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ZCKB】《中论释》106——十二缘起支当中,斩断轮回的关键在这里!

 勇敢的芯2 2023-01-02 发布于湖南

ZCKB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依靠名色故,因而生六入;

第五支是六入,依靠名色的缘故因而生六入。有了名色才能够生起六入,六入就是讲六根。有了名色逐渐逐渐发育之后,胎儿眼根、耳根、鼻根,乃至于舌根、身根都生成了,还有意根也可以说是生成了。像这样通过名色的缘故,因而产生了六入。为什么叫六入呢?前面我们分析过,通过根可以入于境的缘故,所以叫作六入,实际上就是讲六根。这个时候胎儿基本上成型了,逐渐在胎中长大。这是因而生六入。

图片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

依靠六根就可以产生六触。六触在胎位也有,可能眼触不一定有,因为胎儿在母胎当中看也看不见,眼睛还没睁开,但是耳触可能部分有。主要在出胎之后,六触逐渐明显,眼睛也睁开了,然后听声音,吃东西这些都有了,所以说依靠六入的缘故而生于六触。很多时候就把六触解释为出胎之后,从识开始,识、名色、六入等都可以安立成胎位,待住胎的位。六触比较明显就安立成出胎了,所以说生于六触。所谓的六触是通过六入而有的,六入是指六根,依靠六根就可以产生六种识,可以产生六种触,是这样安立的。

依靠六入故而生于六触,具体是怎么样产生六触呢?

图片

依眼根色法,作意而生触;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

依靠眼根、色法和作意这三种因缘而产生触,这个地方触是以眼触而言的,以眼触为例。要产生眼触,首先要有眼根,眼根就是属于增上缘。谁的增上缘呢?是眼识的增上缘,也就是说要生起眼识必须要有一个主要的因,这个主要的因就是眼根,叫作增上缘,以眼根为增上缘。色法作为所缘缘,眼根的所缘处或者眼识的所缘的对境叫所缘缘。作意是属于等无间缘,作意是一种心识。

上师在《中论讲记》当中讲:有时候我要看什么东西,这就是一种作意,我要去看电影或者我要去看什么法,这叫想看的作意,通过作意引发,然后看到之后生起眼识了;但有时候作意不一定很明显,只要心识散于外境就叫作作意,或者说只要有心识就叫作作意。作意可以广,可以狭窄一点,这里是从广义而言的。又有了眼根、又有了色法、又有了等无间缘心识的话,三种因缘和合而产生触(这个触也可以理解成识),这叫作眼触。你的眼识真正生起来了,了知了外境就叫作触,这是就眼触而言。

耳触也是一样的,通过耳根、声音和作意就产生了耳触。乃至于身体的触也是一样的,身根周遍在我们的身体当中,手上也有身根,通过我们的手接触外面的桌子或者摸书,然后产生一个作意,本来就有心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个身的触。像这样通过三种法产生触。

“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这里的名色和识不是前面的名色和识。在十二缘起当中,第三支是识支,此处的识不是指十二缘起当中的识支,而是讲眼识、耳识等六识的识。此处的名色,也不是前面第四支的名色位,名就是讲心识,比如说作意;色就是讲眼根和对境,都是色法的自性。所以此处的名色就是讲色和心,即作意和眼根、色法。依靠作意、眼根、色法就可以产生眼识。触和眼识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一个意义。通过六入,此处以眼根作为增上缘,再加上外面的色法和作意就可以产生触。所以说是故依名色,而生于识处。

下面进一步讲:

图片

情尘以及识,三者之和合,

彼者即生触,由触而生受。

通过情尘和识三者的和合就开始产生触了。这个情实际上就是讲六根,尘就是讲六境,识就是心识、作意。前面我们在讲《观六情品》的时候,分析过这个情字,情是讲心识,心识叫情。为什么?具有心识叫有情,以心识安立成情。为什么把根也安立成情呢?因为根可以作为因而产生心识的缘故,把因也安立成果的名字。比如,通过眼根为因缘而产生眼识,它的果眼识叫情,通过眼根可以产生眼识的缘故,眼根也叫情。所以六根叫作六情。

