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后咳嗽指患者呼吸道感染后无急性症状,仍然存在咳嗽症状,且病程≥4 周。 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主要因气道感染后存在的炎症会释放出大量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 气道受炎症因子影响,大量分泌黏膜,黏液顺着气道逆流,对咽喉部产生刺激,进而诱发咳嗽,此外感染也对咽喉部炎症有直接诱发作用,进而引发咳嗽。 临床西医治疗,主要按照临床检验结果实施对症治疗,即给予敏感抗生素、祛痰止咳类、抗组胺类药物等,但此疾病具有迁延不愈、反复发作等典型特征, 即使具备见效速度快的优势,给药中也易让患者出现耐药性,降低机体免疫力,存在较高复发率。因此为提升疗效,确保治疗安全性,不少学者倡导采用中医治疗,麻杏石甘汤为经典药方之一,且近年已应用于临床实践中,但此方法暂未形成统一定论,仍然处于探讨中。 炙麻黄10g、石膏30g、杏仁10g、甘草10g、金银花10g、桑白皮15g、蝉蜕10g、地龙10g、浙贝10g、葶苈子10g、薄荷15g 呼吸道感染包含咽喉炎、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等疾病,而诱发慢性咳嗽的主要原因之一则为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主要表现为咳嗽、全身乏力、发热、头痛等,西医治疗主要为对症治疗,即服用大环内脂类药物、抗组胺药物、中枢镇咳类药物等, 针对病情严重者可给予吸入糖皮质激素药物,但因近年频出抗生素滥用等状况,因此长时间服用抗生素会加大药物耐受性和机体不敏感性,影响治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近年临床治疗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首选抗菌药物概率达60%以上,且普遍存在联用抗生素和重复用药的问题,同时患者服用后会发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副作用,停药后,病情易复发,因此近年不少学者致力于研讨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式。 同时中医药在治疗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上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经验,已有报告显示,麻杏石甘汤治疗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的临床效果理想,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咳嗽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3.33%,低于对照组的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提示麻杏石甘汤治疗的高效性和安全性。 中医将呼吸道感染后慢性咳嗽划分至“久嗽”“久咳”等范围中,多因外感邪气、邪恋不去,肺失宣降而导致。外邪侵入到人体口鼻和肺部,出现肺气不宣,肺气上逆而诱发咳嗽。古籍《河间六书.咳嗽论》中称“寒、燥、湿、风、火、暑”均会令人咳。 报告显示,中医在治疗咳嗽上,主张遵循疏风宣肺、止咳化痰的原则,其基础为通腹泄肺,祛风宣肺,加以化痰治疗。 麻杏石甘汤源自《伤寒论》,其药效为平喘清肺、辛凉疏表,此为治疗风寒入里化热而造成邪热壅肺证的常用方,方中包含石膏、炙甘草、麻黄、杏仁,麻黄有平喘、宣散疏泄之效;石膏止渴生津、清泻肺热;杏仁有平喘止咳,并加以麻黄平喘降逆;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地龙通经活络、清热息风、清肺平喘;金银花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麻黄宣肺、辛温;石膏清肺、辛寒,二药联合使用,使石膏不伤中,麻黄不助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