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种常见的肝脏遗传性疾病——肝豆状核变性

 常笑健康 2023-01-16 发布于江苏
▼本文作者▼

肝脏遗传性疾病很多。其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遗传性肝病是肝豆状核变性。

什么是肝豆状核变性?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为Wilson病,是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基因突变导致了编码的蛋白发生了改变,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出现胆道铜排泄的障碍,铜离子在肝脏、脑、肾脏、角膜等部位沉积,出现了肝硬化、神经系统的症状、肾功能损害、角膜K-F环等。


什么样的人会出现肝豆状核变性?


发生肝豆状核变性的患者半数是有家族遗传史的,有一种基因,称为ATP7B基因突变,使得ATP酶功能失常或低下,导致血浆铜蓝蛋白合成缺陷,铜转运障碍,最终使铜在胆汁内的排泄显著减少,打乱了稳态平衡,使铜在体内积聚过多,特别是在线粒体内可高达200倍之多,使细胞损伤,出现疾病。

肝豆状核变性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绝大多数患者在5-25岁时发病,10-25岁占85%,最迟在40-50岁时才发病,5岁前及50岁以后几乎不发病,男女之比约为2:1-5:1。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各系统均可累及。不同年龄组发病时临床表现是不一样的。

在儿童期以肝脏受累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精神症状越来越明显。肝豆状核变性大多呈现缓慢进行性,约于起病后4-5年死于肝衰竭。如果不进行驱铜治疗,能生存10年以上者极少见,预后不良。


肝豆状核变性有哪些临床表现?


肝脏病变一般比神经系统损害出现得早,大约半数患者在神经系统症状出现以前曾有黄疸或者肝脏肿大。临床上肝脏损害症状表现形式多样,多为隐匿发病,表现为疲乏、食欲缺乏、恶心、呕吐等。

少数患者可以出现肝坏死,进行性黄疸、腹水和肝衰竭等暴发性肝炎的表现。10%-30%的患者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与其他类型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无法区别。晚期患者可有肝脾肿大、腹水、水肿、上消化道出血或肝性脑病等表现。

神经精神系统症状最早表现为上肢震颤,逐渐蔓延至全身,大多表现为快速、节律性、粗大的震颤,运动时可有加重。

儿童可有发音障碍和吞咽困难,说话缓慢像在吟诗,或者音调平坦像在念经,或者言语断裂像口吃;晚期患者可有暴发性或者震颤性语言吞咽困难。

患者出现肌张力改变,肌肉张力呈铅管样或者齿轮样增高,导致动作迟缓、面部表情减少、写字困难、步行障碍等。

少数舞蹈型患者出现肌张力减退。癫痫发作比较少见。少数患者以精神症状为首发症状,容易误诊为精神分裂症。


90%以上的患者角膜可见色素环(K-F环),是诊断肝豆状核变性的重要体征之一,在神经症状出现前几年就已经存在,是早期发现无症状型患者的重要依据。

此外,K-F角膜环还可见于长期胆汁淤积伴有铜沉积的患者,色素环经铜治疗后变淡或消失,可以作为判断疗效的指标之一。

如何诊断肝豆状核变性?


如果有家族遗传史、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必须怀疑肝豆状核变性。如果血铜或者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尿铜增加,有角膜色素环存在,头颅CT显示脑室扩大或脑实质软化灶,基因诊断阳性可确诊。


如何治疗?


1

低铜饮食:每天食物中的含铜量不应超过1毫克,不宜进食动物内脏、鱼虾海鲜、巧克力和坚果等含铜量高的食物。避免使用铜器烹饪及贮存食物。

2

驱铜治疗:促进体内铜排泄,减少铜吸收,建立体内铜代谢负平衡,是目前最有效的疗法。常用药物为二巯基丙醇、二巯丁二酸、二巯丙磺酸钠、D-青霉胺、依地酸二钠钙、锌制剂等。

3

其他包括护肝治疗及改善脑功能药物治疗以及使用一些中药促进铜排泄,如大黄、黄连、黄芩、半枝莲等。

作者介绍

蒋卫民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博士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导
华山北院感染科     执行主任

简介: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十一届委员会艾滋病学组成员;上海市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上海市医院协会感染病分会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肝病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会艾滋病学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骨结核组成员;上海市艾滋病治疗专家组成员

擅长:各种病毒性肝炎、肝功能异常、各种发热性疾病、寄生虫疾病、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