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笔记 | 谢肇教授:骨感染清创,这样做才能保证既彻底又不过分

 安徽审理 2023-02-01 发布于安徽

讲者:谢肇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徐政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



本期学习重点
Contents

01  骨感染病灶的清创术
02  为什么要彻底清创
03  怎样做到彻底清创而又不“过分”
04  彻底清创的几个关键点



以下内容均来自
唯医骨科 APP-「医起说」直播课程

骨感染为骨折和骨科手术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开放性骨折中骨感染发生率高达3-40%,骨感染易致过度骨质破坏、骨不连以及骨折不愈合、截肢等问题,成为目前骨科领域困扰医患的一大难题。

本次讲课专家是来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谢肇教授,向大家展示什么样的清创才是既彻底又不过分,分享其多年骨感染清创经验和技术要点。



01.       
骨感染病灶的清创术

外科手术方法:
清除病灶中的异物、坏死组织、失活组织,使细菌失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免于免疫力、抗生素杀灭的避难所。清除生物膜内的固着细菌及绝大多数浮游细菌。

液体冲洗方法:
通过大量生理盐水等液体的反复冲洗,使浮游细菌数量降低到感染阈值以下,无限接近于无菌。


02.       
为什么要彻底清创?

A、使免疫力/抗生素能到达细菌所在部位:
病灶中坏死组织、失活组织、异物无血供,免疫物质及抗生素难以到达细菌所在部位——恢复组织正常血供。

B、使免疫力/抗生素能够发挥杀菌作用:
即使杀菌物质能够到达细菌所在部位,由于细菌生物膜、细胞内化等特殊性,免疫物质及抗生素难以发挥杀菌——清除生物膜细菌。

C、使免疫力/抗生素杀菌作用最大化:
浮游细菌数量越少,免疫力/抗生素杀菌作用越大——最大限度减少浮游细菌负荷。

Image

知识卡片

彻底清创的标准:

1.组织具有正常血供;2.虽然存在细菌,但细菌以浮游细菌形式存在;3.细菌负荷低于感染阈值。以达到一期愈合。



03.       
怎么做到彻底清创而又不“过分”?

A、术前预判病灶范围:
  • 术前充分检查软组织情况,明确软组织切除范围和覆盖方式;

  • 术前需完善常规影像检查,如X线、CT、MRI及核素;

  • 术中重视C臂辅助定位。


B、术前预判:
比如生理分类或分型、病灶具体情况,综合分析确定清创边界,视病灶为一个不规则的囊性结构。

C、重视“感染骨”的处理:
  • A类患者“感染骨”在病灶周围3-5mm范围内;

  • B类患者“感染骨”在病灶周围5mm范围外;

  • 在传统清创基础上切除感染骨即“扩大清创术”。



04.       
不同影像学检查的差异

A、术前X线有利于骨感染大体范围的明确,不可或缺,必须进行优先检查;

B、术前CT有利于骨组织情况细节的判断,尤其是死骨的判断;

C、术前MRI能更清晰显示感染范围,有助于确定清创界限,其敏感性高达82%-100%,特异性也达到75%-99%。目前认为MRI是术前判断感染范围的标准。

D、术前PET/CT可用于体内有金属内植物患者感染的评估,诊断内固定相关感染的准确性更高,诊断敏感性>95%,特异性达到75%-99%。

E、术前SPECT灵敏度高,特异性低,虽然一般不作为诊断骨髓炎的依据,但可以作为判断骨感染范围的参考。

Image

知识卡片

临床应用SPECT/CT对术前定位病灶、规划切除范围极为重要,对跳跃性病灶的发现也具有独到之处,尤其是有金属内植物存在,做核磁难以实现的时候。

Image



05.       
彻底清创的几个关键点

  • 坚持“无血”操作;

  • 先软组织、后骨组织,只有彻底清除软组织,才能清楚显示骨组织;

  • 先清创感染较轻的组织、后清创感染重的组织;

  • 骨及软组织的扩大清创:软组织需扩大2mm清创(2mm原则),骨组织 C-MA需扩大3-5mm清创,C-MB需扩大5mm以上清创。


按照以上原则清除囊性结构就是彻底清创。

Image
总结

1. 没有彻底清除的抗骨感染治疗几乎是徒劳的;
2. 彻底清创不是治疗骨感染的全部,需要血管化、无菌化、稳定技术、骨重建等技术的支撑;
3. 彻底清创的工作应该包括:患者的评估、病灶的判断、清创范围的确定,还应包括手术的无血操作、清创顺序等。术中对清创彻底性的病理学判断、术后的随访也应在其中。


# 问答 #

Q1 谢教授,能简单说一下,骨感染彻底清创采用骨边界3-5mm,还是骨段切除技术。其次,病灶清创后,如果采用骨边界3-5mm,属于腔隙性骨缺损,采用松质骨植骨。但是骨段切除技术术后采用松质骨植骨还是骨搬运技术?
首先要看整体的清创范围,无论是段切还是局部切除,当刮除死骨、炎性组织之后,感染骨如果是C-M A类患者,切除3mm就可以了,如果是C-M B类患者,切除5mm以上即可。然后,骨感染控制后植骨是一种方法,我们称为Masqulet技术,一期植骨也是一种技术;如果缺乏骨源或者还未能熟练掌握一期植骨方法时,可以采用骨搬运技术,但可能存在成骨不全的缺陷,这也就导致了膜诱导技术的风靡。
Q2 请问骨水泥加钢板是永久固定吗?骨水泥什么状态下放进去的?好取吗?
对于隐匿性骨感染,可以用钢板固定,抗生素骨水泥包裹,同时做植骨。如果骨感染彻底清创之后做段切,二期做植骨时,最好将钢板更换,不能永久固定。

