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治疗腹泻

 德寿堂图书馆 2022-11-21 发布于黑龙江

一、乌梅丸减味

 民国初年北派伤寒家范公宸,善于化裁经方施治杂症,曾将乌梅丸去当归改制水丸,寒热同方,专题调理慢性肠炎,既能驱蛔,亦能解除长期腹泻。投量为乌梅肉100克、干姜80克、细辛20克、黄连100克、炮附子30克、桂枝30克、党参40克、黄柏30克、蜀椒30克,以乌梅、黄连、干姜固肠领先,附子、桂枝温化,党参益气,黄柏祛湿,蜀椒、细辛止痛,功力醇厚,作用颇佳。医林称道化古为新、“破茧成蝶”。老朽临床减去细辛宣散、桂枝活血,更较精纯。 

 案:1980年在山东中医学院遇一学生亲属,既往诊断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腹内隐痛、大便溏泄日下二三行,吃药时发时止,未得根除。即授与此丸,每回8克,日服三次。连啜两个月,恢复健康,追踪观察,没再反弹。

二、葛根汤三症与逆流挽舟
遭受风寒头痛、项强、肩凝,为《伤寒论》葛根汤对象三症,属外邪刺激,神经肌肉拘急、关节活动受限,统称“项背强直几几然”,乃北派伤寒家传承仲景先师之道的内部行话。他们还将葛根汤用于冷食腹泻急性肠炎,亦呼“逆流挽舟”,通过开表,令水分化成汗液由皮肤排泄;借助麻黄、白芍通利前阴,分流水邪从小便溢出,则可获愈。 

民初一伤寒家遣方用药与众不同,师法《伤寒论》《金匮要略》不固守条文,能使古树另开新花。举葛根汤为例,凡春、秋、冬季节发生腹泻,即急性肠炎,不采取利尿、固涩法,很少应用五苓散、桃花汤,专门发汗、使水液分流由体表溢出,达到止泻目的,不名“逆流挽舟”,而称“开表护肠、东吴暗袭荆州”,喜投本方。特色是不加他药,和原汤有别、饮后均喝热粥以助功力,有效率可抵百分之八十。因含麻黄、桂枝、生姜、大枣,属于温里,白芍除利小便、缓解疼痛也发挥特殊作用,岐黄界赞扬是高屋建瓴,扩大了经方临床。


案:1962年吾于山东中医学院诊一学生,冬季感冒战栗恶寒,入厕十余次,表现上述三症,就写了本方,计麻黄15克、葛根15克、桂枝15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劈开),水煎分两次喝下,卧床盖被温覆,啜热粥一碗。身上冒汗,证情消失,腹泻停止。葛根汤功力甚佳,值得仿照应用。

三、姜芩连参汤治吐泻交作

 饮食不节、寒热失宜,内伤脾胃,上吐下泻,导致胃肠炎,经方派常投《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取干姜、黄连镇呕,党参护阴生津,黄芩燥湿固肠,姜、连且亦能止泻,四药一体,共组调治。南地伤寒家开量不越10克,民国时期北方前辈则升至15克,在山东来说很有效果。老朽经验,应以姜、连为君,同工同量;芩、参相辅,二者也宜平分秋色。势均力敌,互为促进,生效较快,病友得益,皆大欢喜。 

 案:1957年春季,吾在山东省中医院诊一职工,因吃剩余冷食呕吐、腹泻,已卧床不起。除急救补液,就授与此方,计黄芩12克、党参12克、黄连15克、干姜15克,又加人参10克补中益气,炮附子10克助阳挽脱,水煎,六小时一次、分三回服。连饮三剂,吐泻停止,休息四天而愈。经方对证,功力之快,可称下咽如攫,于今思之,仍如目前。

四、附子汤愈腹泻
《伤寒论》少阴病“口中和,其背恶寒”,关节痛,投附子汤健脾温阳、保阴利水,原方应用不太多见。业师调理慢性肠炎,凡阳虚血亏兼有腹痛则嘱咐服之。以炮附子、白术壮阳促进运化,配合利水,是真武汤去生姜加党参组成,方小药少,切合实用,老朽临床亦喜开此汤。近贤四川刘民叔在上海执业,是火神派刀锋战士,对附子、白术同方,比较欣赏,认为助命门火、补中益气,给予寒湿腹泻非他莫属,应视为比目鱼药,进佛门求取串珠,十分适宜。若七剂收效不佳,可据《通俗伤寒论》俞根初先生按“漏底”施治,加固涩品,诃黎勒、赤石脂、禹余粮都可添入。 


案:1963年吾于山东中医学院诊一妇女,经常腹内隐痛,完谷不化,随之下泻,曾授与理中丸加味、刘草窗痛泻药方,功力不显,乃由牟平转来就医。当时即以大剂附子汤试之,因四肢逆冷,把炮附子改成生附子,计白术20克、生附子30克(先煎90分钟)、党参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水煎分三次饮下。连啜六帖,病情缓解;又继续一周,没再更易,症状逐渐消失,恢复了健康。

五、五苓散治暴泻
《伤寒论》所载方剂使用范围较广,能调理多种疾患,如小青龙汤治哮喘、咳嗽;十枣汤治痰饮、水肿;四逆汤治亡阳、腹泻;承气汤泻火、通便;抵当汤治闭经、发狂;桂枝汤治中风、腹痛;四逆散疏肝、发汗、和解少阳,具有多向性,伤寒家视为古方之宝。老朽临床常开五苓散,除疗水逆,尚治腹泻与水肿,且有降高血压作用。凡脾虚二阴分化不全,水走肠道影响米谷吸收,从肛门齐下,速饮本方,通过利尿止泻可以固肠。委茯苓、泽泻、猪苓为君;桂枝温中,促进膀胱气化,亦发挥行水功能;白术健脾益气,量不宜多,超过30克通常转向负面,令大便下行,这是前贤遗留的经验,绝不应忽视。吾实践发现,五味煎服,个别人有呕恶情况,添生姜6~9片和胃降逆,即可避免。 

