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边刻边赏|“观海者难为水”

 石安说 2022-12-29 发布于上海

前言:近来石安在视频号上做直播,最近一期边直播示范刻制吴让之“观海者难为水”朱文印,边发散着闲聊和吴让之相关的印人印事。现整理直播实录如下(因行文需要稍做编辑调整),以飧诸君。

今天刻的是吴让之的一方“观海者难为水”。

这一方印是有典故的。典故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孟子的《尽心》的一篇文章。原话是说:“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方。”这句话想讲的是一个人看了海以后,就觉得其他地方的水就不能称之为水了,领教了圣人的学问或者学识以后呢,就会觉得自己浅薄无知。大概这个意思。

或者又有点像杜甫的一首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或者又像这个我们讲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实意思差不多,我觉得这句话的原意大概是这样的。

吴让之的刀法。他刀法是非常丰富的,而且他的刀法非常厉害,使刀如笔,讲的就是他。

吴让之是邓派邓石如的再传弟子,他是包世臣的弟子,然后包世臣又是邓石如的弟子,所以从师承来讲,他是邓石如的再传弟子。

他这个再传弟子水平非常高,在技法上面,对邓石如其实还有一些探索的东西,在吴让之手上发扬光大,把皖派或者叫邓派的技法发扬光大,所以有人称叫做”青出于蓝胜于蓝”。

吴让之怎么成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的呢?这要从包世臣说起。我们都知道,包世臣是清代一个非常有名的书法家,尤其是一个书法理论家。他的《艺舟双辑》是在中国艺术史上非常有名的一本著作。包世臣书法以行书跟草书为主,包世臣本人对篆隶其实不是那么擅长。包世臣在拜邓石如为师的时候主要是学书法,并不是学篆刻,书法里面更多是他的行书跟草书。

我们都知道邓石如“四体国朝第一”,他的书法很厉害,篆刻也很厉害。

吴让之刀法以披、削为主,然后刀杆不放那么直。

包世臣拜邓石如为师的时候,其实是邓石如的晚年,包世臣跟邓石如认识3年以后,邓石如就去世了,大概是这样。而且两个人在那三年里面,见了大概就两三次面。但是呢,邓石如是一个性情中人,他一看这个包世臣在书法理论上面的功底非常深,两个人交谈一见如故。所以你想,包世臣才是二十几岁,28岁,而邓石如已经六十几岁了,已经60岁了,两个人其实是忘年交,所以邓石如非常喜欢包世臣,然后把他的印谱、印章、书法作品,在他准备离世之前都给了包世臣。

但是呢包世臣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对篆刻不太在行。所以有一天,包世臣在他的朋友黄乙生那,经黄乙生的介绍,把吴让之介绍给包世臣。

这个黄乙生是谁?黄乙生也是清代的一个学问家、书法家。他的父亲更有名,黄乙生的父亲叫做黄仲则,是当时的一个文坛领袖,跟他的好朋友洪亮吉,洪亮吉可能大家就比较知道,他跟他的好朋友洪亮吉两个人并称“江南二俊”,就是两个才俊,大概这个意思。

黄仲则是黄乙生的父亲,黄乙生是黄仲则的长子。

黄乙生跟包世臣关系很好。有一天,包世臣去见黄乙生,然后看见旁边有个端茶倒水的30来岁的年轻人,他还以为是黄乙生的一个亲戚还是书童什么的,然后黄乙生就问他,说这位年轻人刻印刻的很不错,可以给他指点一下。于是吴熙载就把他的印谱给了包世臣看。

包世臣虽然刻印水平不咋地,但是他眼光很好的。所以他一看,哇!吓了一跳。因为在吴让之的印谱里面,他拓的印谱里面,有很大一部分是跟邓石如的风格很像的。当时他就很惊讶,然后心里面想,这个年轻人也许会成为我的老师邓石如的衣钵传人啊!因为他知道他自己没办法,自己不善于篆刻,也不善于篆书。当时心中大喜过望,于是就收了吴让之为弟子。所以他们的因缘关系是这样的。

那么包世臣这个人呢,心胸非常开阔,他知道自己篆刻没办法继承邓石如的衣钵,所以他收吴让之为弟子更主要的考虑是想把这个邓石如的印风,把他的篆刻传承下去,是有这样的考量的。

