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的宗教源流探析(下)

 道2和 2022-11-23 发布于河北

以下文章来源于西亚非洲,作者张宏明

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的宗教源流探析(下)

作者:张宏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亚非学会会长


导读

非洲人笃信宗教,对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的解释亦源于宗教,宗教与生活的统一构成了非洲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并在个人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作为非洲传统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的内核,传统宗教同样也是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源头。非洲人统一和谐的宇宙观、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思想、注重现世生活的处世态度、群体本位的共同体意识以及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等均可在传统宗教信仰中寻觅到其踪影。目前非洲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但是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非洲人并没有完全丢失传统信仰,后者仍然对非洲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文载《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5期,文中注释略。因篇幅较长,分为两部分发布,此为第二部分。

04

孕生于传统宗教信仰中的群体本位意识

非洲人的群体本位意识与西方人崇尚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形成鲜明对照。西方哲学的“我思,故我在”强调的是主观上的一己之“我”,彰显的是以个体为核心的自我意识,而非洲人的自我认知则是源于与他者特别是与群体的互动。在非洲传统观念中,人并非孤立的个体,而系群体中的一员,是群体赋予非洲人自我认知,正所谓“我在,因为我们在;因为我们在,所以我在”。肯尼亚学者姆毕提认为这是理解非洲人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个关键点。这种建构在实有或假想的血缘基础上的群体本位思想具有强烈的族群色彩,它是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对本族群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其所强调的是以群体利益为核心利益,个人对群体而言更多的是责任和义务。由于非洲传统的社会生活与宗教活动是高度融合的,因而其社会伦理与宗教伦理是高度重合的,这种“社会-宗教伦理体系”不仅在非洲传统道德伦理中居于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构成了非洲宗教哲学的本质内涵。

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反映在非洲的社会形态、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心理等诸多层面, 其内涵与特征可以用统一、和谐、参与、互助、分享等加以概述。对非洲人而言,人生实际上就是寻求个人与群体协调一致的过程。这种群体意识不仅体现在赡养老人、抚育幼儿、婚姻习俗等日常生活方面,而且也反映在非洲传统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艺术美学和司法制度之中。从根本上说,非洲人的群体意识是在生产力发展水平非常低下的情况下形成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在非洲传统社会,个人唯有生活在群体之中才能获得合法的身份,他的衣食才能得到保障,他的生活才有意义;反之,作为个体的人如果脱离了群体便毫无价值,就成了一个被社会遗弃、孤独无援、无名无分的“陌生人”,就会失去生路,无地位、无安全可言,于是,共同体也就成了非洲人相互依存及生命循环的栖息之地。另则,由于个人与群体是一个整体,因此个人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波及群体,反之亦然,在这种情况下,维系群体内部的和谐、团结与统一,是个人赖以生存及共同体得以延续的首要条件。

群体意识之所以影响着非洲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除了受到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等因素的制约之外,还与注重整体主义的非洲传统宇宙观存在着关联性,甚至可以说,两者是一脉相承的。这种以整体性、统一性、和谐性著称的宇宙观见诸社会生活这体现为,人的生命就如同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他既不能同前人(逝者)断裂,也无法与后人(来者)分离,其要旨是肯定整体比部分重要,彰显群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强调义务高于权利。而这种整体主义宇宙观又受到非洲传统宗教信仰的支撑。在非洲传统观念中,人生就是一个宗教历程。非洲各族体的创世神话或起源神话大都有关于至高神创造了第一个人的描述,之后才是人类自身的繁衍,但无论是至高神到创造人还是人类自身的繁衍均是在浓郁宗教氛围中实现的。在非洲传统社会,作为群体的一份子,个人是不能也不会脱离群体而单独存在的,非洲人从出生之日起便成为家庭、大家庭、家族、氏族、部落、部族等各级群体的一份子,但非洲人并不是生来就自然而然的成为群体的一份子,“孩子还必须通过融入宗教仪式,才能完全融入整个社会。这些仪式贯穿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在此期间个人从群体存在的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当他去世时达到了最后阶段,即便如此,他也会通过宗教仪式融入死者和生者的更广泛的大家庭。”依据非洲传统信仰,只有通过与群体的互动,个人才会意识到其自己的存在、责任和义务;当他受苦时,他不是一个人受苦,而是与群体一起受苦;当他欢乐时,他不是一个人欢乐,而是与他的亲属、邻居以及他的死去的亲属一起欢乐。简言之,“个人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会波及到整个群体身上,而整个群体发生的事情也会影响到个人。”

