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勒:为农民树碑立传的艺术家

 教授的拐杖 2023-01-14 发布于北京

艺术家笔下的“农民”是什么样子的?

或许是罗中立笔下那晒得黢黑的淳朴老者,或许是老彼得·勃鲁盖尔画中那畅饮跳舞的人群,又或许,是米勒笔下那一个个沉静而隽永的纪念碑式人物。

文章图片1

图 | 1980·罗中立《父亲》 | 现藏于中国美术馆

文章图片2

图 | 1568·老彼得·勃鲁盖尔《农民舞蹈》 | 现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米勒的一生都在画农民,作为19世纪的现实主义画家,同时也是巴比松画派的一员,他将巴比松追求真实的宗旨应用到人物画中,描绘了许多在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

在米勒的笔下,农民朴实而勤劳,农村宁静而隽永,画面带有一种永恒感和神圣感。他一生致力于此,堪称一位为农民树碑立传的艺术家。

文章图片3

图 | 1860-1862·米勒《倚锄者》 | 现藏于美国保罗·盖蒂博物馆


上午种田,下午画画

米勒出生于诺曼底的一个农民家庭。

23岁时,这位颇负才气的青年前往巴黎学艺。在巴黎的画室,同学嫌弃米勒是个“乡下人”,老师也斥责米勒“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陌生的环境也让米勒感到不适,他觉得巴黎就像一个杂乱荒芜的大沙漠,只有卢浮宫是一片珍贵的艺术绿洲。

文章图片4

图 | 1841·米勒早期作品《路易丝·安托瓦内特·费尔登》 | 现藏于美国保罗·盖蒂博物馆

与巴黎“相看两厌”的米勒选择回到了农村。他在巴比松乡村定居,在这里米勒结识了其他前卫的画家,他们是为了捕捉室外真实的风景而选择了巴比松。

文章图片5

图 | 1830-1835·柯罗(巴比松画派)《枫丹白露路》 | 私人收藏

米勒在农村长时间过着一种贫困拮据的生活,有时没有买画材的钱,他就自己烧木炭作“炭笔”。

这位回归乡村的画家,上午做农活,下午就画画。而画中表现的,也是自己身边常见的、甚至就是自己和家人——辛勤朴实的农民。正如他自己所说:“无论如何农民这个题材对于我是最合适的。”

文章图片6

图 | 1847-1848·米勒《筛谷者》 | 现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

米勒画中的农民和农村,于艺术史而言是新鲜的。在他之前几百年,尼德兰著名的农民画家老彼得·勃鲁盖尔也非常善于描绘农民,他笔下的农民是豪迈欢快的,甚至有些不修边幅,他们大吃大喝,恣意欢笑,充满了一种乡野的谐趣。

文章图片7

图 | 1568·老彼得·勃鲁盖尔《农民婚礼》 | 现藏于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

米勒笔下的农民和农村更贴近日常生活:男男女女在田地里干活。没有戏剧性的场景,没有轶闻趣事的诙谐,更没有田园生活的美好,就是农民在播种、收割、捡麦穗罢了。

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景象,米勒却画出了纪念碑一般的隽永和神圣感。

文章图片8

图 | 1863·米勒《牧羊女和她的羊群》 | 现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


宁静隽永,农民的纪念碑

《播种者》是米勒在巴比松的第一幅代表作。

画面描绘了一个正在田间播种的农民,他阔步前行,挥舞着有力的双臂,低低的帽檐挡住了脸部,似乎说明他只是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背景的淡蓝色天幕与浅金色光线,为这幅田野农忙的日常增添了一抹诗意。

文章图片9

图 | 1850·米勒《播种者》 |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在《播种者》之后,米勒的绘画语言更加概括和简洁。

在《拾穗者》中,米勒描绘了三个捡拾稻穗的农妇。秋季的收获之后,一些零星遗落的稻穗,也是贫苦农妇珍贵的口粮来源。她们重重地弯下腰,缓慢吃力地干活。

米勒强调了农妇宽阔结实的体格,在一望无际的平原的映衬下,她们的形象被塑造得坚实稳定,轮廓简单。三个人的布局乍一看好像漫不经意,其实却加强了安定、平衡的感觉——她们似乎正在进行一项非常严肃、有意义的工作。

文章图片10

图 | 1857·米勒《拾穗者》 | 现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

《晚钟》是米勒的一件世界名作。画面上,一对农民夫妇站在田间,在听到远处教堂的钟声后,他们放下手上的活计,低下头虔诚地祈祷。两人身旁还相当自然地放着耙子、犁车,背景依然是茫茫的农田,以及流泻出夕阳霞光的天幕。

艰苦贫瘠的农民,虔诚静穆的农民,都是同样的农民。米勒在画中表现出一种悲悯之情,逾百年仍十分动人。

文章图片11

图 | 1857-1859·米勒《晚钟》 | 现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

米勒笔下的农村写真,也并非都是滋味苦涩的。他描绘过很多温馨可爱的乡村场景,让观众一窥那令画家都着迷的静谧。

在米勒的乡村,“烤面包的农妇”正专注地将面包送进烤炉。她的身体结实,动作娴熟,观众仿佛能嗅到新鲜面包热气腾腾的香味。

文章图片12

图 | 1854·米勒《烤面包的女人》 | 现藏于克勒勒·米勒博物馆

另一边,忙碌了一上午的农民夫妇,就地依靠着干草睡着了,姿态是那么平静而自然。在他们身后,阳光照耀着高高的草垛。

文章图片13

图 | 1866·米勒《午休》 |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忙完了田里的活计,母亲终于有时间教她可爱的小女儿做编织。她一手搂着女儿,一手仔细地指导着,神情放松而慈爱,女孩则懵懂生涩地尝试着织毛线。这个场景温馨而动人。

文章图片14

图 | 1869·米勒《编织课》 | 现藏于美国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

乡村的一花一草也是米勒观察的对象。蒲公英,水仙花,紫罗兰,在路边不起眼的小小植物,却在米勒的画中散发着美丽的光。

文章图片15

图 | 1867-1868·米勒《蒲公英》 | 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文章图片16
图 | 1867·米勒《水仙和紫罗兰》 | 现藏于德国汉堡美术馆

米勒一生画乡村、画农人,他笔下永恒的静谧与安宁,越过时间与空间,长久地抚慰着观众的心灵。

结语

从乡村走出的画家,

终又回到乡村中去。

乡村的广袤静谧,

农人的辛勤朴实,

艺术的动人力量,

在米勒画中永恒。

不知何处寻艺术,

只见青山对白蔬。




编审:张筱曼

主编:邓莫南

责编:彭 锋、韩 丹

撰稿:李天琪

编辑:刘梦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