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设计思维支持:信息系统与推理”,皮特.鲍维尔等著,《设计问题:第1辑》。这篇文章翻译得有点晦涩难懂,笔者按自己的理解,简要重组于此。 设计过程,就是将物质世界所遇场景与人类思维的信念和理念进行类比、假设与验证,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信仰行为”。 通过类比,设计师得出假设,并预测熟悉模式之外的部分也适用于所遇到的场景。当假设被否定的时候,寻求一个替代的类比。当被肯定的时候,这个模式被加入背景知识,由此间接影响设计师的引导原则。 通常情况下,设计师需要将现实世界问题转化为结构良好的问题。他们通过问题的结构化过程,构建一个“问题空间”。设计师运用他们的背景知识或引导原则创造性地诠释实际经验。下图所示为设计思维过程。 图中有几个术语需要解读: 1、引导原则,也可以认为是“设计哲学”理论,是专业背景知识和设计师的经验知识,是在创新设计时设计师可能使用的一组熟悉的设计模式。这些引导原则包括:客观的事实信息,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与动机、信仰、价值观和态度等相关的信息。引导原则可能属于结构良好的知识体系,也可能是较为模糊的经验直觉。某种情况下,可以看作“个人信仰”的一部分。笔者将其称为设计师的信念与理念。 2、体验,设计师在此次工作实践中得到的认知; 3、草图(物质模型),设计师对物质世界认知的可视化表征; 4、问题发现环,包括体验、类比、预测、行为四个环节,进行问题结构化诠释。其中有主张创意、意念形成和提出假设等诸多话题,这些过程超出了哲学反思的范畴,难以进行正式的结构化探讨。 5、措施证明环,包括问题、解决方案、行为、体验四个环节,意在实现理性问题解决。要实践人类自然思维基础的推理机制,其中的很多理论观点来源于对科学发现和解释的研究。 图28强调,引导原则非常重要,是根本性影响因素。需要补充的一点是,物质世界模型由草图进化为CAD模型/模拟模型。 设计思维的四个主要立足点:
图24表示的,就是问题与解决方案共同进化的概念。以前也用过下面这张图: 基于经验的推理,能够对创意思维和一般思维活动产生重要作用,这种推理被称作“溯因推理”。查尔斯.桑德斯.皮尔斯将溯因描述为:“通过收集根据背景信息判断相似或相关的观察结果,我们得出假设,把这些观察到的行为概括为他人尚未见过的情况。”需要强调的是,从溯因推理中得到的推论是假设,不是绝对真理,而且它们可能被一系列相反的观察结果推翻。 归纳是基于一组相似的观察进行概括。在产品研制过程中,归纳等同于“实验性调查研究的过程”。这个“实验调查研究”应该从广义来理解,比如,包括科学实验、设计试用、交谈与聆听,等等。 类比推理一般解释为对关系模式进行思考的认知能力。它使得人可以找到结构比对或者(部分)处于不同领域的基准与目标模式之间的映射。通过这样的类比映射,可以将基准模式通识和目标模式联系起来,由此填补目标模式的缺口,并且创造新知识。在工程实践范畴,从某种意义上说,类比也可谓是演绎推理。 皮尔斯认为,溯因推理、演绎推理及归纳推理的结合,构成了任何科学研究过程的基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