存在、生命、生命力概念是非洲传统宗教永恒的主题,同时也是非洲宗教哲学的重要命题。非洲传统观念中的“本体三态观”,“生命的统一或联合”,“生命的共享或参与”,以及“生命轮回”等命题都彰显了非洲人对作为存在的人的生命、生命力概念的独到见解,其要旨是强调作为存在的人的生命的统一性或整体性。上述命题蕴涵着非洲人对生命意义及人际关系的思考,同时也是解析非洲人群体本位思想的重要路径。津巴布韦学者M.B.拉莫斯认为,非洲宗教哲学倾向于从整体性的角度来定义作为个体的人,这种定义是建立在如下信念之上,即“形而上世界”不是抽象地远离具体经验,“形而下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两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过渡的,据此,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将其生活与作为整体的、包括三种生存状态(即生者、逝者和来者)的共同体联系起来,才能使自己的生活具有意义。在非洲传统观念中,群体相对于个体,无论在本体论意义上或是在认识论意义上都更为根本,这就意味着不仅生活在现世的人必须相互依存,而且还要与逝去的人和尚未出生的人建立依赖关系。

“生命的统一或联合”及“生命的参与或共享”是非洲传统宗教中的关键要素,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本体三态观”是一脉相承的。非洲人的生命统一或联合观念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理解,生命既是“垂直”又是“水平”地联结在一起的。换言之,这种观念同时包含着“垂直”联合和“水平”联合双重含义:前者喻示着“生命轮回”,即人先生后逝,继而死而复生,实际上,这是一种生命给予的原则和生命共享的结果;后者反映的是生命的参与,这是作为个体的人联合其他人的原则。由此可见,非洲人关注的生命不仅仅是简单的经验的生命,也包含超验的生命,在他们看来,这两种生命是相互依赖、不可分离的,并且笃信人可以“死而复生”。惟其如是,“生命轮回”观念在非洲传统信仰中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依据这一观念,人生被理解为是出世、青春期、结婚和生育,以及死亡和转生的循环。这种“生命轮回”观念源于非洲宗教哲学关于人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非洲宗教哲学将人视为非物质本体和物质本体的复合体:人的物质部分(即肉体)虽然在人死后会被分解,但人的非物质部分(即灵魂)在人死后依然存活着。因此死亡并不意味着人的生命的终结,死者仍然是社会的成员。非洲人相信,死者的社会与生者的社会是并存的,它们之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人类社会是由逝者、生者和“来者”(尚未出生的人)组成的一个连续不断的族系。换言之,非洲人生活在族群等共同体中,这个共同体包括逝去的祖先、活着的人和尚未出生的后代。因此,作为人就意味着属于一个社会,就要信奉和参与其所属的那个社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仪式,事实上,在非洲传统观念中,一个人从出生之前很久到他肉体死亡之后很久,宗教始终都陪伴着他。

正是基于“生命轮回”观念,非洲人十分注重维系“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之间的象征性统一,更确切地说,生活在“有形世界”的生者十分注重维系与“无形世界”的死者和“来者”之间的关系。对生者而言,活着就是生存在共同体之中,就是参与并共享祖先的神圣生命和延续祖先的生命,并且也准备通过繁衍子孙来延续自己的生命。由此可见,非洲人的“生命轮回”是以群体为本位的,因为,每一个生者都相信他们的生命已经融入到祖先的生命之中,一方面祖先始终伴随着现世人的生活,与此同时,现世人生命的延续也有赖于祖先护佑。因此,非洲人对祖先都怀抱崇拜和敬畏之情,几乎在所有重要的仪式上,诸如在出生、结婚、丧葬或授职等仪式上,祖先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非洲人对婚姻异乎寻常的重视也反映或蕴涵着其对“生命轮回”的坚定信念。在非洲传统信仰中,结婚被视为人生三个层次,即故世、现世和待世的交汇点。如果一个人故意拒绝结婚,那么他就斩断了与死者,特别是与“来者”之间的联系,这对作为个体的生命而言,无异于是自我毁灭。在非洲传统社会,使生者、死者和“来者”得以聚会一堂的是形形色色的宗教仪式,特别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祭祀活动。