通过情(即根)和外境的尘,还有作意的心识,三者和合就会产生触。实际上所谓的触就是通过根境识的和合,产生了知外境的本体,或者进一步讲,了知外境时,有悦意的、不悦意的或者中等的感受,这个阶段就叫作触。比如,我们的眼根看到外面的青山绿水,这个时候就觉得很舒服,产生悦意,这种悦意实际上就叫作触(眼触),这是好的眼触。你如果看到乱七八糟的东西,就觉得很不舒服,这种不舒服、不悦意的感受就叫作不悦意的触。有些时候是中等的、无所谓的感受,就是中等的触。产生悦意的眼识,不悦意的眼识等,都叫作触,耳根等也是这样的,悦意的声音、不悦意的声音也叫作触,“由触而生受”,通过触进一步产生受支,就第七支了。悦意的产生乐受,不悦意产生苦受,中等就产生舍受,开始产生了三种受。

图片

这些方面我们都要一个一个去分析,十二缘起实际上就是讲到了我们生烦恼的过程、流转的过程,怎么样产生烦恼的?怎么样一步一步地滑向于轮回的深渊,乃至于滑向恶趣的深渊?所以必须要把这些问题搞清楚。从无明开始生起行,行生入胎的识,入胎的识引发开始生起名色,名色引发六根,六根引发六触,通过六触引发了六种受。

“彼者即生触,由触而生受”,触是悦意、不悦意等,通过悦意和不悦意等,开始产生了乐受、苦受,还有舍受。实际上这已经比较明显地开始和我们现在的状态逐渐接近了。

如果说无明和行是属于前世的,第三支识是属于入胎的第一刹那,我们已经忘掉了,名色已经过了,六入已经完全发育成熟了,所以现在主要就是触和受。现在我们的眼根、耳根等会有眼触耳触等等诸触,通过触也会引发乐受和苦受等,这些在我们平时生活当中都存在。这样就逐渐接近于最关键的问题了。

前面是能引和所引,下面从“以受生渴爱”这句话开始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了,是讲能成所成。一方面能成的问题还是属于今世的法,一方面它已经变成后世的因了。“爱取”或“有”,既是属于今世的本体,也是属于前世的果,但是从“爱”开始,它是成了能成后世的一种因,然后生老死是属于所成之果,就是后世的果位。因此,实际上从这个地方开始成一个转折,最关键的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即第八支、第九支、第十支。

下面宣说能成之因和所成之果,主要是观待于后世的因果了。

图片

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

前面我们讲了由触而生受,有了乐受、苦受,也有舍受。以受而生爱,以受为因,就会产生渴爱。为什么?“因受生爱故”,因为通过不同的受可以产生不同的爱的缘故。此处的爱属于广义的爱,和一般人认为的爱是不相同的,一般人的爱是属于狭义的爱。

为什么狭义和广义有差别呢?因为一般人的爱都只是针对悦意的对境,产生一种愿意接近、不想离开的感情,这叫作爱。但是此处的爱是通过三种受而生的。第一种是属于不离爱,每个人对于乐受,不管是身体的乐受,还是心的乐受,都不愿意离开,这种爱叫作不离爱。第二种是乖离爱,对于苦受也是爱,对于苦受很想离开,很想离开这种状态叫作乖离爱。所以这个爱叫作广义的爱,和平时爱的意义不一样,一般爱的意义只是想接近,想要拥有,但是想要离开也叫爱,很渴望离开这种感受,这种也叫爱,是一种执取,也是一种爱的方式。第三种,对于舍受是一种不退失的爱,让它不退失,保留爱。有这三种爱。

“以受生渴爱,因受生爱故。”通过不同的受会感受不同的爱,这种爱实际上就相当于是烦恼了,已经属于烦恼或无明。受是无自性的,通过触而生受是自然而然引发的,比如说眼根看到了强光时马上把眼睛闭上,刺得眼睛受不了,然后产生一种苦受,这是自然反应,属于自然的一种因缘。但是从爱开始,就加入了无明烦恼的成分,所以说爱支和取支相当于十二缘起当中的第一支无明支,只不过无明是属于前世的烦恼,通过前世的烦恼造业,然后有了今世的识等等。

在今生当中通过受开始就产生爱了,所以,很多修行的经论窍诀都是从受这个地方开始介入,观察受无自性也好,或观察一切都是苦受也好,反正要让我们引发一个厌离心。通过观一切诸受皆苦,即观察一切受都是痛苦的自性,让我们对于整个轮回的受,不管是苦受、乐受还是舍受产生厌离,这个厌离心就是趋入解脱的第一步,然后再观受无自性,就接近于真正踏上解脱道。

