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访谈

 愚然楼 2023-01-15 发布于湖南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校长进行访谈,了解小学、初中的教师和校长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认识,总结和概括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刘金平 河南大学

《河大学报(社科版)》2018年第3期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访谈研究

摘 要

该研究选取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校长共33名为访谈对象,记录、分析他们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本质和结构的看法,结果发现,中小学教师群体对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认识具有一定共性;同时还发现,他们对于心理健康素质的认识,从结构上看可以概括为教师的认知、情绪、行为、个性、能力等几个维度。这一研究结果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

心理健康素质;访谈

问题的提出

近二三十年来,国内学术界对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笔者以“教师”“心理健康”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中搜索了截至2017年7月以前的1万多篇文章。其中,以“教师心理健康”为主题的文章6000余篇;以“教师心理健康素质”为主题的文章26篇。显然,学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较多,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较少。这里涉及一个理论问题,即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素质的含义与关系问题。

一般来说,学者都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充满生命活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来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内心体验,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①“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内在的、趋于稳定的心理品质,而且这些品质在个体的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继而影响人体的心理健康”②。笔者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在基础,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素质的外在表现;前者是内在的“质”,后者是外在的“形”,二者的关系就是内在的稳定的品质与外在的表现状态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类似于卡特尔所说的根源特质与表面特质之间的关系。

近年来,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研究增多,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研究者不仅重视对教师心理健康外在表现状态的研究,而且还重视心理健康内在素质的研究。目前,学者对心理健康素质的含义和结构的认识还不统一,也没有编制出能让学者普遍接受的、高水平的心理健康素质的测评工具。笔者的目的是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和校长的访谈,探明他们是如何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的,进而分析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的维度,为编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测评问卷做好准备。

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中小学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维持和提升其他素质的根本保证,也是其他素质发挥作用的条件。教师,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水平的高低,不仅是教师的个人问题,而且还是关乎学生身心健康与发展的大问题。①

通过对已有文献的分析,发现两个突出问题:第一,心理健康素质的理论建构有待完善。研究者大多关注了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或者心理健康问题,很少关注教师应该具备的积极的个人素质、人格特征。第二,已有研究还没有开发有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的工具。大多数对教师心理健康的测量是采用SCL-90②工具。俞国良等编制了教师心理健康评估量表,③该量表的优点是测量内容较全面,但是一个量表用来测量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所有教育阶段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缺乏针对性。

研究方法

2.1访谈对象

本研究的访谈对象选取河南省开封市县街小学、河南大学附属中学、河南大学附属小学和开封市第二十一中学4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和小学被试33名,其中,29名是在职教师(13个中学老师和16个小学老师),4名是校长;男教师10名,女教师23名;参与访谈被试的平均年龄为36.2岁(SD=9.6),平均教龄为13.4年(SD=10.1)。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该问卷涉及9个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Q1您认为心理健康的人有什么特点?

Q2您认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Q3您认为在周围的教师中心理健康的人占多大比例?

Q4您认为心理健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认知方面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Q5您认为心理健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情绪方面应该具有哪些特点?

Q6您认为心理健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行为意志活动中应具有哪些特点?

Q7您认为心理健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具有哪些人格特征?

Q8您认为心理健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应该具有哪些能力?

Q9您认为您所在阶段教师与其他阶段教师相比,有什么特殊的素质要求?

2.3访谈过程

在对上述被试进行访谈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准备好记录工具、拟定访谈中要提问的问题、培训主持访谈的人员等。每一次访谈需要两位访谈者配合进行,其中一位负责提问与录音,另一位负责笔录和补充提问。本次访谈的问题是半结构性的,被试的回答是开放式的,对每位被访者的访谈时间在30分钟之内。在访谈中,简要记录被访者的回答,包括语言回答和非语言反应,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同时,在访谈开始前向被试说明匿名原则,并在征得他们同意的情况下,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以便日后对访谈内容进行整理和数据处理。

结果与分析

3.1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点

对心理健康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的问题,被试有如下几种回答:在性格上,应积极、阳光、开朗,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心理承受能力;有协调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绪上,应保持乐观的态度等;在认识上,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知识;在品质上,应有爱心、责任心等。在访谈中,这33名被试对问题的认识比一致:生活充满阳光,工作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做事积极,阳光向上,面对挫折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情绪,遇到新的问题,到新的环境能够尽快适应,遇到人际沟通障碍的时候,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理解他人,能够和他人和谐相处;充满活力,积极的心态,愉快地工作,积极向上的态度。