《伤寒论》五苓散,除医口干烦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名曰“水逆”的蓄水,尚疗头眩、吐涎沫,以利尿为主,然临床照图发药者不多,谓之一谜。近贤陈伯坛、萧琢如无典型医案,曹颖甫先辈亦对其治水语焉不详。后人传承这一方药,将重点转移调理急性腹泻或慢性肠炎,皆见效果。所以,管贵安《登门问药》,列为刘草窗之前的第一首痛泻要方。北地南阳派改作汤剂,曾推白术健脾挂帅,20~45克;桂枝促使膀胱气化为臣,10~20克;行水三将居臣,茯苓20~45克,泽泻10~15克,猪苓10~15克,用于大便不实、暴泻、鹜溏、更衣次数过多,都获良好反馈,比投予“水逆”“吐涎沫”,能迅速而疗。老朽实践,功力确优,和一般杂方相较,高屋建瓴占绝对优势。


案:1962年于山东中医学院遇一市民,因急性肠炎腹泻不止住入医院,吃药、补液不见疗力,要求中医会诊。就用了此散,计白术15克、桂枝1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茯苓30克、生姜6片,水煎分两次饮之。连啜三天,病消而安。得效之快,众皆愕然。

六、桃花汤加味疗长期腹泻
《金匮要略》紫参,又名草河车、红蚤休、拳参,和诃黎勒相似,有固肠止泻作用。鲁北伤寒家常在桃花汤(赤石脂、干姜、粳米)内加入紫参、诃黎勒,调理慢性肠炎、休息痢、久泻不止,因诃黎勒属于禅门译者,习惯称“罗汉汤”。由于赤石脂为矿物高岭土,应用时均取水煎,不吃粉末,修正了《伤寒论》学说。在君、臣、佐、使排列上,虽以赤石脂居首,却重用诃黎勒,次则紫参,干姜与粳米处于辅助地位,据吴七先生讲,是摇旗呐喊的卒子。老朽业医七十年,对“罗汉汤”实践较少,缺乏体会、功力统计,但可以肯定,非吹竽南郭。 


案:1965年吾在山东省中医院遇一长期腹泻,医院诊为过敏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且怀疑阿米巴痢疾。当时就授与此方,开了赤石脂30克、紫参15克、诃黎勒20克、干姜15克、粳米80克,每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嘱咐蝉联饮之,回归榆林不要中断。相隔二年,患者之女来济,表示感谢,已经治愈。

七、黄芩汤治暑泻
黄芩性味苦凉,俗呼苦督邮,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草、腹中皆烂者名腐肠。能清热、燥湿、止血、安胎、退黄、内消疮疡。与柴胡相配,疗伤寒半表半里、往来寒热、邪入少阳;和黄连组方,善于泻火,治心下痞、下停痢疾、腹泻。用途之广,在三黄(黄芩、黄连、黄柏)中位居第一。老朽调理夏季腹痛热泻,即季节性肠炎,常取其为主,投《伤寒论》黄芩汤加猪苓,镇痛、固肠,有较好的收敛功能,从消炎方面讲,可占魁首。业师耕读山人誉黄芩汤为暑泻良药,同他方相比,属于领头雁。应当注意,黄芩久煎不会影响功力,既往将它与大黄混淆,言及久煎丧失疗效,毫无根据,且《伤寒论》亦没提出后下,要彻底澄清、恢复原始面目。 


 按:《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三卷·草之二·黄芩》:“弘景曰: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 


案:1956年吾在山东省中医院诊一产业工人,夏天感受暑湿,饮酒、吃瓜果过多,大便日行五六次,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痔疮破裂,夹带鲜血,腹内稍痛入厕就泻,发作一周。曾开了本方,计黄芩20克、白芍20克、甘草10克、大枣15枚(劈开)、猪苓15克,水煎分两次啜之。每日一剂,连吃三帖,症去而安。

八、吴茱萸汤治急性吐泻
《伤寒论》辛热驱寒药有“三刚”说,指附子、干姜、吴茱萸。吴茱萸温中止痛、制酸镇呕,善疗频吐涎沫、手足厥冷、胃肠痉挛。吴茱萸汤由党参、吴茱萸、生姜、大枣组成,后世以之医胃寒为主,凡吐酸、嘈杂、疼痛均可与之。老朽调理慢性肠炎和黄连配方,即治疗胸膈痞闷、脘腹胀痛、食滞吞酸越鞠丸证;而且尚用于急性胃肠功能紊乱,呕吐、腹泻一齐发作,均见效果。 


案:1964年吾在山东省中医院诊一纺织女工,因吃冷食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排出水样大便。曾给予刘草窗痛泻要方,未起作用;乃改为吴茱萸汤加味,计吴茱萸20克、党参10克、生姜10片、大枣10枚(劈开)、半夏10克、猪苓15克、泽泻15克,水煎,六小时一次、分三回饮下。连啜三剂,吐泻停止。吴茱萸汤宜提上日程,促使古方新放。

注:本文仅供学习交流,用药需辨证,请勿随意试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