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齐物论 【原文】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yé)邪?其未尝有言(yé)邪?其以为异于(kòu)鷇音,亦有辩乎?其无辩乎? 道(wū)恶乎隐而有真伪?言(wū)恶乎隐而有是非?道(wū)恶乎往而不存?言(wū)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jiàn)见,自(zhī)知则(zhī)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shuō)说也。 ![]()
【注释】 (1)言非吹也:言论出于己心己见,不像风吹一样出于自然。言,言论、言说。非,不是。吹,风吹。 (2)言者有言:发表言论的人各有说法。 (3)特未定:还不足以成为定则。特,但,只。 (4)鷇音:初生小鸟的叫声。比喻不带任何成见的话语。鷇,雏鸟。 (5)辩:通“辨”,辨别,分辨。 (6)恶:何,怎么。 (7)隐:被隐蔽。 (8)小成:小的、片面的认识成果。成,成就。 (9)荣华:本指木草之花,这里喻指华美的辞藻,花言巧语。 (10)儒墨:儒家和墨家。 (11)莫若以明:不如用空明澄澈的心境去观照事物的本然。明,用明鉴之心去看事物,以明于大道。以,用。明,空明。 (12)彼:指两个对立的方面。 (13)物无非是:天下万物没有不是“此”的。 (14)自彼则不见:从“彼”的角度看就看不到这方面。 (15)自知则知之:从自身这方面的角度来看就知道了。自知,应为“自是”。 (16)彼出于是:“彼”是出自于“是”,是相对而立的。 (17)是亦因彼:“是”也是依存于“彼”而存在。 (18)彼是方生:彼此的观念是相对而生,相依而成的。方生,并生、并存。 【译文】 人说话不同于无心的风吹窍孔,言论自有说话人的见解,然而他说的话并不能作为特定的衡量是非的标准。人们果真有自己的言论吗?还是不曾说过些什么呢?人们认为自己的言论与不同于雏鸟的鸣叫,那么到底有什么区别呢?还是根本没有区别? 大道被什么遮蔽才出现了真与伪?言论被什么遮蔽才有了是与非?大道为什么出现而又不久存?言论为什么存在而又不宜被认可?大道往往被小小的成功所遮蔽,言论往往被浮华的词藻所掩盖。从而也就有了儒家和墨家是非之辩;他们都是以自己所认定的正确去评判人家的不正确,以自己所认定的人家的不正确来宣扬自己的正确。与其想用自己所认定的正确去评判人家的不正确,用自己所认定的人家的不正确来证明自己的正确;那就不如以空明澄澈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源。 世间万事万物皆可做客,被称为彼,即“那个”;同样也皆可做主,被称为此,即“这个”;非此即彼。自彼看不见此,自此看不见彼。所以彼出自此,此也因乎彼,彼此是相对而成立的。 【赏析】 庄子还认为人们的各种看法和观点,看起来也是千差万别的,但世间万物既是齐一的,言论归根结底也应是齐一的,没有所谓是非和不同,这就是“齐论”。“齐物”和“齐论”合在一起便是本篇的主旨。 全文大体分成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至“怒者其谁邪”,从子綦进入无我境界开篇,生动地描写大自然的不同声响,并且指出它们全都出于自身。 第二部分至“吾独且奈何哉”,推进一步描述社会各种现象和人的各种不同心态,并指出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又都是出自虚无。 第三部分至“此之谓以明”,说明是非之争并没有价值。万物都有其对立的一面,也有其统一的一面;万物都在变化之中,而且都在向它自身对立的那一面转化。从这一意义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那么区别是与非就没有必要,才智也就成了没有价值的东西。 第四部分至“此之谓葆光”,进一步指出大道并不曾有过区分,言论也不曾有过定论,人们所持有的是非与区分并非物之本然,而是主观对外物的偏见,物、我一体,因而是非无别,容藏于一体。 第五部分至“而况利害之端乎”,从忘物才能齐物入手,说明认识事物并没有什么绝对客观的尺度,因而人的言论也就没有确定是非区别的必要。 第六部分至“故寓诸无竟”,借寓言人物之口阐述齐物与齐论的途径,即忘掉死生、忘掉是非,把自己寄托于无穷的境域,从而遨游于尘埃之外,这也就进一步说明物之不可分、言之不可辩。余下为第七部分,通过两个寓言故事表明“无所凭依”和物我交合、物我俱化的旨意。 【原文】 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shū)枢。枢始得其环(zhōng)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