综上所述,基于“生命的统一或联合”及“生命的参与或共享”而形成的群体本位意识及其派生物借助形形色色的宗教仪式已经渗透到非洲人的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乃至生命之中,而宗教仪式又赋予这种群体本位意识以神圣的氛围或光环,使之得到升华、净化,进而固化于非洲人的脑海,成为非洲人的思维和行为规范。简言之,“生命的统一或联合”及“生命的参与或共享”不仅是作为个体的人与他人、族群、自然、神灵互动的基础;而且也构成了非洲人在生活、工作中团结、协作、互助、共享以及共同承担职责、义务的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洲,共享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社会成员与生俱来的情感,它将非洲人对神灵的信仰与对生存和死亡的信仰融为一体,成为维系个人与族群关系的纽带和族群发展壮大的动力。

05

脱胎于传统宗教信仰中的现世主义观念

非洲传统时间观念蕴涵着丰富的人文信息,它既是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非洲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传统时间概念不仅是认知非洲宗教和哲学概念的关键,而且也是理解非洲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的基本要素,惟其如是,方能全面、准确地把握非洲人的特性,进而解析非洲社会生活的内幕。比较研究显示,西方思想中的由过去、现在和未来构成的线性时间概念对传统的非洲人来说是陌生的。在时间认知方面,非洲人确有其独到的见解,其特点如下:一是时间存在于事件之中并由事件来表达;二是强调过去的重要性;三是“将来”概念的缺失;四是时间的可重复性等。非洲传统时间观念除了具有社会性、历史性、相对性和主观性等一般意义上的特征之外,还具有神话性或宗教性等特征,实际上,非洲传统时间观念本身也是传统宗教信仰的一部分。

其一,“过去”的重要性与起源神话和祖先崇拜之间的关系。在非洲传统时间观念中,时间是包含事件的,换言之,非洲人倾向于以事件来记述和表达时间。对传统的非洲人来说,时间就是过去或现在发生的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事件,所有关乎将来或尚未发生的事件,对非洲人来说都是一个难以表达的虚无的时间。正如肯尼亚学者姆毕提所言,“对非洲人来说,时间只是已经发生的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和即将发生的事件的组合。”已经发生的事件、正在发生的事件属于“实际”的时间范畴;“没有发生的事情或没有立即发生的可能的事情属于“暂时”的时间范畴;肯定会发生的事情,或者属于自然现象节奏(如月亮的阴晴圆缺等)的事情,属于不可避免的或“潜在”的时间范畴。”非洲人之所以对往昔的时间格外珍视,一方面是农耕文明的经验主义传统使然,非洲人总希望从过去业已发生的事件中去寻找依据,存在着一切向后看的传统;另一方面也是非洲传统时间观念使然,非洲人一般不考虑将来的事情,而更加注重已经发生的事情;对他们而言“既然未来没有经历过,那就没有意义”。这种时间观念使得非洲人习惯于依据过去的经验来确定现在该做什么事,却很少顾及将来或为将来做准备,因此,也有学者将非洲人视为生活在“过去世界”中的人,甚或是“过去世界”的顽固信徒。

“过去”之所以在非洲人的时间观念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还与非洲人的神话传说,祖先崇拜和“生命力不灭”信念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洲人生活在神话世界之中,而神话往往意味着遥远的过去,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想象和回忆往往影响甚或支配着非洲人现实的社会生活,以至对真实事件的认识或描述有时竟然也需要借助神话的魔力,于是,神话在神圣传说和古老风俗掩盖下控制了历史,进而成为历史的佐证。原因在于,非洲人的时间观念是基于这样一种因果逻辑:自己生活在这个宇宙,是因为自己的祖先生活于此,而且自己的后裔还将继续生活在这个宇宙中。“在这种关系中, 逻辑潜含于神话之中, 并以神话为转移。”鉴于非洲人的世界是一个神话世界,几乎每个族群的历史都受到创世神话或起源神话的启示和支撑,因此每个族群的历史都是以宗教的历史开端的,宗教性业已成为非洲传统时间观念的本质特征。非洲神话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无论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因为事实上“神话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宗教创造”。其意义在于,“非洲本土宗教对时间的开端比对时间的终结更加关注”,而且,作为时间开端的始点将始终伴随着历史的发展并以各种形式不断再现。

