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疫情高峰来临无人幸免?跑者感染率更低症状更轻是真的吗?

 慧跑 2022-12-20 发布于江苏

由于人群普遍易感和新冠病毒明显的“免疫逃逸”现象,新冠感冒疫情近期持续成为社会焦点,很明显你会发现你周围的亲朋好友都“阳了”,当然也可能包括你自己,放开之后的疫情高峰不出意外还是来临了。

究竟是人人都要阳一遍,还是并非人人都会被传染?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副主任、国家新冠病毒肺炎联防联控机制专家组成员冯子健表示:“当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达到最高峰时我们人群中的感染率可能达到60%左右,随后会逐步回落到一个平稳期,最终我们可能80%-90%的人都会经历感染”。

根据该专家意见,新冠感染率的确相当高,但并非100%,还有一定比例的“幸运儿”并不会被传染。

从美国放开后的经验来看大约有1/3左右的人阳过了。而美国放开的时间比我国要早得多。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阳性依然是很高的比例了,但这也证明美国社会至少半数以上的人还没阳过。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没进行社会层面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前提下,可能会有相当比例的无症状阳性人员没有暴露出来。

再加上现在大家普遍重视通风、防护、戴口罩,从某种程度上也降低了感染率。

总的来说,新冠病毒传染性强、感染率高是公认的,但要说这轮疫情人群接近100%被传染,恐怕也是言过其实。

对于长期坚持运动,并且身体保持相对更高健康水平的跑步爱好者来说,是不是感染率更低,即便感染后症状也更轻,康复更快呢?

今天我们就仔细讨论一下这个话题。

系列研究证实 

运动人群感染性/重症率更低

国际顶尖的《英国运动医学杂志》2021年一项针对韩国人群研究(7.63万人),达到运动指南要求的经常体育锻炼人群新冠感染率、重症发病率及死亡率均低于运动不足人群,这一事实强有力地证明了主动健康提升人群抵抗力的巨大价值。

一项研究证实锻炼人群新冠感染率/重症率低

这项研究具体是如何做的呢?

首先科学家们从韩国国民健康保险局获得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30日期间检测新冠病毒SARS-CoV-2(也即核酸检测)的212768名韩国成年人(年龄≥20岁)的数据,同时专家也获取了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韩国国民一般健康检查数据,其中就包括他们的身体活动数据。

最终通过比对,有7.6万人同时检测了核酸并且参与了健康检查,这样专家就可以评估7.6万人中阳性感染者的身体活动水平。这7.6万人中,2295名(3.0%)呈现核酸检测阳性,446名(0.58%)发生了COVID-19重病,45名(0.059%)死于COVID-19。

然科学家也知道上述核酸检测阳性、重症病人、死亡病人的身体活动情况,经过这种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最终结论是达到推荐身体活动水平的成年人发生新冠感染、重症率和死亡率的风险更低,从而证实是了运动对于人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运动对于人们免受新冠病毒传染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而根据新鲜出炉的2022年12月美国南加州凯撒医疗中心的研究人员在《美国预防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缺乏运动与COVID-19结局在亚分组人群中的研究》(Associations of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COVID-19 Outcomes Among Subgroups)的论文,也再次证实了运动是对付新冠的重要非药物手段,运动越多,新冠重症、住院和死亡风险越低。

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南加州凯撒医疗中心将近20万名感染新冠的成年人,根据运动时间,将这些新冠感染者分为:不运动组、每周运动0-60分钟组、每周运动60-150分钟组、每周运动大于150分钟组(每周进行150分钟活动是保持健康所需要的基本活动量)、每周运动大于150分钟组。

研究人员分析了运动与新冠确诊后90天内的住院、重症和死亡关系。

在这些感染者中,有15%的人不运动,43.0%的人每周运动0-60分钟,21.9%的人每周运动60-150分钟,14.3%的人每周150-300分钟,5.8%的人每周运动大于300分钟。在研究期间,共记录了12530名(6.3%)患者住院,5943名(3.1%)患者出现重症,5427名(2.8%)患者在感染新冠后90天内死亡。

结果发现,与运动量最高的参与者相比,不运动人群住院风险高191%,死亡风险高391%,而每周运动0-60分钟人群住院风险高143%,死亡风险高192%,而每周60-150分钟人群住院风险高125%,死亡风险高155%。

换句话说,运动越多,新冠重症、住院和死亡风险越低。

在运动参与较少的感染者中,不良结果的发生率较高,而从来不运动的患者住院、恶化或死亡的发生率最高。

上述两项最新研究充分说明了运动的确可以减少新冠感染以及重症和死亡风险,但并不是说运动以及健康生活方式保证你一定不发生感染,而是从人群角度而言,降低了风险。

两个方面 

深刻理解免疫力 

免疫是一个医学专业词汇,免疫力代表着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侵袭的能力,适度的免疫力是保证机体能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关键所在。

