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质疑《中华新韵》所谓en与eng“不能通押”一说

 芙蓉书阁 2022-11-23 发布于广东

质疑《中华新韵》所谓eneng“不能通押”一说

芙蓉书阁|邓旺林

  中华诗词学会于2005年5月发布了《中华新韵》。注1据发布者说,它是《中华诗词》编辑部组织力量,在“整理出了《中华新韵(十四韵)简表》”的基础上,“又邀请全国著名语言学家、音韵学家专门进行座谈,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参考和借鉴了现代音韵学家对普通话音韵的研究成果”后才“正式公布试行”的。

  这里我不想去谈《中华新韵》对于韵部所作的划分,只想就《中华新韵》发布者在“关于几个具体问题的说明”中所提出的en与eng“不能通押”这一观点提出异议。

《中华新韵》发布者认为:“古人多有en、eng通押现象,多见于词。现在有的地方方言中,仍有 en、eng 不分的现象,即是古音的残留。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2我们认为,说en与eng在“普通话中,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这是不切实际的臆说,并不可信。

  实际上en和eng二者的发音相当接近。二者元音相同,都是“e”;而且都用鼻音韵尾;不同的是前者的韵尾属前鼻音(n),后者的韵尾为后鼻音(ng)。语言学家秦似教授3在其编著的《现代诗韵》4的《前言——关于韵和押韵》中曾经指出,作为鼻音韵尾的“n”和“ng”二者“有接近之处”(详见《现代诗韵》第22页)。请问,元音相同,韵尾又“接近”的两个韵母,有什么可能读音差别“非常明显”呢?

  网上有文章《前鼻音?后鼻音?这些容易混淆的重点,你家孩子掌握了吗?》5也证实了en和eng二者发音相近这一点。该文中说:

an-ang容易区别(相应地,ian-iang,uan-uang,ong-iong也容易区别),en-eng、in-ing两对音极难区别(相应地,uen-ueng也很难区别)。

 《中华新韵》的发布者没有专门提到in和ing的关系。但从《中华新韵》的分部来看,他们应该也是认为in与ing读音差别明显,不能通押的。因为在《中华新韵》中,以in和en为韵母的韵字同属“文韵”(属第九部),而以ing和eng为韵母的韵字则同属“庚韵”(属第十一部)。而事实上,in与ing二者的读音,也如同《前鼻音?后鼻音?这些容易混淆的重点,你家孩子掌握了吗?》所指出的“极难区别”。

   教育部2016年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之《语文》一年级上册第51页的“语文园地三”中,在“用拼音”之“读一读,把音节读准”下面,共列出五组读音相近的读音,其中就有“yīn”和“yīng”这一组。

    在2018年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6P90有叶圣陶先生7写的一首现代诗《瀑布》: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yīn]8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lín]。

山路忽然一转,

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shēn]!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yín]。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píng]!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chén]。

  叶圣陶先生的这首诗,四句为一节,类似首句不用韵的绝句,都是第二句与第四句押韵。第一节的“音”和“林”韵母相同(in)。第二节的“身”和“银”韵母不同,前者是en,后者是in,在《中华新韵》中同属“九文”韵(即第九部,文韵)。第三节的“屏”和“尘”韵母不同,前者是ing,后者是en,在《中华新韵》中分属“十一庚”韵和“九文”韵。

  从《瀑布》第三节诗的用韵可知,ing和en二者的读音是相当接近的。否则叶圣陶先生就不会拿“尘”(chén)来与“屏”(píng)通押了。

  ing与eng都是后鼻音韵母。既然en能与元音不同的ing读音接近;那么,en与元音相同的eng读音不是该更为接近吗?真不知《中华新韵》的发布者们是怎么得出en与eng“它们的读音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不能通押”这一论断来的。

  秦似教授在《现代诗韵》的《前言——关于韵和押韵》中曾专门谈及“通韵”的问题。他说:

韵的和谐程度是因构成韵的条件的差异而不同的。如果主要元音与韵尾(倘有韵尾的话)完全相同,象“开”、“来”、“排”、“材”为韵或“天”、“烟”、“坚”、“连”为韵,那是最和谐、最严的韵;如果主要元音不同,只是接近,那是较宽的韵,如“门”(mén)和“心”(xīn);如果不同的程度更大些,如“清”和“人”、“身”、“分”相押韵,连韵尾也不同了,那是通韵,也就是更宽的韵了。“人”、“身”、“分”的韵母是en,属于本书的根韵,“清”的韵母是ing,属于本书的声韵,这样相押,就叫声根通韵。(见第7页)