于是吴让之拜包世臣为师。吴让之拜包世臣为师的时候,已经差不多30岁了。有记载说,吴让之是15岁的时候开始学印,然后遍临汉印,他临摹了很多汉印,而且整整10年的功夫花在汉印上面,把汉印的基本功打得非常扎实以后,他又开始去学习当时一些印人的风格,然后又经过5年,然后看到邓石如的印作,于是他一下就喜欢上邓石如的印风。于是他“尽弃其学而学之”。什么意思呢?就是吴让之以后就不学其他人的印了,就是专门学邓石如的印,就是这个意思——“尽弃其学而学之”。而且非常执着,在他的一生当中后面的60年里,他就是专门学邓石如的印风,叫做“笃信师说,至老不衰”。他非常忠实地传承着邓石如的印风。

那么邓石如的印风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首先他的篆印思想上面是非常具有革命性的,叫做“以书入印”,或者我们又叫做“印从书出”。从邓石如开始,把很多书法的东西呈现到了印章里面去,这是邓石如的一大贡献。另外一个就是用冲刀法。他冲刀法呈现出书法的流美的意味,或者刚健婀娜的意味,这是邓石如印风的特点。这种特点在吴让之手上发扬得更加,延伸得更加厉害。所以吴让之的印风看起来非常飘逸,书法的感觉非常飘逸,然后线条点画的粗细变化跟书法差不多。在他手上冲刀以及书法在印章中的表现更加精熟。因为有了吴让之,使得邓派在当时影响力变得非常大。

刻的时候线条质感要把它呈现出来,线条的粗细变化用每个笔画跟书法差不多。

刚才聊到吴让之是怎么成为邓石如的再传弟子的。然后包世臣后来再去江西赴任知县的时候,他知道以后跟吴让之见面的机会比较少了,于是在分别的时候,他把邓石如给他的所有的印作原石、书法以及他为邓石如拓的印谱全部都给了吴让之,把压箱底的好东西都给了吴让之。

吴让之一生都非常敬重包世臣,他们俩之间在《艺舟双楫》里面的答熙载九问等篇,里面有不少是他跟吴让之间探讨书法的一些东西,大家可以去看看。

包世臣更多是在理论上传承跟弘扬邓石如“崇碑抑帖”。邓石如的书法是从碑刻当中来的,崇碑抑帖的观点,包世臣在书法上面他是很有成就的,但是他没办法在篆刻上面有所突破,看到吴让之以后,他就是把所有邓石如的东西都给了他。而吴让之也不辱使命,后来真的成为了当时的印坛领袖,而且把皖派的冲刀以及“以书入印”的篆学思想发扬光大。所以吴让之在篆刻方面有非常高的成就。

吴让之这个其实不太算工稳印,我们看到,对于吴让之的篆刻来讲,他不是线条完全粗细均匀的,他的线条其实有很多笔意的表现,他不是完全工稳的,而工稳相对来讲就是线条会比较均匀一些,所以稍微有点不一样。

你去看吴让之的篆刻,很多就是他的小篆直接体现的。你去看吴让之的书法,他的篆书,就看到跟他篆刻里面的很多东西差不多的,跟篆刻里面笔意的感觉有很多相通的地方,还有更多所谓书法的意味。

讲到“观海者难为水”这方印。其实这方印吴让之刻过好几方,他不是只有这一方。这个“观海者难为水”他刻了三方,我们现在看得到的三方,三方布局差不多的,可能他实在太喜欢这方印了,所以他刻了三次,只是微微有点变化,比如说这个“为”字的爪是在旁边的,有的是在上面的。

那么这三方印现在都在哪里?大家如果去西泠印社可以看得到,这三方印都在西泠印社。

而这三方印里面有两方是没有落款的,就是没有边款的,只有一方是有边款的。他对这几方印非常满意,原话是什么我一时忘记了(石安过后查证补记:“此词此书此刻,皆一时无两,后之得是石者,其勿磨去可也。”)他反正对这几方印刻的非常满意。另外两方没有落款的是后来西泠印社的王福庵补了边款。

