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核心素养,突出能力导向 ——简析湘美版高中美术教材内在逻辑

 zhb学习阅览室 2022-12-21 发布于上海

作者:唐杰

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美术教育紧密结合

核心素养理念下的教学,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材理解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深入地解读教材?如何透过教材基本的图文信息,把握其内在的逻辑关联,进而获得对核心素养的整体观照?本文在核心素养的统摄下,从学科知识逻辑、学生发展逻辑两个层面,对新修订的湘美版高中美术教材进行解析,试图让教师们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一、整体谋划布局,遵循学科知识逻辑

教材的真正功能不仅在于传授学科知识和技能,还在于通过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主动探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知道,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既与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相衔接,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培育健康审美观念,陶冶高尚情操;认识文明成果,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高中阶段的美术课程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美术教育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鉴于此,本套教材从内隐主线、外显形式和内容编排三个方面来建构其逻辑关联。

(一)内隐主线

内隐主线是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依据。本套教材的内隐主线由三个方面构成。首先,《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高中课标)规定的美术鉴赏(必修课程)、美术表现(选择性必修课程)两大系列目标是建构整套教材结构的基本依据。

其次,学生的持续发展需求是教材结构主线的重要依据。教育不仅要帮助高中生适应社会生活,还要为长远发展乃至终身发展奠基,这要求课程设计要体现和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高中阶段学生主要有认知需求、情感需求、创造需求、审美需求等,美术课程要能满足这些需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最后,美术教育的知识系统是构成教材结构主线的另一重要依据。这个系统主要包括美术表现、美术欣赏、美术历史、美术价值。美术表现,主要包括运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方法,通过观察、想象、构思和表现等过程,创造有意味的视觉形象,表达自己的意图、思想和感受,同时能联系现实生活,结合其他学科知识,自觉运用美术表现能力,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美术欣赏,主要通过观看和感受美术作品等美的事物,进行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加强理解和欣赏,感受和认识美的独特性和多样性,形成基本的审美能力,显示健康的审美趣味。美术历史,主要通过了解美术家及其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理解作品产生的人文背景。美术价值,主要包括了解美术在社会及文化中的角色和作用,逐步形成自己评判美术作品的标准;认识中华优秀传统美术的文化内涵及其独特艺术魅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定文化自信;尊重美术家、设计师和手工艺者及其创造成果以及对人类文化的贡献。

(二)外显形式

根据“以学生体验为中心”的原则和注重综合探索的特点,本套教材设计了内容主题组课的外显形式。外显形式分为三大块:自我与美术、社会与美术、环境与美术。以这三大块涵盖课程标准的两个学习系列(美术鉴赏和美术表现)七个学习模块(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教材的外显形式遵循内隐主线的逻辑线索,呈开放式,有利于课目的趣味性和开放性的设计。自我与美术,表现为学生对自身价值认识的深入和拓展,对应自我存在的体现、自我情感的体现和自我能力的体现三个方面的综合设计课目。社会与美术,表现为学生对社会价值认识的深入和拓展,对应为社会的行为、社会的伦理和社会的发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设计课目。环境与美术,表现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认识的深入和拓展,对应为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发展三个方面的综合设计课目。教材主要采取单元组课、多元交叉、循环递进的方式构成课本的结构。

(三)内容编排

首先,在宏观层面,搭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框架。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中课标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导,搭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框架。打破散点式的知识结构,紧扣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赋予知识技能情感暖性。以美术的方式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凸显美术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价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改变了从历史朝代、美术流派角度编写美术鉴赏教材的模式,从文化情境、艺术功能和艺术主题的角度入手组织材料,以单位课或单元课的形式构建师生平等交流、对话的平台。以《美术鉴赏》为例,教材内容编排围绕美术鉴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及“美术与自我”“美术与社会”“美术与自然、环境”等问题从横向上延伸、纵向上拓展。具体而言,其三个单元“美术与眼睛”“美术的历程”“美术的世界”的内容逐步呈延伸、拓展的态势,其中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作品》《美术作品与客观世界》《我们怎样鉴赏美术作品》三课的内容呈递进式发展;第二单元的第一至七课按照时间发展的先后顺序组织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的内容也具有较强的逻辑性,按照“自我(第一至三课)—社会(第四至八课)—自然、环境(第九至十四课)”三个模块组织教学内容。

整体而言,《美术鉴赏》三个单元24堂课,既可视为学生深入美术鉴赏世界,得以窥其堂奥的层层阶梯,也可视为围绕学生生活经验而延展的24条通道。借此,可以沟通历史与现实,连接课堂与生活。

其次,在中观层面,提炼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具体课题。钟启泉提出,核心素养的核心是真实性。何谓真实性?它指的是“超越学校价值”的知识成果,也就是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对学生在学校、社会以及未来生活中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收集、梳理,形成了与课程相关的基本问题,再进行提炼形成具体课题。用情境导入,任务驱动,帮助学生通过图像识读获得美术知识和有益信息,使他们能联系生活进行美术表现,形成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认识丰富的文化现象,主动适应丰富而复杂的现代生活。比如,《摄影好帮手》(《现代媒体艺术》第一单元第4课)一课,针对的是“照片拍得不如意”的问题。把问题意识贯穿于课题设计始终,鼓励学生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和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