并不是任何两个韵部之间都可以通,必须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接近的韵部才能通。我们把通韵的现象区别为常见和偶见两种,前者称之为“常通”,后者称之为“偶通”。从现代韵文的实践看,常通只有一种,即“声”韵与“根”韵通押。在现代诗歌和戏曲中,“声”“根”两韵通押的例子很多。在鲁迅的诗歌中,《赠日本歌人》押“行、神”,《报载患脑炎戏作》押“心、冰”,《言词争执歌》押“心、灵”,都是“声”“根”通押的例子。“声”“根”通押还可以追溯到古代,从周代民歌到宋词、元曲,都有这样的例子。(见第21页)

“声”“根”通押为什么比较常见呢?从音理上,“声”韵开口呼的主要元音 e 和“根”韵的主要元音 e 是相同的,“声”韵齐齿呼的主要元音 i 与“根”韵齐齿呼的主要元音 i 也相同。至于韵尾,则“声”韵的ng虽不同于“根”韵的n,但二者都是鼻音韵尾,有接近之处。(见第21—22页)

  从秦似教授的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得知en与eng的读音并无明显的差别,而以其为韵母的韵字互相通押也是由来已久。

我们先来看看《现代诗韵·前言》中提到的鲁迅的两首均为首句不用韵的七绝:

1、《赠日本歌人》:

春江好景依然在,远国征人此际行。莫向遥天望歌舞,西游演了是封神。

此诗【注9】两个韵脚字“行”与“神”,在平水韵系统中分属下平八“庚”韵和上平十一“真”韵,不通押【注10】而在新韵(与平水韵相对而言)中,“行”读xíng,“神”读shén。依《现代诗韵》来看,前属“声韵”,后属“根韵”。

2、《报载患脑炎戏作》:

横眉岂夺蛾眉冶,不料仍违众女心。诅咒而今翻异样,无如臣脑故如冰。

此首两个韵脚字“心”与“冰”,在平水韵系统中分属下平十二“侵”韵和下平十“蒸”韵,也是不通押;而作为新韵,“心”读xīn,“冰”读bīng。依《现代诗韵》来看,前属“根韵”,后属“声韵”。

   我们再来看看朱德委员长1961年3月3日写的《游越秀公园》这首对式(有人称之为“折腰体”)七绝:

越秀公园花木林,百花齐放各争春。惟有兰花香正好,一时名贵五羊城。

此诗“林”“春”“城”在平水韵系统中依次分属“侵”“真”“庚”三韵,此三韵无通押关系。而作为新韵,在《现代诗韵》中,“林”(lín)与“春”(chūn)同属“根”韵,“城”(chéng)则属“声”韵。可见朱德委员长此诗也是根据“声根相通”的法则来用韵的。

我们再来看一首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社会批评家家聂绀弩【注11】(1903—1986)于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后写的七律《哭总理》:

于无声处响惊雷,天下呜呼恸哭谁。总理今朝登假去,斯民卅载沐恩来。

风流人物谁无死,痛彻乾坤此一悲。祖国山川伤瘦瘠,化吾身骨作肥灰。

  此诗的5个韵脚字“雷、谁、来、悲、灰”,在平水韵系统中所属韵部依次为“灰、支、灰、支、灰”。灰韵(上平第十)与支韵(上平第四)不通押(如果通押的话此诗则属“进退格”律诗)。也就是说,若此诗用的是旧韵,则属“出韵”之作。实际上此诗用的也是新韵。雷(léi)、谁(shéi或shuí)、悲(bēi)、灰(huī),在《现代诗韵》中同属第七部“飞”韵,而“来(lái)”则属第六部“开”韵。在《现代诗韵》系统中,“开”韵和“飞”韵具有“偶通”关系,可见此诗不存在“出韵”的问题。

在《中华诗韵》中,上述三首七绝和一首七律,每一首诗所用的韵字也都是分属于两个韵部。【注12】按照《中华新韵》一律不得通押的观点看来,这四首新韵诗无不存在“出韵”的问题。鲁迅先生、朱德委员长和聂绀弩先生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都有幸不用受到《中华新韵》发布者的约束,否则,他们的这些诗作就都要被打入另册了。

 顺便说一下,《中华新韵》的发布者在说明“en、eng 不通押”这一问题时还提出:“新韵只有十几个韵部,字量大,余地大,用韵再无放宽的必要”,这显然并非只是针对en与eng而言,实是要取消诗歌写作中押邻韵、用通押的做法。将古已有之的通押法则全盘否定,那么,像飞雁入群格、飞雁出群格、进退格、辘轳格、葫芦格等等押韵方面的变格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对于诗坛的繁荣昌盛不见得是一件好事。

【注】

1.网址: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E6%96%B0%E9%9F%B5/622875?fr=aladdin

