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设计大单元教学目标,向深度理解的“目的地”进发?

 课程教学研究 2022-11-17 发布于浙江

周四

视野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单元教学逆向设计需要遵循什么路径?

※ 如何设计指向深度理解的单元教学目标?

2022年新课标,强调推进综合学习,探索大单元教学,基于核心概念整合学习内容,实现素养落地。随着改革的不断推进,单元整体教学已然成为主流。

格兰特·威金斯杰伊·麦克森在《理解为先模式》一书中,提出了“理解为先理论”(understand by design,简称UbD),强调将发展和深化学生的理解作为教学的最终目的,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单元教学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为教师设计单元教学提供了理论和策略参考。本文主要概述了逆向设计的第一阶段——明确预期结果,帮助教师明确单元教学目标。

图片

理解为先,逆向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理解乃教育目的”,理解为先理论强调理解是教学和评估的中心,当教师的教学旨在使学习者理解可迁移的概念和过程,给其提供更多的机会,将理解的内容应用到有意义的真实情景时,才更可能获得长期的成就。如果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课堂设计,这就考虑到了逆向设计。
1

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

传统的教学设计,教师根据教材、考试、经验确定教学内容,并据此安排教学活动。这种设计在威金斯看来,常常陷入两大误区——聚焦活动的教学与聚焦灌输的教学。前者缺乏对活动意义的深刻思考,后者无以有效地促成学习真正发生。


为此,威金斯等主张应在课程单元设计上将习惯的做法进行“翻转”,作“以终为始”的逆向思考,即按“逆向设计三阶段”(UbD)方式设计教学: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以下是UbD中逆向设计三阶段的简要总结:

阶段一-明确预期学习结果

学生应获得什么样的长期迁移目标?

学生在获得重要理解后应明白什么样的意义?

学生应思考哪些核心问题?

学生应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

学生最终应达到什么样的最终目标或标准?



阶段二--确定可接受的证据

什么样的学业表现或结果可以证明理解意义和学习迁移?

鉴于第一阶段的预期学习结果,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评估学生的表现?

还有什么样的证据可以用来检验第一阶段的预期学习结果?

应用的评估办法是否对应第一阶段的所有预期结果?



阶段三一规划相应的学习体验和教学活动?

什么样的活动、体验和授课有利于达成预期学习目标以及圆满评后

什么样的学习计划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实现自主迁移与理解意义?

如何监控学业进步?


下面是逆向设计逻辑顺序的图例,通过三阶段的逆向设计思路概括出单元主旨,以开车事件为例:

图片

2

单元教学目标的三个层面

有句俗话说;“你不知道最终要去哪儿,那么结果会是东游西逛,漫无目的。”这一说法和逆向设计的思路正好相反。最终“目的地”必须是关于学生的变化——学习本身所要追求的东西(学生的输出)——而不是关于内容或者教师的行为(教师的输入)。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有效,关键看其是否从教学的预期目标出发逆向思考,从目标出发才能明确达到目标的教学路径。

在目标设计时,要将理解作为教学设计的关键目标、最终目的。所谓“理解”,大体指的是两种意思:(1)能够将你的理解、知识、技能有效应用到新的情境中,顺利实现迁移;(2)能够推断并建立联系,获得深层次的理解。

理解包含“实现迁移”和“理解意义”;理解意义又包含“核心问题”和“深入持久理解”。因此将单元设计的第一阶段——明确预期结果:分为实现迁移、理解意义、掌握知能三个部分。

图片

学会迁移是所有教育的长期目标。当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东西独立地应用到新的情境中时,才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并达到新的境界。

理解意义是学习迁移的前提。从这些方面可以反应和分析一个人的学习是否达到理解的程度:能否作出重要概括、发现新的角度、对过去困惑和似懂非懂的经历。从广义上说,理解不是一种事实,而是一种“理论”;它源自于对学习者来说有用并且可证实的推断——必要的时候在教师的适当帮助下,学生不断萌发和检验想法的过程。

掌握知能是教学的短期目标,是获得深入持久理解以及学会迁移的必须工具(即手段)。这里的掌握知能指的是当单元教学结束时,学生学会陈述性知识(事实性信息、词汇、基本概念)和程序性知识(基本技能或具体技能)。

下面是第一阶段——“单元目标设计”的模板,以英语阅读为例:

图片

明确五大要素,建构“理解为先”的单元教学目标

Ubd单元包含四种不同的学习目标:迁移、理解意义、知识和技能,包含了五个元素:迁移(T)、理解(U)、核心问题(Q)、知识(K)和技能(S)。

1

知识


知识指掌握事实、定义和基本概念等陈述性知识。学习知识确实是最终获得重要智慧的途径,例如学习者通过不断地学习有意义并且有用的知识获得新的视角和能力,但教学设计不应该从一系列的知识目标出发,应该以学习者的思想和行动上的变化为目标进行逆向设计,但我们往往习惯于只考虑学习内容和活动的短期目标。下面一段对话,可以帮助教师明确知识目标背后教学的真正意义和目的:

A:

你的单元讲了什么?