原因还在于,往昔的岁月是祖先的世界,非洲人可以在这里进行自我定位,寻觅到自己的根源与安全。正是基于生命力不灭和灵魂不死的信仰,非洲人笃信祖先的亡灵依然在“无形世界”注视着“有形世界”。由于祖先能够赐福禳灾,因此本族群的兴衰、福祸均与祖先息息相关。“这表明,过去与现在之间通过宗教直接连接起来,祖先在其去世许多世纪以后发生的时间中仍作为特殊而直接的力量发挥着作用。”换言之,非洲的宗教生活及传统时间观念所具有的神秘性或宗教性,业已超越甚至消除了时间的距离感,正所谓“过去就在现实之中”。惟其如是,非洲人每遇大事需要做决定之前,往往通过祭祀方式请教祖先,非洲人总爱用“我们祖先就是这样做的”这一句话来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祖制成法”之所以被非洲人奉为金科玉律,一方面是基于祖先在非洲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同时也是借助祖先的威望以使自己的行为合法化。

其二,对“将来”漠视与传统宗教信仰中来世观的关系。依据西方思想中的线性时间概念,时间由过去、现在和无限的未来三部分构成。但在非洲传统观念中,时间由漫长的“过去”和不确定的“现在”两个部分构成;几乎没有“将来”,因为蕴含其中的事件尚未发生;即便有,短暂的“将来”也是作为“现在”的延伸而存在的,在大多数非洲族群中其时间跨度一般为几个月,最长也不会超过两年。因此,非洲人一般都不关注将要发生的事,在他们看来,将来要发生的事属于“潜在时间”,而过去和现在,即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则是“实际时间”。非洲人判断是非曲直也不是根据将来要发生的事,而是依据已经发生的事。正是鉴于非洲传统时间观念中的“二维概念”,即动态的“现在”与遥远的“过去”,使得“将来”在时间循环概念中极大贬值。南非学者格哈杜斯·科内利斯·奥斯休森甚至将非洲落后的原因归咎于非洲人对“将来”的漠视以及非洲传统时间观念中“将来”概念的缺失。而这又与非洲传统宗教信仰中的“来世观”不无关系。

虽然所有非洲社会都相信人死后生命仍会延续,但这种信念并不构成对未来和更好生活的向往或企盼。在非洲传统宗教信仰中没有天堂和地狱的概念,非洲人不是“来世主义者”,生活在“此时此地”和“今生今世”是非洲传统宗教信仰和实践活动中最简单也是最重要的问题。由于非洲人的世俗生活是与宗教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精神和物质之间没有界限,因此非洲人大都不太关心“精神福利”,即使对来世的生命也是从物质的角度来设想的。由于来世既无天堂可盼,亦无地狱可畏,人的灵魂不渴望得到精神上的救赎,也不渴望在来世与上帝有更密切的接触,这种观念导致非洲人对现实生活持肯定的态度。正是基于这种“现世主义”态度,非洲人不关心来世。鉴于非洲本体论是一种宗教本体论,因此肯尼亚学者姆毕提认为,如欲了解这种本体论是如何融入宗教体系的,就必须透彻地了解非洲传统时间观念;反之亦然,传统宗教信仰是理解非洲传统时间观念的一个重要元素。

其三,时间的可重复性与“生命循环”观念之间的关系。在西方观念中,时间的进程是直线运行的,并且是不可逆转和不可重复的。与之相反,在非洲传统观念中,时间不仅是可重复的,而且是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非洲传统时间观中的可重复性或循环论,一方面受到昼夜交替、草木枯荣、万物生死等周而复始现象的启发,同时也与非洲传统宗教信仰密切相关。在非洲传统社会,宗教生活的年轮总是在循环往复中周而复始。在非洲,宗教意义上的时间所表示的时间不同于可以度量的、表现为一定时刻的时间,它所表达的是时间的“质”的概念,确切地说一种被宗教神秘色彩所掩饰的“集体记忆”。

