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腺肌病好发于已生育、多产或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妇女,少数也可发生在年轻、无婚育及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它是由于具有功能的子宫内膜腺体细胞及间质细胞向肌层内侵蚀而产生的病变,伴随着子宫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①子宫内膜基底部内陷及组织损伤修复学说②苗勒管遗迹化生及成体干细胞分化学说;③炎症刺激学说;④上皮-间质转化学说;⑤血管生成学说等。 根据子宫腺肌病的病理特点,将其分为两大类型:弥漫型子宫腺肌病和局限型子宫腺肌病。①弥漫型:最常见,子宫体弥漫性对称或不对称性增大,呈球形,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在子宫肌层内形似小岛状生长,剖面见子宫肌层明显增厚,以后壁增厚多见和明显,肌层内平滑肌增生,呈“编织状”结构,不形成结节,无包膜。肌束间可见散在微囊腔,腔内偶可见陈旧性血液。 ②局限型:包括子宫腺肌瘤和子宫囊性腺肌病。子宫腺肌瘤表现为子宫呈不规则形态,局部突起呈结节状,剖面见肌层内有单个或多个结节,类似于子宫肌瘤表现,但无包膜存在,手术不能剥离。子宫囊性腺肌病的特征为子宫肌层内出现1个或多个囊腔,囊腔内含有陈旧性血液,囊腔内衬上皮、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成分。除上述两种主要类型外,子宫腺肌病还包括一些较为少见的特殊类型:①子宫内膜腺肌瘤样息肉;②AP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潜能未定的宫腔内病变。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表现为继发性痛经伴进行性加重、月经过多或经期延长、子宫增大及生育力低下,若子宫增大压迫临近器官时还可引起其他相关症状,如压迫膀胱可引起尿路症状,压迫肠管可引起肠刺激症状。妇检触及子宫呈球形增大,或有局限型结节隆起,活动度差,质地硬且有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超声是子宫腺肌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手段,据文献报道,经阴道超声检查诊断子宫腺肌病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4%、91.9%和87.4%。其超声表现为:①弥漫型:子宫弥漫性增大,以前后壁不对称性增厚为主(大多数以后壁增厚明显),少数可呈均匀性增厚;局限型:可引起子宫肌壁局部突起,肌壁不对称增厚。②弥漫型:子宫肌层回声增粗、增强,分布不均质,部分还可在肌层内探及直径约1-5mm的微小囊腔,呈无回声或低回声,此为子宫腺肌症的特异性超声表现;局限型:可见肌层局部回声增强、不均,与正常子宫肌层无明显分界。 ③子宫内可见多条垂直且细、呈放射状排列的扇形声影,呈“栅栏状”、“窗帘征”或“铅笔状”。④子宫内膜-肌层分界不清,内膜下线状、芽状或岛状高回声结节。 ⑤CDFI:子宫肌层受累区域血流信号增加,内见穿通性血管。

子宫腺肌病:子宫肌壁回声增强、不均质,内见多个不规则微小囊腔,呈无回声或低回声(左为高频探头检查) 子宫腺肌病:内膜与子宫肌层分界不清,基底层内膜“由内至外”浸润肌层子宫腺肌症超声表现大多比较典型,再结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及特征即可做出诊断,但局限型的子宫腺肌瘤需与子宫肌瘤相鉴别,子宫肌瘤与子宫肌层分界清楚,周边可见包膜,而子宫腺肌瘤无包膜,瘤内血流较子宫肌瘤丰富,且可见穿通性血流信号。 1、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医师分会,子宫腺肌病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