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餐桌前的谈话

 施训洋 2022-11-25 发布于安徽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


这是我开始学写作文时,就喜欢用来形容时光飞逝的语句。不经意间,一周的网课画上了句号。


上周日,风和日丽,我们全家去迎松瓦屋为九十五岁的大姨过生日。席间,大家边吃边聊,言谈之中,多是由衷赞叹国家的日新月异。


确实,到大姨家的路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儿时,我随父母来走亲,走的都是乡间小径。即便是晴天,一不小心,也会跌进水田。


印象中,有一年正月,我随父亲去大姨家拜年。那是一个雨后初晴的日子,一路的泥泞,一路的沟壑。没有了脚钉的雨靴很容易打滑,一路上,我趔趄了好几次,幸运的是父亲眼疾手快、力气大,每次都能将我稳住。


尽管如此,走到大姨家裤子上全是泥,不但裤子上,连着上衣后面也是泥。


我读中学时,通往大姨家的土公路通了,可以骑着自行车来走亲。


师范毕业参加工作后,土公路变成了石子路。如今,石子路早已变成了水泥路,车子可以停在大姨家门前的水泥场基上。


喝了几杯酒的残缺了一只手的小舅声音特别大,他显得异常兴奋。小舅说自己现在也是“公家人”,说他一个月的工资也有一千多。小舅的话,一点也不假,身为特困供养户的小舅每月有固定的特困供养金和养老金。


七十出头的小舅生活很滋润,改造后的砖瓦房如同新建,自来水、太阳能、空调、有线电视、移动电话,一应俱全。


小舅端起酒杯,起身敬了大姨一杯,连声说:“大姐,小兄弟敬你一杯,祝你活到一百岁。到时,我们搭台请戏班子来唱戏。”


坐在我身旁的大表哥拍着我的肩膀,笑着说:“到时,就有小表爷来主持,毕竟你是最有文化的人。”


我随声附和:“大表伯如此信任,我是义不容辞。”


坐在上席的大姨似乎没有反应,只是慢慢地噘着送进嘴中的菜。


这时,坐在我邻位的小表姐夫笑着说:“你们说家奶活到一百岁,家奶心里默念,还有五年,她怎么能高兴。”


表姐夫这样一说,大家都跟着笑了起来。


小舅又起身敬起了大姨,他笑着说:“祝愿大姐活到一百二十岁!过百岁生日,我们来搭台唱戏。”


大姨的嘴角轻扬,轻轻地点了点头。


坐在大姨身旁的母亲说起了过去,我成了忠实的听众。很快,一桌子人便说起了大姨。大姨年轻时体弱多病,加上大姨父又被打成“右派”,连带着受到批斗。大姨领着四个孩子艰难度日,吃了不少苦头,四十几岁就被医生判了“死刑”。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大姨父获得了平反。


表哥、表姐相继成家,大姨的身体日渐硬朗。大姨父去世后,大姨有过几次病危,得益于医学技术的发达,大姨一次次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我们有说有笑,大姨却自顾自地吃着。见此,我们都说人老了可能会有点痴呆。站在一旁的小表姐却说大姨一点也不糊涂,小表姐说大姨什么时间吃药、吃那几样药,大姨都设置好闹铃。


正说着,微信工作群弹出一条消息,是关于全县中小学开展线上教学的通知。


于是,我们很自然地谈到了疫情。小舅的声音又高了许多,说国家真不简单,说共产党真好。小舅虽然不识字,但说的一点也没错。老有所养,学有所教,病有所医。


这时,九十五岁的大姨淡淡了说了一句:“小老兄讲的一点也不错。”


大家听了,先是一愣,接着都哈哈大笑。大姨一点也不老。

确实,大姨现今一个月也有近千元的保障金,高龄补贴、养老金、遗属补助……


“轰隆,轰隆......”的打桩声清晰地传入耳际,我扭转头,竖起耳朵。见我有些疑惑,大表哥说这是岳武高速在施工。顺着表哥手指的方向,我才注意到表哥家的窗户正对着在建的岳武高速。


我们又聊起了拆迁,聊起了土地流转,聊起了乡村振兴,聊起了新农村建设......

道别时,老家的包村干部邀我进入一个新群,点击进入,一个熟悉的名字映入眼帘:大庄。


大庄,是我的老家。群里的几幅图片吸引了我的眼球,新建的广场,太阳能路灯,家家户户门前的花坛......

见我看得入神,坐在副驾驶位上的七十八岁的母亲也凑过来看。

“日子,只会越来越好!”母亲说。

是啊,日子会越来越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