在非洲传统时间观念中,宗教意义上的时间是由诸多部分构成的,在外人看来,这些部分是互不相关的,但对非洲各个族群的内部成员而言,宗教意义上的时间则是一个由诸多“集体记忆”的标志、符号、事件、仪式、活动所构成的连贯的整体。因为在非洲宗教意义上的时间进程中,那些标志着“永恒回归”的重要仪式或活动总会“周而复始”地准时出现,社会生活其他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不会对其产生影响。例如,在以吉日、凶日为基础的贝宁芳人(Fang)的传统历书中,所有重要的仪式或活动均各安其时,因循其固有的节奏。在非洲传统时间观念中,“周而复始”意味着时间的进程是无限的,时间经过每一次循环又重新开始,并可以无限地循环下去。加纳学者威廉·E·亚伯拉罕在《非洲思想》一书中将“永恒”与“无限”这两个概念相提并论,表达了相同的看法。此外,“周而复始”的时间循环论还受到非洲传统信仰中的“生命循环”观念的支撑。在非洲传统观念中,人类的生命就如同一条川流不息的长河,代代相传。这种永无止境的生命被视为是一种从生到死、死而复生的生命循环运动。正如儿童一定会变为成年人、成年人会变为老年人、老年人会变为祖先一样;祖先作为一种生命力,也会再次降生,以完成宇宙间的生命循环。因此,传统的非洲人把生命与时间过程的关系看得非常密切,甚至可谓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其一,在非洲传统社会不存在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区分,宗教活动不仅仅是神圣的仪礼,也是日常生活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非洲人笃信宗教,对宇宙万物和超自然现象的解释亦源于宗教,宗教虔诚与宗教意识的结合,使非洲人相信人生即是宗教历程。其二,各种宗教仪式、活动所体现的准则在决定着非洲人群体生活节奏的同时,也使种种“人事”披上了宗教的神圣光环,从而使得非洲人都心悦诚服地参与到这些带有神圣性的活动之中,并自觉自愿地按照“祖制成法”、约定俗成的方式行事。其三,作为传统文化的内核,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相互之间是融通的,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非洲传统的社会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与非洲传统宇宙观和本体论存在着紧密的关联,而后者又都受到非洲传统宗教信仰的支撑。事实上,非洲传统价值观念不仅有着宗教性的内涵,甚至它在本质上就是宗教性质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宗教是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的重要源头。

06

余论

由于“时过境迁”的原因,传统宗教在非洲的处境已今非昔比,其生存环境也趋于复杂化,它既面临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等外来宗教的竞争压力,同时还要适应或应对非洲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引发的诸多变化。但作为非洲固有的、历史最悠久的原生性的宗教信仰,传统宗教在非洲依然拥有广泛社会基础并仍将继续对非洲人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值得庆幸的是,传统宗教信仰在变化了的环境已经找到了新的生存形式并焕发出活力。

从表象上看,随着越来越多的非洲人皈依基督教或伊斯兰教,传统宗教在非洲信仰体系中的地位每况愈下,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一方面,即便是上教堂或清真寺的非洲人也不一定完全抛弃古老的传统信仰,因为他们之中的许多人在家中仍然恪守着世代相传的传统信仰,此外,还有许多非洲人时常在外来宗教与传统信仰之间徘徊、游走。另一方面,传统宗教也并非处于一成不变的封闭状态,而是开放的,它会为适应生存环境的变化显现出灵活性:有选择地消化、吸纳外来宗教信仰元素,但同时又不放弃其固有的特性。这表明,非洲传统宗教在面对外来宗教的竞争时具有很强的弹性和适应性。事实上,不同宗教信仰和价值观念在非洲的适应和影响从来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的“非洲化”或“本土化”便是突出的例证。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并未能真正取代非洲传统宗教。

毋庸讳言,非洲社会不断推进的现代化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已经程度不同地改变了当今非洲人的生活和观念,在此过程中,构筑在传统宗教信仰基础上的非洲传统价值观念的某些元素也在被不断变化的形势所修正、染色或扬弃。但是,如果认为传统的一切都已被改变或遗忘,无疑是错误的,传统宗教信仰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仍然是非洲人的基本背景和文化底色。不容质疑的事实是,非洲传统价值观念依然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这在非洲传统的医疗、法律、制度、观念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因为目前仍有70%非洲人口居住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尚欠发达的现阶段,特别是在非洲广袤的农村,传统信仰和传统观念的影响依然根深蒂固,即便是进入城市的非洲人,他们之中的多数人仍旧按照祖先留下的传统来确认自己的身份。简言之,目前非洲社会正处于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程之中,但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非洲人没有忘记自己回家的路。

综上所述,非洲传统宗教信仰之所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适应力和影响力,原因就在于,传宗教信仰已深深地融入到非洲人的生活之中,进而嵌入非洲传统文化,与非洲传统价值观念融合在一起并成为非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宗教成为非洲人生活的一部分,甚至是生活本身,因此非洲人的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乃至文化传统处于一种同一关系之中。而作为非洲传统文化的内核同时也是其中最核心、最稳定的部分,传统宗教信仰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不仅关乎非洲人的社会伦理道德,而且还为之提供了方法论依据,成为其认识世界的工具。非洲不同于现代世界其他许多地方的特征之一,就在于传统宗教信仰特别是其所蕴含的价值观念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规范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即便是那些皈依了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非洲人,其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也仍然更多地源于非洲传统宗教信仰,而非外来宗教信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