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安诗词班|曲课资料汇编之一(概述)

 老九9ccdvxsyy7 2023-01-10 发布于广东

曲课PPT汇编一

       中国古典诗歌,诗词曲并称。我们的“曲”课专指散曲,散曲是韵文文学的一种,原本是配乐的长短句。唐人所说的“曲”,是后代所说的“词”,元人所说的“词”,又是后代所说的“曲”。“曲”又称“词余”、“乐府”;“乐府”之称与“词”重名。今天“诗词曲”并称的“曲”,是指宋代以来的“南曲”和“北曲”。

       散曲是供清唱或朗诵的,是一种口语味比较浓厚的雅俗共赏的新诗体。它不同于戏剧,没有科白(表演动作与对白),和诗词的性质相近。

       北曲是宋元时期北方散曲、戏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兴起较早,格律较严,和词的区别较大。南曲是宋元时期南方散曲、戏曲所用各种曲调的统称,与词比较接近。

       清代李调元在《南村曲话》中引《弦索辨讹》称:“三百篇后变而为诗,诗变而为词,词变而为曲。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曲盛于元之北。北曲不谐于南而始有南曲,南曲则大备于明。

       曲与词有渊源关系,词变而为曲与时代和地域有关。词是配燕乐的歌词,到了南宋,尤其是到了元代,“胡乐”在北方兴起,曲是与这种新兴的“胡乐”相配的,旧的词已不能适应新的曲,只好“更造新声”。“北曲不谐南”,于是乃有北曲、南曲之分,可见曲的地方特色是鲜明的。

       截取一段元剧《西厢记》,目的让大家了解“剧曲”与“散曲”的不同与相同之处。有兴趣者可找完整的剧目(如《西厢记》《窦娥冤》等)读读,感受感受,一定会有收获。

       “楔子”中〔仙吕·赏花时〕(幺篇)与散曲基本一样。

      元人钟嗣成在品味完元散曲之后,曾用“蛤蜊味”来评誉其风格、特色,他说:“若夫高尚之士、性理之学,以为得罪于圣门者,吾觉且啖蛤蜊,别与知味者道。”(《录鬼簿序》)

      明白如话的口语,明快流畅的节奏,活泼俊爽的风格,则是元代散曲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

      而“蛤蜊味”则得通过多读才能慢慢体会,从而进一步融入到度曲的实践中。

      散曲“曲谱”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百度”所得曲谱更是随意不靠谱。

      曲课中所选“曲谱”,皆经参照《教材》《元曲辞典》及其它正式出版物核实比对,也参考“搜韵”曲谱,一般情况以《元曲辞典》为准。

      此曲模仿所谓“蛤蜊味”曲风,仿造也!


晚风·随意



关注原创 关注生活

●作者:

  陈久麟,微名老九。中国音协会员,省作协会员。中华诗词、福建诗词学会会员。老退厦门“归闲居”,聊作诗文消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