免疫力需要的是平衡,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我们常说提高免疫力,这种说法其实并不严谨,免疫需要的是平衡,与其说提高免疫力,不如说提高抵抗力更精准。

因为免疫力过低会引发机体容易感染和被传染,但如果过高则会引发机体过度的免疫反应,从而造成严重的自身损伤。

我们讨论经常锻炼人群抵抗力是否较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第一,不感染病毒的免疫力,也即如果两个人都接触同样多的病毒,谁被感染,谁不被感染,这样的能力显然是免疫力的重要体现;

第二,如果不幸仍然被冠状病毒感染,经常锻炼人群总体而言,是不是症状较轻,恢复较快,发展成为重症的风险较低。

什么是免疫力

经常锻炼者

接触少量病毒不会被感染吗?

经常锻炼者接触少量病毒不会被感染吗?

这个问题大众很关心,同时也很敏感。要回答这个问题并非一两句话就能说清楚。首先大众需要理解免疫力的构成有关。

人体的免疫通俗来说,主要有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

是由皮肤和内脏的黏膜(比如胃黏膜)构成,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呼吸道黏膜上有纤毛,可以清除异物,所以打喷嚏要放松打出来千万别憋着。

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这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天然防御功能,特点是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所以叫做非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则是特异性免疫

主要由免疫器官(淋巴结等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发挥功能,其中,B淋巴细胞负责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负责细胞免疫。

第三道防线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因而叫做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才是免疫力的关键与核心。

针对冠状病毒肺炎,我们前文所说的依靠自己的免疫力战胜冠状病毒,其实说的就是机体会产生针对冠状病毒的抗体,但抗体的产生有一个过程。

讲了那么多,运动对于免疫系统有什么作用呢?

(1)通过增加免疫球蛋白、抗炎细胞因子(IL-6、IL-1ra 和 IL-10)、嗜中性粒细胞、细胞毒性 T 细胞、未成熟 B 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亚群,增强免疫防御活性,强化免疫监视作用;

(2)减少由免疫细胞再循环导致的全身炎症,并通过多种途径介导抗炎和抗氧化状态;

(3)改善免疫系统的调节并延迟免疫衰老的发生。最近一项研究称,运动有助于改变 ACE2 轴的平衡,而ACE2轴被认为与新冠感冒症状轻重高度相关。 

这意味着身体活动会改变骨骼肌中 ACE2 的表达,从而导致循环 ACE2 减少,而ACE2 的减少有助于减轻症状。

所以,前文研究证实积极运动人群新冠病毒感染率相对更低,更低不代表运动人群一定100%不发生感染,只是说降低了感染风险,但由于人群对于冠状病毒普遍易感,也就是说冠状病毒传染性很强,它可以无差别的感染任何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也不管你是运动人群还是不运动人群。

我们有理由认为运动所具有的平衡免疫,提高抵抗力的作用确实在研究被证实降低了人群感染率,但由于新冠病毒极强的传染性,现实情况是仍然有很多运动爱好者中招。

目前也没有足够研究和证据表明不同性质人群,在同等接触环境下,感染率显著不同,也就是说任何人接触新型冠状病毒都比较容易发生感染。

所以,总的来说,比较客观的观点是:在接触冠状病毒情况下,运动能够减少不发生感染的能力吗?

可能性有,但不是很大!

运动人群感染病毒 

是否症状更轻、恢复更快 

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理解病毒如果通过了第一道和第二道身体屏障,进入人体,也就是人体在被感染后,身体究竟会发生些什么?

如果病毒进入到细胞的细胞核之中,那么真正的危险也就开始了,病毒既算不上严格的生命,也算不上非生命体,它的主要目的就是复制,在细胞核内,病毒就会进行疯狂的复制,复制出来干嘛?

当然就是感染更多细胞,所以复制到一定数量后,他们就会冲破细胞,细胞随之发生裂解死亡,这个时候细胞里面大量物质就会释放出来,而免疫系统就会迅速识别这些死亡细胞和细胞中释放的物质,调集军队来消灭这些物质,随着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不断增加,解体的细胞也越来越多,人体就开始出现了症状。

从病毒感染人体,到病毒在体内悄然复制,再到人体出现症状,这一段时间就叫潜伏期。

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识别到坏死细胞释放出来的异常物质包括病毒本身,就知道有外敌入侵了,会激活特定的免疫分子,来通知免疫细胞过来消灭这些物质,这就是所谓特异性免疫反应,这个过程可能会有明显的信号放大的现象,注射疫苗起到的就是这个作用。

这就好比一个巡逻兵发现了敌军,他就放了个信号弹,看到信号弹的同伴有10人,他们一边赶去支援,一边又分别通知了自己的上级,上级立刻召集了1000人赶往现场,同时又给更高级的指挥部打电话,指挥部派了十万援军前来歼敌……