2.字体加粗和加下划线是本文作者所为,纯是为了引起读者的特别注意。

3.秦似(1917-1986):作家、语言学家、大学教授。广西博白人。原名王缉和。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的长子。曾在广西师院中文系开设过音韵学课程。曾任广西省戏曲改革委员会主任、广西省文联副主席、广西语文学会会长和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

4.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广西新华书店发行;64开本,207千字(640页)。1975年7月第一版,1979年6月第二版,1983年8月第三版,1983年8月第5次印刷。

5.见http://www.sohu.com/a/254676001_498011

6.教育部组织编写,总主编温儒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一版,2018年7月第一次印刷

7.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人。原名叶绍钧,现代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8. 注音(普通话读音)由本文作者所加。下同。

9. 此诗“远”、“望”二字在《鲁迅诗稿》中分别作“海”、“忆”。

10. 平水韵平声韵各韵间有无通押关系,我们主要以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视频公开课)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中关于邻韵的论述为根据。王步高教授说,他对平水韵平声韵部间的邻韵关系,是“根据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诗韵》《诗韵目录》《诗韵新编》及王力《汉语诗律学》,参照现代人作近体诗通押的情况”来确定的。王步高教授关于平水韵邻韵的认识也确实比王力教授的要全面得多。

王步高教授《诗词格律与写作》(视频公开课)第一讲《韵、韵脚、韵书、押韵》由东南大学教育科技中心于2013年4月摄制。见

http://open.163.com/movie/2014/1/P/0/M9IJH8P3G_M9IJT1PP0.html

11.见《英烈丰碑·聂绀弩》一文(载“今日京山”网)。网址:

https://www./a/zt/fdbnl/hsjs/2021/0518/31756.html

12.  在《中华新韵》系统中,鲁迅《赠日本歌人》的“行”属十一“庚韵”,“神”属九“文韵”;《报载患脑炎戏作》的“心”属九“文韵”,“冰”属十一“庚韵”;朱德《游越秀公园》的“林”与“春”同属九“文韵”,“城”属十一“庚韵”;聂绀弩《哭总理》的“雷、谁、悲、灰”同属五“微韵”,“来”属四“开韵”。

2022.11.23初稿,2023.12.23第一次修改

【附录】《现代诗韵》声韵与根韵常用字表(平声部分)
一、声韵[eng、ing]常用字表
1、韵母为eng的:

(1)(阴平)崩撑称登灯风枫疯峰锋蜂烽丰封耕羹亨怦扔僧声升生牲憎增征争筝睁峥铮蒸
(2)(阳平)层曾乘成城诚承惩澄程逢缝横衡濛盟能朋棚蓬篷仍腾疼

2、韵母为ing的:
(1)(阴平)英应鹰莺膺兵冰丁钉京惊鲸精睛兢晶经青清轻倾听厅兴星腥
(2)(阳平)营迎盈萤萦赢灵龄铃零明鸣名铭宁咛平评萍凭瓶屏晴情亭停庭霆形行刑型

二、根韵[en、in、un(uen)、ün]常用字表
1、韵母为en的:

(1)(阴平)恩奔嗔瞋分芬纷氛氛根跟森身深莘申伸呻绅真珍针砧贞祯箴斟臻甄
(2)(阳平)岑沉忱尘陈辰晨臣棼坟痕门们扪盆人仁神
2、韵母为in的:
(1)(阴平)因茵姻殷音喑堙阴荫宾滨衿襟金斤津筋巾拼亲衾钦侵骎心辛新薪欣忻馨
(2)(阳平)银垠吟邻鳞嶙林淋霖临民您贫频蘋勤芹秦琴禽擒寻
3、韵母为un(uen)的:
(1)(阴平)温村春敦蹲吨昏婚坤抡孙狲飧吞暾尊樽遵谆
(2)(阳平)文纹蚊雯闻存纯唇醇淳魂浑仑轮伦纶沦屯豚臀
4、韵母为ün的:
(1)(阴平)晕氲军菌均钧君勋熏醺曛薰
(2)(阳平)云耘纭匀群裙驯循旬询恂峋巡
     【说明】
       韵母为“en、in、un uen、ün”的字属《中华新韵》第九部的“文韵”,在《现代诗韵》归第十一部“根部”(只含“根韵”字),由此可见《中华新韵》的“文韵”即《现代诗韵》的“根韵”。韵母为“eng、ing、ong、iong”的字属《中华新韵》第十一部的“庚韵”,在《现代诗韵》属第十三部“东部”。《中华新韵》第十一部只有“庚韵”,不再分类;而《现代诗韵》的“东部”韵分为两类:1、韵母为“eng、ing”属“声韵”,韵母为“ong、iong”的属“东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