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食同源

 九州好人 2022-11-22 发布于辽宁
文章图片1

姚毅炯

龙华医院药剂科

“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黄帝内经太素》写到“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了药食同源的思想,现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文章图片2

药食同功:食物除了具有营养价值,同药物一样也具有药用价值以防治疾病。

药食同理:食物疗法与药物疗法的施用原则相同。“药”和“食”的共同之处是都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不同的是药的治疗药效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药劲大”,用药正确时,效果突出,而用药不当时,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疗效果不及药那样突出和迅速,配食不当,也不至于立刻产生不良的结果。

药物与食物,都来源于自然界。只能用来治病的就称为药物,只能作饮食之用,就称为食物。但其中的大部分东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样也能当作饮食之用,叫做药食两用。

文章图片3

中医食疗就是通过辨证,结合体质,有目的用食物或药物的性能和功效来调整身体阴阳,达到保健强身目的。

食疗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对人体基本上无毒副作用。食疗是利用食物性味方面的特性,有针对性地用于某些病证的治疗或辅助治疗,调整阴阳,使之趋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心的康复。食物有辛、酸、甘、苦、咸五味,分人心、肝、脾、肺、肾五脏。五味调和方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滋养作用,从而使五脏之间的功能保持平衡协调。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人命。”所谓谨和五味,是根抓人体生理的需要,合理地调配、适度地摄取膳食营养,以滋养人体的脏腑气血、形体百骸。如果不注意五味调和,偏嗜某一味食物,非但不能滋补健身,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疾病。过食酸则伤肝,过食咸则伤肾,过食苦则伤心,过食辛则伤肺,过食甘则伤脾。

辩证施膳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在药膳中的具体应用,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结合病人的体质等情况施以相应的治疗。只有在正确辨证的基础上进行选食配膳,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学历来就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并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文章图片4

中医食疗通过研究如何烹饪和食用食物,保证机体营养,使五脏功能旺盛、气血充实,从而远离疾病。早在一千多年以前,就有用动物肝脏预防夜盲症,用海带预防甲状腺肿大,用谷皮、麦麸预防脚气病,用水果和蔬菜预防坏血病等记载。中医食疗还发挥某些食物的特异性作用,直接用来预防某些疾病。如:大蒜、生姜、葱自可预防感冒;鲜白萝卜、鲜橄榄煎服可预防白喉;生山楂、红茶、燕麦可预防动脉硬化;薏苡粥预防癌症等。饮食疗法对于病后、产后及年老体弱者作用亦明显。疾病后期及多种慢性病程或年老体弱者因正气不足,机体气、血、津液和经络脏腑等生理功能减弱、抗病能力低下,出现虚弱、不足或衰退等现象,此时适当进补食治之品,既是治标,更为治本,标本兼治,药食化一。

■ 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采编

(上海医药特别支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