【注释】 (1)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一方出生的同时另一方也在死灭,一方在死灭的同时另一方也在出生。即万物随起随灭,随灭随起。方,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格动词,始,随即。 (2)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正确的同时出现错误.错误的同时出现正确。可,肯定、正确。不可,否定、错误。 (3)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正确就任由它正确,错误就任由它错误。即不去计较是与非。因,遵循,任由。 (4)不由:指不走是非对立的路子。由,自、经过。 (5)照之于天:观照自然大道。照,观察、反映。天,事物的自然,即本然;喻指自然大道。 (6)亦因是也:也是任由如此。因,顺着。是,这个自然之道。 (7)是亦彼也:“此”也就是“彼”。 (8)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彼有它的是非,此也有它的是非。一,同一,同样。 (9)果且有彼是乎哉:果真有彼与此的分别吗?果:果真。 (10)莫得其偶:不能互相对立。偶,对,指对立关系。 (11)道枢:大道的枢纽关键。枢,枢要、关键。 (12)枢始得其环中:合乎道的枢纽关键才能如进入环之中心般空空如也。环中,环的中心为空虚处,喻指抓其要害,无是非处。 (13)以应无穷:空空如也才能应变无穷的是非流变。应,适应、顺应。 (14)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是变化无穷的,“非”也是变化无穷的。 (15)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手指这个名称(概念)来说明手指这个事物(对象)不是这个名称(概念),不如用非拇指这个名称(概念)来说明手指事物(对象)不是手指这个名称(概念)。喻,譬喻、说明。 (16)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用一般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一般的“马”,不如用非一般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一般的“马”。庄子是针对这些命题有感而发,认为与其从概念出发来说明具体事物不是概念本身,还不如从具体事物来说明概念不是具体事物。庄子意在指出,不必将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当做“彼”与“此”的对立,不如不分彼此是非,一切随任自然。 (17)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从同一的观点来看,天地和“一指”一样也是一个名称,万物和一“马”这个事物没有什么区别。 【译文】 尽管如此,随着产生的同时也在死灭,随着死灭的同时也在产生。 可以的同时也有不可以,不可以的同时也有可以;因为有是才有非,因为有非才有是。所以,圣人不任由自己执着之心,而只用自然的天性去观察事物的本然状态,顺应自然与事物发展规律。也是因为这个道理啊! 此即是彼,彼即是此,从此来看产生了一个新的执着,由彼来看也产生了一个新的执着。事物真的存在彼与此的区别吗?还是真的没有彼与的区别呢?没有了彼此的对立关系,称之为大道的关键。掌握了大道的关键,从而可以顺应事物的自然变化。因为是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非的变化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不如以空明澄澈的心境去观察事物的本源。 用手指这个名称来说明手指这个事物并非手指的概念,不如使用不是手指这个名称来说明手指这个事物并不是手指的概念为好;用一般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一般的“马”,不如用非一般的“马”来说明具体的马不是一般的“马”。(不必将抽象概念和具体事物当做“彼”与“此”的对立,不如不分彼此、是非,一切随任自然。)(从道通为一的观点看,)“天地”和手指一样也是一个名称,“万物”和马都是一样的事物,都可以用名词来命名。 【原文】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wū)恶乎然?然于然。(wū)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故为是举(tíng)莛与(yíng)楹,厉与西施,恢(guǐ)诡(jué)谲怪,道通为一。 其(fēn)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wéi)为一。唯达者知通(wéi)为一,(wèi)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jī)几矣。因是已。已而不(zhī)知其然,谓之道。 ![]() 【注释】 (1)行之而成:人走过而形成。 (2)物谓之而然:事物的名称是人叫出来的。