反正是一个目的,不要通过受而生爱,即不要通过乐受而生起贪爱,不要通过苦受而生起嗔心,不要通过舍受而生起愚痴,就是说不要生三毒,就是这个目的。

图片
图片

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

一般的人因受一定会生爱,如果有了爱,就会发生“因爱有四取,因取故有有”的情况,所以第九支就是属于取支。取来自于哪里?因爱有四取,有了爱就会去取,就会去追求。内心当中对安乐有了一种悦意,不能离开这种享受,就产生了爱,有了爱之后就会拼命去追求。

现在很多人要发展事业,为了生活而奋斗,为了小康而奔波,实际上这个方面都是属于取,不单单是停留在爱的层次了,已经付诸于行动,为了不离开这种乐受,因为这种爱,一定要去做很多很多的事情,通过贪心慢慢造作很多很多的行为。或者对于乖离爱来讲,为了永远离开痛苦,必须要去做很多打击敌人的事情,还有很多保护自己的事情等等。这是属于和贪心、嗔心相应的阶段。不管是什么人,如果没有修行的话,爱和取是绝对分不开的,有了爱就会有取。有了爱之后他就会去奔波,想要达到自己内心当中的目标,所以说因爱有四取。

四取在前面讲过,此处再简单介绍一下。

一、见取。见取当中有三个法,一个是邪见,所谓邪见就是无因果见,也是通过爱而引发的,通过爱可以有邪见产生;第二个是边执见,什么叫边执见呢?即认为有无的见,认为法是存在的或是不存在的,这就叫作边执见;第三个是见取见,把自己的邪见、不正确的见,认为是殊胜的,就叫作见取见。见取当中包括了这三种见。

二、戒禁取。戒禁取是属于五见之一(前面见取包括了五见当中的三种见),戒禁是外道的戒律,外道把他的修行执为殊胜,叫作戒禁取。比如说,外道以五火焚身,还有修很多不必要的苦行,或者像牛一样吃草,这些都是属于戒禁取。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前分析过,有些外道的本师有一点小神通,他观察天人是怎么样升天的呢?他观察到天人的前世是一头牛,牛是吃草的,这样就升天了。因为他的神通有限,智慧有限,他就觉得升天的因缘就是吃草,通过吃草就可以升天,所以他们就开始行持吃草戒,像动物一样,做这种禁行,这是智慧很有限,神通有限的恶果。这是属于戒禁取见,五见当中的第四种。

五见当中还有一种见,在四取当中没有,就是萨迦耶见(我执就是萨迦耶见)。五种见当中,四取当中包括了四种见。

三、我语取。三界的烦恼就叫作我语取,或者三界的我执叫作我语取,周遍于三界的。

四、欲取。相合欲界的烦恼就叫作欲取。

四取里面有见取,有一般人不承许因果的邪见,也有外道的见解和外道的行为,还有欲界的烦恼、三界的烦恼。通过爱就会产生这四种取。

图片

有了取之后,“因取故有有”,因为有了取,就会有有。第一个“有”是有无的有,第二个“有”是有支的有,就是讲第十支有支。这个“有”是什么意思呢?从字句上直接解释就是三有的有,三界轮回就是三有,但是此处的有是从业而讲的。为什么把业因安立成果呢?实际上如果有了业一定会引发三界的果,所以这个有字句上是讲三有,但是它的意义是业的意思。通过四种取,就会有投生三界的业,所以所谓的第十支有支,和十二因缘当中第二支行业是一个意思,只不过行业是属于前世的业,此处第十支有是属于引发后世的业。

以上安立了怎么样通过受而生爱,怎么样通过爱而有取,怎么样通过取开始造业,而且这个业几乎成了一种决定的业了。因为这个业会不会成熟,它要观待是不是通过烦恼来滋润,如果通过烦恼来再再滋润的话,这种业就会变成决定业。我们是不是有烦恼的滋润呢?爱和取这两支就是烦恼,如果你对于一个法再再地去爱,再再地去取,这种业就会变成有势力的业。就好象一个种子埋在土里,再以水去浇灌它,这个种子就会变成有势力的种子,就会不可阻挡地发生生根发芽的结果。

