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注问题,还是关注发展? | 康老师幸福课 2

 康老师心育 2022-12-11 发布于河南


自年初,我开始转型做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

第一节心理课上,我问学生:一提到心理,大家什么想到什么?

抑郁、精神病、EMO、强迫症……

学生七嘴八舌地喊着。

这些答案,并不让我感到意外。

即使是成人,提到心理,能想到的画面也像精神科室里清冷的氛围。

还有很多人由于对心理的误解、对心理咨询也避而不谈。

不少因为心理问题想向我求助的家长,带孩子来咨询前,总会千叮咛万嘱咐地说:可别说你是心理医生呀

我会不厌其烦地纠正道:我是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咨询师,不是心理医生。

甚至再耐心地普及下心理知识:来找心理咨询师,不是看病,也许只是孩子情绪出了状况……

其实,也不能怪孩子和家长对心理的理解偏差,传统的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帮助解决一些困扰自身生活的各种心理问题,如抑郁症、恐惧症等。

心理学常常把这种以问题为研究核心 或以心理问题的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心理学称为“病理性心理学”,或直呼“消极心理学”。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开始注意到这一现象。

他与彼得森、契克森米哈赖进行了一次富有创意的逆向思维

我们心理学家为什么一定要把精力花在心理疾病上呢?

当他们检索了从1887——2000年以来所有重要的心理学文献后,不禁大吃一惊:

这些文献中关于焦虑的文章有57800篇,关于抑郁的70856篇,

而提到欢乐的仅有851篇,关于幸福的有2958篇。

关注抑郁、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论文与关注快乐、幸福等积极情绪的论文比例是14:1!

传统的心理学家多看到问题、病症,却少有人关注健康、正向!

正是基于这种现状,提出了建立积极心理学的建议,并把这种建议付诸实施,开创了“积极心理学”的新局面。

自此,人们开始关注如何发挥人类的优势和能力,帮助更多人扩大和建设积极情绪,走向更完整的幸福生活!


不仅心理学研究更多关注问题,传统的教育中也更多看到问题,少关注进步和人的优势。

曾一段时候,我也这样认为,在多次分享讲座时,我交流多年班级管理的感悟时说:

我们的学校教育,通常中纠错的教育。

我的理由是,学生经过数年的家长教育、小学教育,到了初中后,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纪律观念等已基本形成。

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得不对之前的【错误】言行,重新规范和培养。

很多老师默默点头,表示认同。

当我把这一观点再次私下分享时,一位来自扬州的名班主任卜恩年老师反驳道:

我们不要总看问题,要看发展嘛!

坚持多年的观点,被一下子点醒!

我、我们为什么只看到学生的问题,不把学生自身的发展当成最好的教育目标?

自那次谈话,我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策略。

不再聚集问题,而是看到学生的优点,用不同的激励方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自身的优势能力,不断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进步。

2016年,我接手一届新七年级,这是一个优秀班,学生成绩很好,素质也不错,几乎没有需要处理的学生问题。

我把班级管理的精力放在引领学生发展上。

三年里,我定期召开主题班会,谈理想、讲自律、话感恩、说贡献……

假期,我们去森林公园郊游,去大运河怀古,去欧阳书院唱诗……

临近毕业,我们仍坚持一同体育训练,一同拍摄毕业视频,一同课前讲演,一同观看励志电影……

三年里,我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增强学生的道德,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能力,没有批评和指责,更多是鼓励和陪伴。

我觉得,那三年的校园生活,是一段更幸福的教育生活。

后来,我接触到积极心理学,其中不少的观点和做法,与我正在坚持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我决心把积极心理学与我们的教育相结合,对学生进行积极教育。


前年,我被选为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

在请求一位优秀班主任加入时,她说道:我现在带优秀班,班级里没有问题,没什么可研究的呀!

我听后,暗笑:她还停留在关注问题的层面上呀!

我不再强求。

我在思考:

做班主任,做教育者,是做一个问题解决者,被动地跟着学生的问题打转,

还是做一个引领发展者,主动地去建构学生积极能力,去唤醒学生追求理想、实现幸福?

在一次班主任论坛交流中,一位老师谈到:我反对用【班级管理】一词,我更愿意用【班级建设】来指代班主任的工作。

我深以为然。

管理更倾向于过去,倾向于解决问题,是把班主任放在一个排除事务困扰的角色上,

就像如传统的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症状一样,以为只要没有问题,就是健康的。

而建设更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学生长远的发展,则是把班主任置于一个创造性的引领成长的角色上。

这也是积极心理学倡导的理念。


不少教师初登讲台,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对教育充满了美好的追求与渴望。

不料,却在送过几届学生之后,变得老气横秋,暮霭沉沉,对教师工作早已【职业倦怠】!

为什么会这样?

是教师工作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了吗?

为什么初登讲台时,看到学生给自己送张自制的手工贺卡,就感动不已?

而如今,学生在教室时多说一句闲话,就大发雷霆?

为什么当初学生会把年轻的老师当大姐姐、大哥哥,而如今,已对学生的礼貌问候视而不见?

不是职业在变,不是工作在变,而是自己的心态在变。

我们在看似周而复始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找不到幸福的感受,看到的都是学生的问题,领导的不公,社会的轻视,家长的无礼……

我们为什么不能转念想一想,回到初为人师的时候,用“不忘初心”来重新开启自己的教育生活

校园中,还是有那么多的美好,每一届学生都是第一次上学,第一次住校,第一次军训,第一次面对新的老师……

我们被消极的情绪蒙住了自己的眼睛,自己把教育职业的幸福弄丢了。

也许是长期用关注问题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教育生活导致的吧。

那么,就让我们从问题上转移视线,多看到教育中的美好,重拾教育的初心,用追求幸福的心态,用未来发展的高阶要求,去抚平过去不足的教育缺失,用自身的优势能力,去替换低等的生活诉求,追求更完整、更幸福的教育生活

这将是积极心理学在校园中实践的路径与目标。

让我们开启全新的教育生活,过完整而幸福的教育人生吧。

更多推荐
如何拴住一头大象 | 康老师幸福课 1
班级信物:给平凡物品以意义,让班级文化显价值 | 康老师心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