B:宪法以及政府的三个组成机构。

A:想让学生理解宪法以及政府的三个组成机构。

B:不,你只是讲了主题。你想通过这个单元让学生学到什么?

A:理解政府的三个组成机构以及它们的不同功能。

B:刚刚回答的仍然只是主题。我想问的是,学生在学完宪法以及政府的三个组成机构,脱离单元之后,能够理解什么?

A:嗯⋯…我想如果你这么问的话,我也不确定怎么回答。你不是只让我列出三个组成机构的具体“内容”,是吧?

B:好的,那么理解这些有什么意义呢?

A:我想让学生认识到很久以前确立的政府构成方式对我们现在的每一天仍然有影响。例如,我想让学生理解为什么最高法院的决定可以制约国会的行动,或者为什么总统可以否决拟议的立法,以及两党为什么不赞同这些权力的使用方式

B:现在就是以理解作为最终目标了,这就是我一直想要的答案,也就是你必须以理解为目标进行逆向设计,而不是根据那些事实。

思考以下几点,可以帮助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确立理解和迁移目标:


如果这就是要学的知识,那么你想要学生学完之后对此获得什么样的理解呢?

如果这就是要掌握的技能,那么获得什么样的理解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应用它呢?


2

技能 

技能目标指能够熟练操作某一动作或过程,即掌握程序性知识。技能是建立联系和应用的前提,但它并不是教学所要实现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

下面是一段关于技能目标的对话:

A:

那么,你的单元讲了什么?

B:制作数据图表。

A:学习这些技能的预期结果是什么?目的是什么?

B:学会制作数据图表。

A:不对,那是一种技能。我是问学习这种技能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一个单元主要学习一种技能,那么学习这种技能的目的是什么?意义是什么?学了这种技能以及相关的一些其他技能之后,能够使你完成什么比较重要的任务?什么样的迁移任务需要运用这样的技能?

B:噢,我明白了。我的目的是使学生发现不同的视觉呈现方式如何帮助人们理解潜在的数据信息,并看出不明显的图式。我还想让他们明白,各种呈现方式更适合哪种数据分析和用途。我希望学生不仅能够看懂数据图标,还擅长于制作符合不同情况的图表。

下面两个提示性问题也许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厘清传授技能的真正目的


获得什么样的理解才可以有效地运用这一技能以及其他一些相关技能?

什么样的任务或者情境下需要有效运用这个技能或者其他相关技能?


3

理解

“理解”和“知道”这两个词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独立掌握看到的东西,获得真正的理解,和只是重述别人阐述的观点,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如在讲解数学数列规律的时候,教师要求学生根据“1,1,2,3,5,8”这一排数字的规律,学生看不出规律,老师告诉他规律是“数列中的任一数字是前两个数字之和(从第三个数字开始)”。

当学生再次被问及规律是什么,是否理解学会时,如果学生知识重复一遍老师刚刚说的内容,这并不是真正的理解,只有学生说出“2 3=5,3 5=8”用自己的话阐述,并可以加以应用时才真正理解。

意义理解和掌握事实性知识两者的区别时教学设计中饱含争议的一点, 教师如果大量“覆盖”教材内容,且通过课堂测试来检测学生是否已经学会,就很容易混淆上述两点。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图表详细解释真实理解和掌握事实的区别:

图片


理解是一种推断,而不是实施,它是通过质疑而得来的有效见解。理解促使我们在不同的学习中建立重要和丰富的链接,下表可以帮助教师进一步澄清真正“理解”和貌似“获得”的区别:

图片

4

迁移

迁移目标强调有效运用我们一直追求的理解、知识和技能——也就是说,当学生在校内外或脱离课堂、书本单元时,面对新问题时,我们希望他们能做到什么。
任何一门学科领域都有一些首要的迁移目标。例如,对学生来说,数学的长期目标是能够独立解决任何难题:历史学科是以历史经验为基础,看待当代的问题,基于这些理解,使自己成为一名更加积极主动的公民;外语学科使希望迁移的能力不止体现在一种情境中,而应该体现在不同的真实情境中。因此迁移是指能够独立应对不同的状况。