吴让之还有一个特别的爱好,也不算特别爱好,他就是不爱刻边款,也不爱署名。他认为就是我的风格已经这么明显,不需要署名的。说他的印章自有风格,行家一看就知道这是我刻的,所以不需要署名。当然这个怎么说呢,确实他的风格非常明显,但是这样的话,其实也对后人会造成困扰,你毕竟没有署名,我怎么能一定能判断出一定是你刻的呢,一定是你的原作呢?你像我这样刻的,你到时候可能觉得这跟原作差不多,你也不能判断说一定是原作的,所以这是一个遗憾。

吴让之基本上不太刻边款,很少刻边款,也有,但不多。他的边款受包世臣的影响比较大,或者也是受邓石如的影响大吧,就是行书的边款多,这跟邓石如一样的,行书的边款比较多,这是非常特别的。我们通常讲,刻行书边款相对比较少,但是在吴让之这里就行书边款相对更多一些。

那么讲到吴让之,稍微讲他的印风。

我们刚才讲他是皖派的“以书入印”的风格,但具体来讲,他其实跟邓石如又不太一样,虽然他是邓石如的衣钵传人,但是风格上稍微还是有点不一样,也有相同的地方。比如我们经常讲,邓石如的印风叫做劲健婀娜,这是邓石如自己评价自己的,劲健婀娜,这同样可以用来概括吴让多的印风。但是吴让之印风不单单有这个,他除了劲健婀娜以外,他还有灵动

的气息,他在劲健婀娜的基础之上,他有很多灵动的气息。而灵动当中,他又有一些古拙的意味。所以我们有时候说,吴让之的印风在邓石如的基础之上是有所发展的。他把“以书入印”整得更加鲜明,特点更加鲜明。

概括说吴让之的印风叫做刚健婀娜,劲健婀娜,然后遒劲婉媚,然后巧拙灵动等等。这其实跟他用刀有关系,吴让之的用刀,除了冲刀以外,他还有其他的很多刀法,比如他的用刀比较浅,我们叫做披削刀法,他的用刀相对讲就是刀放得比较平,刻得比较浅,使他线条更加流美。这是吴让之的风格。

而我这刀是比较钝的,很钝,所以看起来比较费事一点,一般刀别太钝。

简单来说,邓石如以雄强著称,吴让之以秀美著称,或者秀逸著称。两个人稍微有点不一样,邓石如的笔力非常雄强,看他书法也是这样,还有一种传说说邓石如是武功高手,他武功也很高,邓石如他不喜欢做官,喜欢到处游玩,攀岩,到处去寻访名山大川跟寻访名碑的,包括像在很偏僻的山里面,他都是可以健步如飞,爬山去找古代的碑刻。邓石如这个身体非常健壮,在他的印风上面也呈现出这种刚健的,更有力度、更浑厚的这种感觉出来,也是跟他人是有关系的。

有一个传说,说邓石如有一天在山里面,这个传说主人公是邓石如还是丁敬,大家可以去查一下。说邓石如在山里面寻访到一个碑刻,然后就全神贯注地去研究他,结果呢,有老虎从山道经过,同行的人吓了半死,赶紧躲起来,而邓石如在山道旁边一动不动,继续研究他的碑刻到入迷的程度。万幸的是,当时老虎估计吃饱了,没有对他动心思。有这么一个传说。

邓石如的笔力,他的笔画线条更加更加雄强,吴让之的多了一些柔美的东西,或者更加秀美的、更加飘逸的东西,所以不太一样。虽说跟他这个师祖不太一样,但是水平都很高。

关于吴让之的印风,另外一个篆刻家赵之谦对他有个评价,我觉得倒是评价得蛮对的。

叫做“息心静气乃得浑厚”。所以吴让之的印其实不像表面那么柔美的,他还是很多拙朴的东西,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这是赵之谦在他的一方名为“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的边款里面有说到这么一句话,就说“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近人能此者,扬州吴熙载一人而已。”这其实对吴熙载评价非常高。就说吴熙载的印风“息心静气乃得浑厚”,赵之谦的观点其实蛮特别对的,我觉得说得非常到位。

有时候我们去看吴让之的印,不能光看他流美的部分,他有很浑厚的地方,很浑厚很古拙的东西,这个容易被忽略掉。吴让之从他15岁一直到25岁这十年当中,他是完全学汉印的,所以他的汉印功底非常深厚,我们知道汉印的功底非常深厚,那么意味着他古朴的东西、