我们内心当中有很多业,如果没有烦恼的滋润,这个业会枯死。但是有情之所以变成有情,之所以流转轮回就是相续当中有很强的爱取,因为只要是凡夫人,没有趋入正道都会有很强的爱取。有了很强的爱取一定会引发后世的业,所以基本上就定型了,如果不尽快回头把爱取这两支斩断的话,流转是没办法控制的。如果你的业是恶业的话,流转恶趣几乎也就定型了,没办法再扭转的。

所以,现在我们还有自由的时候,必须要在爱和取这两支上面下大功夫,所有的修行基本上都是在爱取上面在下功夫的。不让爱生起,有很多方式:小乘有小乘的方式,守戒律也好,修不净观也好,修慈悲观也好,修十二缘起也好,都是遮止爱的;大乘当中修共同的加行也是为了遮止爱,修持菩提心也是遮止爱,然后修持空性见也是遮止爱和取。如果没有爱就不会有取,如果有了爱就会去取,你对生活很向往当然就要去奔波了,为奔这个目标而去实行。所以,如果没有这种爱,就不会有这种取。

此处只不过把范围扩展到三界,如有你有对三界当中任何一个法的爱,你就会去取。比如说外道对于升天的果法有兴趣,他就会去修禅定,这也是一种取,也是通过烦恼引发的一种业。如果一个人对于大富翁的本体有兴趣,他就会去奋斗,拼命去奔波等等。

修行人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怎么样来斩断爱取,现在我们一定要认知,如果不修行的话我们是处于爱取的阶段,这已经在酝酿、在实行了,而且已经实行了很长时间,有几十年了。实际上每个众生的习气都是爱取的习气,基本上来讲,如果没有修行的话,一旦到了受,爱马上就引发了;爱一引发,取马上就引发了;爱和取一引发然后再再地串习爱取的话,这个地方讲“因取故有有”,肯定会有投生后世的业。而且这种业是非常有势力的业,而不是不定业。所以说因取故有有。

图片
图片

若取者不取,则解脱无有。

打掉爱取的修法,这里讲了一句“若取者不取”。取者就是讲有情。这个取者有情不再取受了,他不再去奔波了,看破放下之后“则解脱无有”。这个“无”是没有的意思,后面这个“有”是三有的意思,如果这个取者不取,他就解脱了,不会再有三有。(这句话不是说没有解脱,“解脱”是一个意思,“无有”是另外一个意思,无有就是没有三界,没有三有。)

必须要做到取者不取,我们不能成为取者,也不能去取。怎么样才能不成为取者?我们不能只喊口号,这是没有一点用的,不成为取者有暂时的方法和究竟的方法。暂时的方法是生出离心,自己不要再去贪爱,在《山法》等很多经典讲,该抛弃要抛弃掉。因为你不抛弃的话,通过受就会感受爱,所以与其被动去缘取,不如主动地斩断。为什么说修行者需要一种英雄气慨呢?否则的话软软绵绵的,该断不断反受其乱。实际上很多东西该斩断的时候就要斩断,如果你不斩断就是凡夫俗子,就要轮回。就像很多高僧大德、出家者,或者很多居士,该断的时候一下子就斩断了,有了这种斩断的意义就会获得解脱,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果缘起就是这样,不虚耗的。

首先是暂时性的不取,然后开始趋入解脱道。有了暂时性的不取之后,还有一种究竟的不取,就是前面讲的无我空性,或者说一切没有什么可取的。《智慧品》当中对于受就作了很大篇幅的观察,为什么要对受作很多观察呢?因为如果能够了知受无自性的话,爱就不会生起来,没有爱就不会有取了,不会取就不会造业。所以是从受开始趋入的,因为成功遮止了对受的贪著,就遮止了对爱的贪著、对取的贪著。没有什么可受的,受者也没有,所受也没有,受法也不存在,一切都不存在。

从空性的角度彻底地从根源上遮止了爱的生起,这是有意识的,非常明确的,十二因缘已经观察得很透彻了,知道爱和取就是关键。怎么样把爱和取遮止呢?就是从受上面着手,观察受无自性,观察一切都是不存在的,最后就不会有爱,不会有爱就不会有取,不会有取者。如果取者不取的话则解脱,这个人就获得解脱了,即便相续当中有业,但是前面讲,这种业没有受到烦恼水的滋润是不会发芽的。

如果取者不取的话,则解脱三界,不会再有后有。这里把这个问题讲得非常清楚,修行者应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把重点放在这个地方,初步的修法也好,或者高级的修法也好,都可以使用。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