图片

当教师在设计迁移目标时,要确迁移目标有以下几个特征:


要求应用(不只是简单地识别和回忆)。

在新的情境中应用(而不是前面讲过或遇到过的情境;也就是说,这些任务不能仅通过死记硬背就能完成)。

需要自我判断这里要应用哪些已学知识;也就是 要运用一些策略性思考方式(不只是不加以思考地使用技能和事实性知识)。

学习者必须自主应用所学(完全自主,没有指导或教师的帮助)。

学习者必须把思考的习惯(例如,准确的判断、坚持和自我管理)和学术理解及知识技能相结合,设计和调整任务,满足不同受众和目的。


下表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迁移目标这一概念:

图片

5

核心问题

为理解而教的核心是需要聚焦统一的观点与质疑,而不是仅仅关注孤立零散的知识与技能。核心观点是与一个人专长中最要紧的地方分不开的,体现在以下的各种形式中:

统一的概念 (例如:相互依存的现代“平”世界);

有机的主题(例如:爱征服一切);

关键策略和经验法则 (通过数学的等值观点将复杂的数量转化为更为简单熟悉的东西);

无休止的辩论或问题(先天与后天);

引人注目的悖论(富裕中的贫穷);

困境(我们简化了现实的数学和科学模型-可能会损失一些重要的细节);

持续的问题或挑战(全球变暖);

主要理论(命由天定);

关键假设(市场是理性的);

关键的不同视角(恐怖分子和自由战士)。

图片

在UbD模板中,核心观点在很多地方都有所反映,最为明显的就是在基本问题和理解这一栏。基本问题为关乎核心观点的持续而重要的质疑提供了框架,而理解则反映了重要的答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陈述完整的概括。例如,基本问题“为什么是这里?”设立了一个终身质疑的核心观点——“地理即命运。”作为探索这个问题的理论和结果,我们想让学生能够从不同水平和课程角度产生具体的理解,如:

人们对事物、工作、商业和交通的需要往往决定了人们将定居何处以及城市的演变。

一个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将会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


图片

这些理解并不仅局限于一个特殊的地域或城市。而且“地理即命运”这一观点或许将派生出一些附带的问题:区域主要是由地理来定义的吗?或者更多的是同文化相关?当观点揭示了研究内容时,对学生和老师来讲,创造有趣而又有用的问题来支持学习变得非常容易,而且能够清楚地看到真正的学习需要并产生相关质疑。

因此,为理解而教就需要我们的设计和方法能够促进持续地开展质疑,而彰显这些疑问重要性的一个有效方式就是将每一个单元都基于几个基本问题之上。如果问题满足以下几点,我们就可以将其看作基本问题:

1.对重要内容的核心观点产生真实而又相关的质疑。

2.激发深度思考、激烈讨论、持续性质疑以及更多新的理解性问题

3.需要学生权衡证据,做出选择,支持各自的观点,并证明彼此的结论。

4.促进对核心观点、假设和优先课程作出重要的持续性反思

5.同先前知识和个人经验建立有意义的关联

6.自然而然地重复出现,为迁移到其他情境而创造机会

图片

下面是一些基本问题的例子,这些例子通过不同的学科领域组织起来,可以帮助教师激发思考,明确基本问题的相关标准。


数学类基本问题:

这是什么类型的问题?

当我毫无头绪的时候我应该怎么做?

什么时候估算比计算更好?

我怎样运用数理将这简化为更为熟悉更容易解决的问题?

应该达到何种准确度?

通过给出      我们能得到什么结论?不能得到什么结论?



语言艺术类基本问题

小说与事实有什么关系?

在此之前我们是否忽略这一观点?

优秀的读者是如何做的?

作者讲述了什么?又是什么让你这样认为的?

主题有何不同?应如何作为结果来阅读?

文章不能引起任何共鸣时,我该怎么办?

优秀的作者是如何抓住并保持读者兴趣的?

我为什么要写作?为了谁而写作?



科学类基本问题


什么使物体按照它们的运行轨迹来运动?为什么这个物体以那种方式运动?

我们由什么组成?任何事物又是由什么组成?

生物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联系的?为什么这种生物长得那样却这样做?

它将去哪里(参考能源与物质的保护)?

我们应如何评论一个科学的断言?

我们如何能更好地测量那些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东西?

数据能够佐证那些似是而非的解释吗?

这个错误是数据允许的误差或固有的吗?

来源 | 《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指南(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