古拙的东西就一定不错的。所以赵之谦一下子说到点子上去了。

有人觉得说,吴让之的印光流美了,其实不是的,所以刻的时候,有时候也不能太滑的,冲刀不要过猛,还是要有一些厚拙的东西把它呈现出来,才是真正吴让之的风格的精髓。

讲到赵之谦,其实两人还有些典故。赵之谦跟吴让之两个人都是晚清六大家之一,两个最厉害的人。两个人的关系,刚开始互相看得很顺眼,到后面就变成吴让之看赵之谦看得很顺眼,而赵之谦看吴让之就看得不那么对劲——从前面给对方这么高的评价,包括他还有一首诗在评价吴让之的时候,也评价的非常高。什么诗呢?“圆朱入印始赵宋,怀宁布衣人所归,一灯不灭会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就说当时印坛,邓石如有力矫时弊的功劳。

在邓石如之前,很多都是圆朱文,圆朱文看起来更加流美一些,不够浑厚。当然因为赵之谦喜欢浑厚的,我们看赵之谦的印风也是浑厚的,所以他说怀宁布衣人所归,因为邓石如是安徽怀宁人,而且他一生布衣,没当过官,所以说怀宁布衣人所归。然后一灯不灭会薪火,赖有扬州吴让之。其实对吴让子评价非常高。

吴让之扬州人,他老家是仪征的,就是他长期待在扬州,他晚年长期待在泰州。所以其中是有这么一个故事的。

但是后来为什么赵之谦又贬低吴让之?因为两个人这有个故事。赵之谦有个好朋友叫魏锡曾,魏锡曾为人很热心,在赵之谦赴京赶考的时候,他很热心地去帮赵之谦整了一个印谱,想找一些名家来给他写序言。魏锡曾同时也是吴让之的朋友,所以他就带了赵之谦的印谱去找了吴让之。

吴让之看到印谱里面,尤其是看到刚刚说的那个“会稽赵之谦字撝叔印”里面那个边款这么夸他,那吴让之又是个非常老实的一个人,一高兴,然后有什么老实话都说的。那就同样大大夸了赵之谦一通,夸完以后呢,给他刻了两方印,一方是“二金蝶堂”,“二金蝶堂”在上海博物馆,还有一方是“赵之谦”,两方都是白文印,送了两方印给他。

但是呢,吴让之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他在序言里面,他觉得不能光表扬,还要适当客观提一点他的意见,所以他又给了赵之谦一个建议说,“刻印要以老实为上,舒头让足为多事”,就说不要这种舒头让足,这个一弄赵之谦不开心了,说你这个好像批评我吧。我们都知道赵之谦是自视非常高的一个人,他也是个天才,所以他就不开心了,然后说你不但说我刻的不好,还刻两方印给我来指导我,那啥意思啊?于是从此以后赵之谦对吴让之的评价就180度的大转弯,就没有什么好话了,甚至说吴让之对印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比较刻薄的。因为当时赵之谦比较年轻,那时赵之谦才二十几岁,而吴让之已经六十几岁了,一个老前辈批评你也很正常对不对?就是我们现在刻印,包括我们群里面也有厉害的人,对我有批评也很正常的,其实有时批评是为了你好,但是赵之谦二十几岁,血气方刚,当时他就听不下去。他就觉得说,你这样说我面子上过不去,所以后来赵之谦就没有再说过吴让之水平多高了,大概是有这么一个渊源的。

刀杆刻的比较直,然后直接往前推,这样的话相对比较浑厚的东西可以表现得更容易一点, 刀法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关于用刀,每个人习惯不一样。比如说你要想轻松一点,刀可以摆动,可以再细细地摆动,这样刻起来更轻松些

我们稍微击一下边,稍微把边击一下,这原印他也不怎么击边的,有些地方多余的把它去掉,我们再盖出来看看,对角稍微敲一敲,对角稍作残破,做一些对角呼应,我们盖出来看一下。

这印比较大,是4*4cm的,整个大一点的,原印3*3好像(石安补注:原印实际也差不多4*4cm),这方印本身也是吴让之三方印里面最大的一方。他有三方印,这方印是没有边款的,就是他自己没有刻边款的其中一方,这个“为”的爪字在上面的那一方是有刻行书边款的,有两方是没边款,一方有边款。没有边款的是后来王福庵给他补的边款,大家如果有去西泠印社可以看得到。

附:直播回放视频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