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饭头汗多,胃热!多年前的老医案,今天读来,发人深省

 扫地僧一一 2022-12-15 发布于江苏

图片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内科学》、《临床仲景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再和你聊聊,吃饭时头汗过多的问题。

我跟你讲,这个情况,我们还得考虑一个因素,这就是你素来有胃热。

这一点,在当代人身上多见。

我给你讲一张老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小男孩,当时是18岁。初诊的时间,是1985年的8月份。

最近这半个月以来,他发现自己每到吃饭的时候,脑袋上就大汗淋漓。等到吃完饭,脑袋上就不出汗了。而且,这个汗,就出在脑袋上,身上其他部位没有汗。

图片

这个毛病,很快引起了家人的注意。一开始,大家还说,你这是吃得太快,太急了,慢点吃就好了。但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小伙子吃得再慢,该出汗还出汗。

这个毛病,是在太影响心情了。所以到最后,这小伙子就有些厌食了。

这怎么办啊?家里人就带他看中医。找的是谁呢?是当时河北遵化的一位杏林前辈,姓王。

刻诊,见患者脉象弦滑,数而有力,舌头发红,苔薄黄。细问得知,小伙子最近这段时间伴随牙疼,牙龈肿,嘴里头总是有些苦,很干,忍不住想喝凉水。动不动,他还会感觉胃里头有隐隐灼热之感,不太舒服。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给开了一张方子。但见——

大黄、黄连、黄芩各10克,生石膏30克,升麻9克,甘草6克,一共开2剂,每日一剂。

结果如何?患者两剂用完,头汗大大减少,其他症状也明显减轻。但是大便,比以前稀了不少。这时候,原方石膏去掉,大黄和黄连改为各9克,再投2剂。

这一回,患者吃完,诸证悉平,基本恢复正常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6年的《河北中医》上。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小伙子,他有胃热。胃有热邪,故而他觉得里头灼热。舌红苔薄黄,是明显的热象。热邪伤阴所以患者口干,想喝冷饮。胃经入齿。胃热上攻,故而牙龈肿痛。

可见,他有胃热无疑。

图片

胃主受纳。吃饭的时候,食物来到胃里头,加剧了胃热。胃热循着胃经上蒸于头面。这时候,患者就一边吃饭,一遍头冒汗。等吃完饭了,胃热不再被引动,患者的头汗就消失了。

这个时候怎么办?很明确,就得清胃热。

你来看当时医家的配伍——

大黄、黄连、黄芩各10克,生石膏30克,升麻9克,甘草6克。

这里头,石膏清胃热,大黄、黄连、黄芩,辅助清热。升麻,可以升散郁火,对清胃热也有好处。而且,它是阳明经引经药,把药性带到头面上,以改善病情。

当然,这么用药的代价,是患者的胃肠要承受苦寒之品的伤害。故而,患者复诊的时候,提出便溏。这个时候,石膏去掉,大黄和黄连减量,继续调养。

最终,患者诸证悉平。

这是一张将近40年前的老医案了。它虽然很短小,但是非常生动地体现出,胃热引发吃饭头汗的证治规律和具体表现。咱们大家伙可以好好借鉴体会一下。

其实,胃热带来的吃饭头汗,还是很普遍的。我们现代人的饮食,以清淡为主的,不多了。长期的辛辣和肥厚饮食,难免会引起胃热。这在一些青壮年身上,就很明显。平时呢,容易牙疼,口干,口苦,嘴巴里味道有点重。吃饭无肉不欢,无辣不欢。可是一吃上饭,好吗,这就开始脑袋冒汗,大汗淋漓,有的人甚至顺着鼻尖往下淌。

图片

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要注意饮食。你吃得清淡一点,辣的少吃,香的少吃,胃热就少聚集一点。另外,问题确实严重,你要去中医院看看,科学辨证,合理用药。医案里这个配伍,属于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加减应用,很符合规律,也很精巧。但是,它只能作为参考,要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不可以盲目尝试。这里面的几味药,性味大苦大寒,非年轻壮盛之体,恐怕承受起来会有些困难。

当然,除了胃热,头汗现象也有其他的因素。记得去年九月份,文老师就写过一篇文说,阐述了用参苓白术散健脾益气,来改善吃饭头汗的问题。这里的道理在于,脾胃气虚,吃饭的时候由于消磨水谷,导致脾胃之气更需。气虚,则无法固摄津液,于是导致头汗。

可见,不同的情况,要用不同的办法对待。这很重要。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给你说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