物,某一事物。谓之而然,人叫了而这样。 (3)有自也而可,有自也而不可;有自也而然,有自也而不然:“可”有“可的”来由,“不可”有“不可”的来由。“是”有“是的”来由,“不是”有“不是”的来由。自,来自、原因。 (4)物固有所然:万物都固有“是”的地方。 (5)无物不然,无物不可:没有一物“不是”,没有一物“不可”。 (6)莛与楹:草茎和房柱,代指物的细小和巨大的区别。莛,草茎。楹,厅堂前的木柱。 (7)厉:通“疠”,指皮肤溃烂,这里来用表示丑陋的女人。 (8)西施:春秋时越国人,以美貌著称,故代指美女。 (9)恢恑憰怪:诡异奇怪的事物,泛指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恢,同“诙”,诙谐。恑,通“诡”,狡猾。憰,通“谲”,欺诈。怪,奇异。 (10)道通为一:从“道”的角度看都相通为一。 (11)其分也,成也:有所分散,必有所聚成。分,分开、分解。成,生成、形成。“成”和“分”也是相对立的,一个事物被分解了,这就意味着生成一种新的事物。 (12)其成也,毁也:有所聚成,必有所毁灭。毁,毁灭。指失去了原有的状态。“毁”与“成”也是相对立的,一个新事物通过分解而生成了,这就意味原事物的本有状态必定走向毁灭。 (13)复通:融合,通融。 (14)为是:因此。 (15)不用:指不偏执于成心己见,不用成或毁的观点去看问题。 (16)寓诸庸:托付于循环往复的变化。寓,托付、寄托。诸,兼词,相当于“之于”。庸,循环变化。 (17)通:缘于同一。 (18)适得:达到德。 (19)因是已:达到了万物的本根。 【译文】 人家认可的我也跟着认可,人家不认可的我也跟着不认可。道路是行人走出来的,事物是人们命名而造就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它原本就是这样的,所以人们便认为是这样的。为什么说不是这样呢?它原本就不是这样的,所以人们便认为它不是这样的。事物有它存在的道理,也有它适应的缘由。没有什么事物没有存在的形态,也没有什么事物没有适应的缘由。 因此,就好比这细小的草茎和高大的庭柱、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以及诙谐、狡猾、欺诈、怪异等世上形形色色的现象,要从“道”的观点来看,它们都是合乎客观规律、自然贯通、浑然一体的,并没有什么区别。 旧事物的分解,亦即新事物的形成;新事物的形成,亦即旧事物的毁灭。所有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区别,从整体看成毁就是循环往复、圆通一体的。只有通达的人才能了悟这通达浑一的道理,因此他不用成毁之见对事物作出解释,而寄托于圆通为一的道心、常理。按照道心、常理行事,即可无所不用,无所不用即可无所不通,无所不通即可无所不得。恰如其分地获事物常理也就接近于大道了。因为恢复了道心也就顺其自然了,顺其自然就会凡事只是无为地去做而不去追问其原因了,这才叫作“大道”的境界。 【原文】 劳神明为一,而不(zhī)知其同也,谓之“(zhāo)朝三”。何谓“朝三”?(jū)狙公赋(xù)芧,曰:“朝三而暮四。”众(jū)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jū)狙皆(yuè)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jūn)钧,是之谓两(xíng)行。 古之人,其(zhī)知有所至矣。(wū)恶乎至?有以(wéi)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wéi)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wéi)为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 ![]() 【注释】 (1)神明:心思,指精神和才智。 (2)为一:达成一致。一,指一管之见、一面之词。 (3)同:指同非彼此相通。 (4)狙公:养猴的人。狙,猕猴、猴子。 (5)赋芧:分发橡栗。赋,给予、分发。芧,橡子。 (6)名:橡子的数目。 (7)实:实际给的橡子。 (8)亏:减少。 (9)为用:为之所用,意思是喜怒因此而有所变化。 (10)和之以是非:即“以是非和之”,把是和非混同起来。和,调和、混合。 (11)休:本义为人凭依在树下休息,引申为无为、任之,喻指悠然自得地生活。 (12)天钧:自然而调和,指天然均衡的状态。钧,通“均”。 (13)两行:物与我,即自然界与自我的精神世界都能各得其所,自行发展。喻指任由对立的双方自然演化。 (14)有所至:达到最高的境界。至,极致。 (15)未始:未曾,不曾。 (16)封:界限,分域,疆界。 (17)彰:显明,分明。 【译文】 耗费心思才能认识事物的浑然为一,而不知道事物本来就具有同一个本源,就是所谓的“只知朝三而不知暮四的猴子意识”。什么叫做“只知朝三而不知暮四的猴子意识”呢?有一个玩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他跟猴子说:“每个猴子早上给三个橡子,晚上给四个。”