3.2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备的特征

本研究中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教师应具备的特征的回答主要有以下几种:从性格上讲,要乐观、阳光,积极面对生活;从工作层面上讲,要热爱工作,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从能力上讲,要有感染力,能够以身作则地影响学生,要有适应能力,即能够适应学生、适应学校,能够与同事、领导、学生平等相处。在访谈中,被试的回答有:心态好,不斤斤计较,能够自己减压;人际关系好,不受外界环境的左右,心态平和;对待学生,要让学生全面发展,以促进其个性发展;对待同事,应与同事相处融洽;对待领导,要尊敬;对待家长,要与家长多沟通,需要双方合作共同教育孩子。

3.3心理健康的人的比例

对心理健康的人的比例的认识问题,被访者观点分歧较大,其中,乐观者认,心理健康的人在90%以上;悲观者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只有20%,甚至更少;多数被访者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占绝大多数,比例在60%-80%之间。这种分歧表明,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社会经验,他们对心理问题发生率的认识是按照自己所获得的社会经验进行判断的。

3.4心理健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认知方面应具备的特征

被访者在回答心理健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在认知方面应具备的特征时,大多数都认为应对人生有积极向上的态度,看待外在的事物应有客观理性的态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家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问题。具体来讲,他们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客观地认识事物和尊重学生、理解家长的重要性。具有代表性的回答是“态度方面乐观积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生活的态度要积极向上;对事物有正确的看法和取向;对待学生要从正面教育和激励,要辅导他们的学业和使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要督促和提醒家长正确地引导孩子成长;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师生关系,老师要宽容学生,不能以武力的、消极的方式解决问题”等。

3.5心理健康的义务教务阶段的教师的情绪特征

被访者在谈到教师的情绪时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心情愉悦;二是在情绪不好的情况下能够快速地把情绪调整到平稳的状态。大部分被访的教师对于情绪问题的认识大致相同,比如,他们都认为,教师应学会控制情绪,一进入教室应马上进入教学状态,不能带情绪上课;对情绪的调控要理性,对负面事件要用健康的心态来处理。有的被访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教师虽然在情绪调控的方式上可能不太一样,但是他们肯定有较强的调控情绪的能力和较好的方式;情绪要保持平稳,但是偶尔有波动是正常的,整体平和就好。

3.6心理健康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行为意志的特征

意志体现了一个人为实现理想而克服困难、排除干扰,坚持追求目标的心理活动,并表现在人的行为中,因此意志和行为密切联系。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有良好的行为品质、持之以恒的意志,并体现在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比如,教师的工作具有明确的目标,有较好的计划性,不怕失败,不怕挫折,有勇于克服困难追求卓越的精神。访谈中不少被访者都强调,教师应在行为上以身作则,潜移默化教育学生、引导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如用语文课文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等习惯。有的被访者认为,心理健康的教师应从正面去影响孩子,家庭和工作之间会有一些冲突,但是不能因此影响工作,对教学要全身心地投入;对待自己的职业态度是在适应到乐观之间变化的,不可能一开始就很热爱某一个岗位,都是慢慢适应之后、有了成就感之后,才会慢慢地喜欢自己的职业。

3.7心理健康的义务教务阶段的教师的人格特征

人格品质是指心理健康的教师在个性上所表现出来的特质,其中包括责任心、道德品质、耐心、包容心、乐观情绪、善良品质。这些特质不仅在之前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同时,也与本研究中被访者的回答相一致。如:

“我认为,心理健康的老师在处事上应该是不阴暗的,是善良的。…'我觉得首先要善良,然后对生活比较热爱,去感知世界、生活中比较美好的东西。”“(教师对学生)要非常有耐心,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个阶段的学生性格迥异,会有很多毛病,如果(教师)没有耐心的话,就更正不了学生身上的毛病,有时候还会伤害他们。教师需要有耐心,因为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讲接受还是比较困难的。”“对工作的态度应是负责的、积极乐观的。”“教师是良心职业”。

3.8心理健康的义务教务阶段的教师在能力方面应具备的特征

各校校长与教师们的访谈结果显示,教师的能力特征是教师能够完全理解教学任务,并将其有效地实施下去。沟通能力,是指教师与学生、与学生家长、与领导和同事相处时应该具有的沟通能力,协调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在本次访谈中有被访者认为:“教师应该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科有一个专业上的认知和整体把握,能够从容地教授给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师要合群,能够与同事很好地进行交流。”“能够尊重学生,并且能够了解学生的诉求。”教师“要做到将工作与生活分开,不要将生活当中发生的事情带到工作当中。