最终,身体免疫系统被调动起来,免疫细胞和体内的坏死物质、病毒等等发生交火过程,我们把这个过程称之为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其实是人体在面对损伤、病原微生物等等危险情况的一种重要自我保护,对于人体健康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适度炎症反应有利于人体对抗病原微生物并最终战胜它,这时你就痊愈了,当然这个过程体验并不好,因为你的身体会发生一系列炎症反应现象,比如发烧、咳嗽等等。

但是如果炎症反应过强,就会造成太多的自体健康细胞的损伤,而大量被破坏的细胞释放出细胞内容物,又会进一步给免疫系统提示有病原体入侵,免疫细胞速速前来支援,炎症反应就可能过度增强,最终达到失控的程度。

这就好比杀敌八百自损一千,这种自杀式的、强烈的、极端的免疫攻击对人体是非常危险的,那些少数不幸发生重症和死亡的患者其实并不是死于病毒,而是病毒感染继发的过度免疫反应引起的肺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低血容量休克等等,这就是“免疫风暴”的危害!

所以,病毒只要感染人体,基本上这就可以视作一场病毒与人体的竞赛,如果病毒复制和破坏速度超过人体抵抗力,并引发严重的免疫反应,就会导致重症甚至死亡,而如果人体抵抗力能有力地抑制病毒复制和破坏,病毒毒性较低,要么发生无症状感染,要么症状很轻,恢复很快。

为什么目前的奥密克戎毒株导致的大部分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就是因为其传染性虽然增强,但其毒性减少,我们的确容易被病毒感染,但很多时候不发病没有症状,然后慢慢依靠自然抵抗力又好了,这样的人群可以看作是抵抗力较强。

事实上,经常锻炼人群发生感冒较少,也可以理解为抵抗力增强了,你被流感病毒感染后更多发生了无症状感染,因为你生活环境没有变,接触病毒的概率也没有变,但因为你的抵抗力增强,所以你即使被感染也不发生症状,但你会发现你的感冒次数变少了。

总体而言,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真的大家都发生了感染,那么体质较好者总体而言,症状可能会轻一些,恢复也会快一些。

而新冠病毒所导致的重症和死亡主要是那些有基础慢病疾病的老年人、体质较弱、以及糖尿病、冠心病的人群,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功能比较低下,容易引发严重的并发症,而身体强壮者一般可以靠自身抵抗力扛过去。

积极锻炼提升抵抗力是存在的 

但抵抗力发挥需要一定条件 

我们需要正确理解靠自身抵抗力扛过去这句话的含义,靠自身抵抗力扛过去不是说即使感染也无所谓,甚至托大,而是在发生轻症症状后,加强休息,暂停劳累性工作,多喝水,清淡饮食但营养要丰富,放松自己的心情避免过度紧张,进行必要的对症治疗,从而让身体调动潜力来跟病毒做对抗,为身体与病毒对抗创造良好条件,这样才能在外部良好条件和身体内部良好抵抗力共同作用之下,消灭病毒。

而如果感染后,仍然熬夜、劳累、过度担忧焦虑,这时就会进一步削弱你的抵抗力,从而导致病毒损害超过人体免疫力,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运动主要提高我们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也即提高我们的一般抵抗力,这种抵抗力不分病原体,也即属于广谱免疫作用。

冠状病毒属于特定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很难对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还是需要通过体内免疫反应产生特异性抗体才能最终战胜病毒,但如果你经常锻炼,体质较好,那么你调动自己特异性免疫能力的也会更强一些。

也就是说你经常锻炼的话,你的免疫系统会更加灵活、平衡和聪明,这时你的免疫反应就更加适度和合理,既战胜病毒又不引起过度反应,那么你战胜病毒的能力还是更强一些。

总结 

由于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的存在,我们会感觉似乎人人都被感染了,但其实事实也并非如此,还是有不少人目前也并未被感染,并且依旧保持着健康。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传染力显著增强,人群普遍易感,从感染角度而言,只要接触病毒似乎无人幸免,所以还是提倡大家做好防护,出门戴口罩、勤洗手、不用手揉眼睛嘴边鼻子等等措施必须人人做到。

另一方面,经常锻炼者感染后症状较轻,恢复较快,这说明其自身抵抗力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抵抗力的发挥存在很大个体差异。

对于一个群体而言,强调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有效提升群体健康水平和抵抗力,但对于个体而言,感染还是没有感染,发病还是不发病,概率都是0和1的区别。

回答本文标题,经常锻炼人群面是否对冠状病毒具有一定免疫力?

大众希望得到简单粗暴的回答,有还是没有。

但多数时候,科学和理性并无法像民众期望的那样,给出明确答案,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要坚持长久以来被证实具有普适价值的东西——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