所有的猴子听了都急了。玩猴人(便改口)说:“那么就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吧。”所有的猴子都高兴了。 橡子的名义和实际都没有改变,而猴子的喜与怒却前后不同,是通过喂食顺序的改变而满足了猴子。因此,圣人不分是非而加以调和,就可以达到顺任万物之境,这就叫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古时候的人,他们的智慧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达到了怎样的境界呢?有一种认识,宇宙开始于虚无,不存在什么具体的事物(虚无意识)。这是尽善尽美的认识,无以复加。其次,认为宇宙之始是存在事物的,可是万事万物从不曾有过区分和界线(私我意识)。再其次,认为万事万物虽有分别却不存在是非(唯我意识)。是非对错的显露,就表明人已经出现道心的亏损和缺陷了。 【赏析】 南郭子綦对颜成子游谈天籁、地籁、人籁、他着重对地籁与天籁的描述。他对地籁的描述是实写,对天籁的描述则用虚写。他最终要点明的是,声音之所以千差万别,全是由于各孔窍的自然状态所致。所谓天籁,其实就是因任自然的声响。天籁与“吾丧我”的关系在子綦看来,二者同属顺任自然的境界。之后,用人籁和道做了对比,用朝三暮四的猴子来比喻执迷于分辨事物差异的人。在作者看来,与其争辩不休,不如去掉成见之心让别人与“我”心意相通。 【原文】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zhì)知(jī)几乎!皆其盛者也,故(zài)载之末年。 唯其好(hào)之也,以异于彼;其(hào)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mèi)昧终。而其子又以文之(lún)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gǔ)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
【注释】 (1)爱:偏私。 (2)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即使最完备的乐队也不能同时将所有乐音全演奏出来,总有乐音被遗漏。所以一奏乐,就有所成也有所亏,不奏乐也就无成无亏。 (3)昭氏:即昭文,以善于弹琴著称。 (4)师旷:字子野,精通音律,晋平公时的著名乐师。 (5)枝策:指师旷举杖敲打节奏。枝,作动词,叩击拍节。策,作动词,敲打鼓棒。 (6)惠子:惠施,古代名家学派的著名代表人物。 (7)据梧:指惠子依靠在梧桐树下与人辩论。据,依。梧,树名。 (8)几:尽,喻指达到了顶点。 (9)盛:最高境界。 (10)载之末年:从事这项技术直到晚年,喻指称名后世。载,记载、夸赞;此指从事。末年,晚年。 (11)以异于彼,其好之也:宾语前置句,即“以其好之也异于彼”。异,炫耀于他人。彼,他人。 (12)彼非所明而明之:他人并不一定要了悟却非要他人了悟。明,了悟、了解。 (13)故以坚白之昧终:所以玩弄“离坚白”的眩惑之论而自愚终身。坚白,指石的颜色白而质地坚,与“白马非马”同是先秦时代名家的诡辩命题。探讨石头的坚硬为触觉,白为视觉。“白”和“坚”(特征)都独立于“石”(事物本身)之外。任何一种视觉或触觉只能辨析“坚”或“白”的特征之一,而不能同时获得。公孙龙子曾有“坚白论”之说,庄子是极不赞成的。昧,自愚、迷惑。 (14)其子又以文之纶终:指昭文的儿子后来继承了父亲的余绪。其子,指昭文之子。 (15)纶:绪业,这里指继承昭文的事业。 (16)虽我亦成也:此有所隐含,即虽我无成亦成也。 (17)滑疑:混乱诡异。即能言善辩、纷乱是非异同;这里指各种迷乱人心的辩说。滑,乱。疑,同“稽”,同的意思。 (18)耀:炫耀。 (19)图:疑为“鄙”之误,摒弃,革除。 【译文】 道心之所以出现亏损与缺陷,是由于人的偏私观念所造成的。道心果真有圆满与亏缺呢?还是果真没有圆满与亏缺呢?道心有圆满与亏缺,所以大琴师昭文才能够弹琴奏乐。道心没有圆满与亏缺,昭文就不再能够弹琴奏乐了。昭文善于弹琴,师旷精于乐律,惠施乐于靠着梧桐树高谈阔论,这三位先生的才技堪称三绝,都是各自领域里的顶尖高手,所以才能称名后世、千古流传。 他们都爱好自己的学问与技艺,因而跟别人大不一样;正因为爱好自己的学问和技艺,所以想要彻底研究明白这门学问和技艺的内在机制。这门学问和技艺的内在机制本来就不是靠研究所能明白的,所以才让他们陷入了“坚石非坚、白马非马”的逻辑错误中,以至于迷昧终生。而昭文的儿子也继承其父亲的事业,终生没有什么作为。 像他们这样可以算作成功吗?如果这也叫成功,那么我虽无所成就也可以说是成功了。像他们这样不可以算作成功吗?那么万物和我就都没有成功可言。因此,各种迷乱人心的片面之辞、一技之长在世间炫耀,都是圣哲之人所鄙夷、(bìng)摒弃的。所以说,各种无用均寄托于有用之中,这就叫做不拘泥于外物、用事物的常理去真实理解的“以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