3.9义务教务阶段的教师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应具备哪些特殊的素质

小学教师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与其他阶段的教师相比需要具有更多的爱心,因为学生的年龄较小,所以教师需要放低姿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多为学生着想,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教师。初中阶段的教师认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体成熟而思想不成熟的阶段,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所以需要教师在学生中具有更多的影响力,也就是需要教师具有一种能够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才能获得。

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33名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和校长进行访谈,了解小学、初中的教师和校长对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认识,总结和概括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结构。

4.1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访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访谈的必要性。编制符合测量学标准的心理行为问卷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决问卷项目的来源问题。一般来说,问卷项目的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参考同类问卷,选择适用的项目;二是参考相关研究设置项目;三是通过开放性问卷或者访谈收集项目。因此,按照心理学问卷编制的常规要求,笔者除了通过上述前两个途径设置项目以外,还对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了第一手资料,并总结概括出适合使用的项目。这是类似研究中常用的项目收集方法,①为此,笔者对本研究中的33名教师和校长进行了访谈。

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访谈的可行性。上述已经谈到类似研究也用到访谈法收集问卷的项目,因此,访谈是收集项目的必要手段和途径。研究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问题,能否通过访谈收集到高质量的、适合使用的问卷项目,并且这种方法是否可行?

从笔者的实践和同类研究的情况来看,访谈法是可行的、有效的。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中小学教师和校长工作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有些教师或者校长从事义务教育阶段的实际工作已经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情况了如指掌,对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情感、人格等都有深刻认识,对教师应该具备的心理健康素质也有全面、深刻的认识,因此,通过访谈可以了解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的要素、特点等;

第二,教师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能够按照访谈研究者的要求,准确理解和把握访谈问题的要点和实质,表达出访谈研究所需要的内容。事实上,在每一次访谈的时候,笔者都要详细介绍访谈的目的与访谈要求,对访谈提纲所涉及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讲解,确保每一位参加访谈的教师和校长均能准确地理解访谈问题。比如,在本次访谈中访谈者询问被访者能否理解访谈问题,并请被访者复述和解释所问的问题。如果发现个别老师没有正确理解所提问题,访谈者将继续进行解释,直到所有被访者都真正理解了所提出的问题为止。

4.2关于访谈的信度和效度

研究者认为,影响访谈信度的主要因素可能是结构因素;②影响访谈效度的主要因素可能是访谈的结构化、标准化、对主试的培训是否规范等因素。因此,只要严格按照访谈法的要求进行研究性访谈,是可以保证访谈具有较高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的。⑨

信度是指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也就是测量的可靠性、稳定性。效度是指一项研究的有效性,即对于测量目的来说,测量工具能够测出研究者想要测量的测量对象的特质的程度。④有研究者认为,如果能够保证访谈过程、转录、分析等都具有一致性,那么就能确保访谈具有较高的信度。影响访谈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即访谈设计、标准化和研究者的培训。

有研究发现,访谈设计不同,访谈结果的信度也有差异。一般来说,通过小组访谈得到的结果的信度比个人访谈得到的结果的信度要高。研究还发现,信度和效度都依赖于访谈的结构化和标准化。标准化就是规范化,就是要求在访谈研究中,对访谈的问题加以标准化,对所得到的材料进行编码加以标准化,对数据分析过程也加以标准化。研究发现,事前对参与的研究者进行培训可以提高访谈的信度。⑤笔者在访谈的准备阶段对访谈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对所要提的问题、编码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都进行了必要的设置;对参加访谈的工作人员也进行了严格的培训,以保证访谈的顺利进行和后期编码、数据得到规范化处理,最大程度提高访谈的信度。

如前所述,以往研究发现,结构因素或许是影响访谈效度的重要因素。⑥严谨规范的访谈结构对访谈过程控制严格,研究者要时时监控谈话的内容和主题,一旦发现“跑题”就要及时引导和纠正,确保谈话的内容始终在研究者所需要的话题范围之内,而不是“东拉西扯”。为此,在研究之前,笔者对访谈提纲进行了严格“锤炼”,使问题明确,表意清晰而没有歧议,所有问题均参考前人研究,并结合笔者的研究目的而精心设计,这样就保证了访谈问题的标准化。同时,笔者还对访谈材料的转录和编码加以标准化。综上所述,本次访谈研究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