最后,在微观层面,优化课程结构要素,搭建能力成长脚手架。对课程结构要素进行优化、完善,形成包括课题、学习目标、导入语、学习提示、图像信息、学习工具、思考与交流、活动建议、学习评估、教学评价、相关链接等一套完整结构。“课题”是具有标识性和感染力的简短表达。“学习目标”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提出知识、技能或情感目标。“导入语”用简洁、生动、朴实的语言创设学习情境。“学习提示”结合图像信息提供多元的学习选择。“图像信息”包括示意图、步骤图、学生作品等。“学习工具”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探索和实践,如思维导图、学习任务书、评价表及其他图表。“思考与交流”是学生进行思考练习的环节。“活动建议”是对本课学习活动的基本内容和方式的建议。“学习评估”根据不同模块的学习内容,将评估内容和方式融入学习活动中。“教学评价”运用自评、互评、他评等多主体评价,使用学习评估量规表、作品展示、创作档案袋等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相关链接”是对与教材相关的术语等的说明。这些课程结构要素互为依托,步步为营,正如拾级而上的脚手架,为学生用探究性方式获取知识技能,获得能力进阶提供必要的支持。

二、基于核心素养,体现学生发展逻辑

(一)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归依,精选课程内容和图片

高中课标要求,美术课程要体现普通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关联性,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本套教材以培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视知觉经验,创设问题情境,精选能充分发挥美术学科育人功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组成课程内容,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中美术课程。以《绘画》为例,着力解决理论认知和实践操作两方面问题。理论认知方面,包括对形、色彩的认识,比例、空间、质感、光源色、固有色、环境色、明度、纯度、色调等关键知识点穿插其中。在实践操作方面,活动构课,主题引领,任务驱动,如《亲近的人——素描、油画表现》《会心一笑——漫画表现》《静物有声——水粉画表现》《家乡之美——水彩画表现》《劳动礼赞——版画表现》,课程内容情境化,使美术知识、技能始终附着于解决问题过程之中,以促进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图片选用上,注意典型性和多样性,囊括了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而且加大了中国作品比重,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比如《中国书画》,通过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行书、隶书、篆刻等练习和创作实践,学生获得对中国书画艺术魅力的体验和感悟,产生对中国书画独特的认同和喜爱,理解中国书画与中国文化传统及其他美术门类的关联性。而《设计》《现代媒体艺术》的时代性、学科前沿性明显,涵括了国内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方面发展的新成果,进一步充实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相关内容。

(二)以促进学生关键能力为指向,重视“大概念”“问题情境”设计

高中课标指出,要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大概念是落实核心素养教学的抓手。本套教材用学科大概念贯通全过程。一般而言,大概念的路径是自上而下的,从大概念的选择和设定开始,接着选择和设置基本问题,然后再设计小问题,最后逆向上升,最终达到理解大概念的目的。比如,《绘画》第一单元“绘画中的形”的学科大概念是“形是绘画的基础语言之一,通过空间与形式的组合实现画面的基本构造与情感表现”;基本问题是“形的认知”“形的表现”等;小问题是“什么是形”“中、西绘画中形有什么差异”“形有什么特征”“形如何被表现”等。由此逻辑搭建课时框架,第一课为《形——世界通用的视觉语言》,第二课为《形的视觉印象》,第三课为《形的空间及质感》。

创设问题情境是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关键。问题情境能激励学生有目的地选择和获取知识与技能,综合运用跨学科观念、思维方式和探究技能去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本套教材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活动建课,每课设定一至三个学习活动,将学科知识融入学习任务的实践中,导向问题的解决。

(三)以引发学生探究式学习为目标,为“深度学习”奠定基础

“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归根结底是要创造知识建构环境,赋予学习者更大的主体性与集体的责任。本套教材以引发主动探究为目标,一是精心设计教科书的教学助读系统(如前言、导读、教学目标、教学提示、学习任务书、作业、小结、评价表等)和技术性的助读系统(如名词解释、历史年表、地理区位图、标识、符号、注释、知识拓展和材料卡等),以呈现利于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多维知识体系。这一点在《美术鉴赏》的内容编排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二是鼓励学生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问题。教材内容包括引导学生确定主题、观察感受、搜集素材、学习借鉴、构思创意、选择材料和技法、探索表现方法、创作作品、展示交流,以及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等美术学习活动。这些活动在《绘画》《设计》《现代媒体艺术》等以实践操作为主的模块中有充分体现。学习工具的设计,对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较为有效。例如,学习任务书、资料卡、思维导图、操作流程图、分析图、对比图表等,能帮助学生学会思维、探究和实践。学习活动的设计,既符合设定的教学目标,又尽可能结合现实生活和学生视知觉经验,具有可操作性。这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都有促进作用。

(四)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抓手,追求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高等教育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课标指出,要将评价嵌入美术学习的整个过程,运用过程性评价随时发现和改进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创设问题情境、解决问题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和问题,保障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课程得以有效实施。本套教材重视过程性评价环节的设计,以核心素养教学目标为基准,追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有效性,重视学生究竟有没有学、是不是会的问题,充分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增加教师的效能感。

三、结语

作为一套核心素养高中教材,湘美版体现了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的新成果,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新水平,强调了美术与文化传承、社会进程及人文发展的紧密联系。本文在核心素养统摄下,梳理了湘美版高中美术教材的内在逻辑,并就教材的一些模块如《美术鉴赏》《绘画》,以及部分实例比如创设引发探究行为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经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等进行论述。教材是否好用,教学效果如何,这有待于师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

注1:本文首发于《新课程评论》杂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