梁(开封)之南。”因阳城“自禹至太康”均“不易(移)都域”,故夏启、太康之居、王都也在此“都域”。
西晋学者臣瓒会注释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地理志》认为:“禹都阳城,在大梁(开封)之南。”
北宋宰相李昉等人编撰的《太平御览·卷一百五十五·州郡部一》记载:“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开封)之南。”
长期担任南宋秘书郎的开封籍人王应麟在《通鉴地理通释》也认为:“夏后居阳城,本在大梁之南,今陈留浚仪也。”
由此可知,开封古浚仪夏都阳城,在大禹开发夏代大运河,即开封汴河南岸数百米处,今为开封市禹王台公园内。因阳城地处开封陈留夏杼王都老丘和大禹母亲古莘国的西部,也称“西邑”,与东夷人舜帝居住、下葬,商汤讨伐夏桀的“鸣条”,商周时期大禹后裔杞人的封地“杞国”(今开封杞县)等,同在开封古陈留之地,彼此在历史、地理和文化上,互为印证,而不是象黄河中游的登封阳城、洛阳二里头夏都、山西运城鸣条等地,都是一个个互不支撑的孤独存在。

作者简介:韩鹏,男,大学,1957年1月生,河南夏邑人。河南省孔子学会顾问,开封古都学会副会长,开封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原调研员。研究方向:中原华夏历史文明发源。首次提出了“华夏文字、文化、文明和三皇五帝、夏商诸王,共同产生于河南荥阳以东河济'两河’流域”的基本观点,先后出版发行研究中原华夏文明发源的学术著作十余部,曾获得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特等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课一等奖。

文集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