4.3关于访谈结果的评价

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的特点。研究者在访谈之前要认真研究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并形成自己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理论框架,这是进行访谈研究的理论基础。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不体弱,还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完善的状态。”由此来看,心理健康是人身体健康的必然要求。那么,心理健康者的心理行为特点或者标准是什么?这一直是学术界争议的问题。有研究者认为,不同个体的不同适应状况决定其心理健康水平,并导致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产生差异,而个体只要能以自己的方式正常或良好地适应各自的心理生活和社会生活,均应被视为心理健康的人。①有人认为,心理健康应具有以下标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个体心理活动的强度(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困难的承受力),个体心理活动的耐受性(对长期压力的耐受能力),自控能力、自信心、自尊心,良好的品质,良好的社会交往状态,对暗示的敏感性,良好的心理康复能力。②

研究者总结了1992—2001年10年间国内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讨论情况。第一,强调多学派心理健康观在心理健康标准研究中的体现和整合。比如,刘华山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归纳出六条心理健康标准:对现实正确的认识,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和工作效率。由此来看,他是受认知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人本主义等学派心理健康观的影响和启迪。第二,重视生存标准(众数标准)与发展标准(精英标准)的统一协调。

第三,在研究中,兼顾影响心理健康各因素的静态分析和动态评估。第四,开始对我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进行挖掘和整理。第五,大力开展实证研究,以此支撑和验证理论研究结果。③虽然学术界对心理健康标准进行了上述探讨,但是目前还没有哪一位学者的观点或者研究标准被广泛接受。笔者认为,标准确定的前提条件是厘清标准的维度,即从心理结构上确定哪些方面应该制定标准,或者确定至少用多少个维度来评价心理健康。按照这种思路,笔者认为,至少要从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等心理活动方面和能力、人格等心理特质(trait)方面来制订心理健康的标准。因此,笔者在访谈提纲中设计的问题包含了上述两个方面。

4.4本研究与同类研究的比较

笔者根据教师心目中心理健康的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应具有的特质来制订访谈提纲,这样做的原因是一线教师能够比较准确地描述教师在工作、生活中的琐事和工作的要求。参加本次访谈的33名被访者对第3个问题即“周围的教师中有多少是心理健康的”基本都认为,有80%一90%的教师都是心理健康的。设计该问题的初衷是为了验证教师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是否理解,虽然目前并没有相关的研究数据说明教师心理健康素质的一般水平,但本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是参与访谈的教师对与其朝夕相处的同事的准确判断,由此来看,本访谈结果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从质性分析的结果看,受访者对心理健康教师的特点问题的回答与其他一些问题有重合之处,这表明大部分教师对心理健康素质的认识较为类似,主要包括认知品质、情绪品质、行为品质和个性品质等方面。在33名受访的教师和校长中,大部分认为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同时,还认为他们周围的教师也是心理健康的。还有一部分教师对该问题持有不确定的态度,“我认为我是健康的,但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会有些不太自在,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大,都是有目共睹的”。

类似的描述还有很多。这种不太确定的回答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虽然被访者承认自己在某一方面不太优秀,但是并不能以此否定其素质的优秀。教师对自己的判断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所以通过访谈来确定心理健康素质的维度是十分必要的。

有研究者对中小学和大专的老师的心理健康素质问题进行访谈,结果显示,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分为一般心理健康素质和职业心理健康素质。教师一般心理健康素质分为认知、情绪、行为与人格4种内在心理品质。其中,认知包括文化素养、尊重赏识;情绪是指情绪调控;行为包括正向引导、爱岗爱家;人格包括善良宽容、心胸开阔、积极乐观。教师职业心理健康素质分为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教师教学方面的职业心理健康素质包括理解教学目标的能力、正向引导学生的能力;教师管理方面的职业心理健康素质包括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能力、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的能力和应对学生问题行为的能力。①

与此研究不同,本文的研究没有发现“职业心理健康素质”维度,究其原因可能是笔者在设计访谈提纲时没有考虑这个维度。笔者不考虑职业心理健康素质维度的原因是,虽然教师的职业特征、职业要求和长期的职业实践可能会使教师形成特殊的不同于其他职业从业人员的心理与行为特征,但是这些特征会体现在其人格结构中。比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必须有爱心、细心、耐心等,这些特征经过长期的职业训练会沉淀为其人格要素。

结论

本研究通过对33名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和校长的访谈,了解了他们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健康素质的认识。笔者通过对访谈问卷的分析发现,被访者对心理健康素质的认识,从结构上看可以概括为教师的认知、情绪、行为、个性、能力等几个维度,这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心理健康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打下了基础。(硕士研究生原雨霖同学在文章撰写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