Q3 抗生素骨水泥在体内能持续释放多久?慢性骨髓炎病人,在持续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作细菌培养有意义吗?
有文献显示,抗生素骨水泥在体内放置24h时可达到杀菌浓度的峰值,24h以后,抗生素杀菌有效浓度下降,并持续稳定,可达到28天,如果再继续放置,会出现耐药菌,好在我们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才采用抗生素骨水泥,所以有效的规避了这个问题。理论上来说,慢性骨髓炎病人,在持续用抗生素的情况下,作细菌培养的阳性率比较低。

Q4 做骨段的切除,还是仅仅做病灶的切除,请问教授有什么指征可以区分开?
你要根据术前影像学判断感染范围,然后再做术中切除。对于“三明治”样的病灶,是极难做到彻底清创,此时就需要做En-bolck切除。

Q5 邻近关节的干骺端骨感染,如何判断和清除感染的骨质、韧带、肌腱?
事实上,无论骨质、肌腱、韧带,都需要做彻底清除,然后用抗生素骨水泥进行填塞,保持局部高浓度敏感抗生素覆盖。

Q6 骨水泥植入多少有没有什么标准?
骨水泥植入多少需要根据死腔的大小,一般一包骨水泥就够了,我最多的时候用了7包。

Q7 手术当中钢板的选择,比如长短或粗细,有没有什么讲究?
如果在大腿,一般用LCP钢板;如果在小腿,考虑到皮肤的紧张度,一般用重建锁定钢板,但很多文献发现,重建锁定钢板容易发生断裂,因此在小腿,我建议还是用LCP钢板。

Q8 一般术中取伤口标本做细菌培养前不用抗生素。那手术前30分钟还使用抗生素吗?还是等手术上止血带病灶打开后取标本后才用抗生素?
抗生素非常重要,但对骨感染的治疗,不能停留在抗生素层面,一定要做到彻底清创。因此,我不认为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是非常重要的。

Q9 抗生素骨水泥二期取出有什么技巧?在骨和骨水泥接触部有什么细节?
抗生素骨水泥在使用时主要体现在填充和抗生素载体这两种功能上,因此,在取的过程中,用骨刀和榔头“震”开,再撬拨出来就可以了。在骨和骨水泥接触部位应用咬骨钳咬除5mm左右,使其新鲜化,因为骨水泥高温会烧死周围一部分骨质,如果不把这些骨质咬除,会影响骨质愈合。

Q10 放引流管时,需要距离伤口多远?
一般引流管出口距离手术切口5cm。有些地方并不能达到这么长的距离,但也要留有一段距离。

Q11 谢教授,您觉得抗生素骨水泥加VSD可行吗?
对骨感染患者,死骨存在是VSD的禁忌证。可以用开放骨搬运技术。

Q12 血管化的具体方式?
血管化就是一个覆盖的问题。比如VSD并没有血管化,不具有抗感染作用,真正的血管化主要指皮瓣或肌皮瓣的覆盖,可带来血供和抗感染能力。

Q13 细菌培养一般培养多久?48小时,还是7天?
一般培养3-7天。也有延长到14天培养。

Q14 万古霉素和骨水泥的量的配比?骨水泥棒做好后混合抗生素,还是开始就混合?
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标准。如果治疗骨感染单纯依靠抗生素,效果肯定不佳,一定要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应用抗生素,避免形成耐药菌。肯定是事先将骨水泥和抗生素混合好,再包裹在克氏针上,形成骨水泥棒。

Q15 对于糖尿病型骨髓炎,教授觉得应该如何处理呢?
糖尿病型骨髓炎在生理分类上属于B类患者,在治疗上需要控制全身血糖,血糖降至10mmol/L以下,手术和A类患者差不多,但复发率较高。

Q16 为什么髓腔内易感染,皮质骨很少感染,比如股骨柄翻修,很少处理皮质骨?皮质骨感染怎么识别?
如果做假体置换,假体上面没有血供,因此假体是个感染源,而关节置换时极少将皮质骨剥离,很少发生感染。如何判断皮质骨是否感染坏死,与正常软组织紧密结合的皮质骨就是活骨,浸泡在脓液里,与感染病灶相接触的骨即为皮质骨坏死。

Q17 骨感染骨段清除何时行骨搬运?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有医生在骨感染骨段切除后1周进行截骨,再过1周进行骨搬运。

Q18 手术后引流管的冲洗一般多久?一般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拔除引流管?
我一般引流管不作冲洗,术后只是单纯放置引流。有丹麦学者最长将引流管放置28天,未见引流管引起的逆行感染。2017年的一篇德国文献报道,最长引流管放置时间为6个月,也没有出现引流管引起的逆行感染。总之,我还是强调在彻底清创的基础上,再考虑放置引流管。

Q19 术中组织冰冻切片检查准确率有多高?有假阳性可能吗?
这个问题全世界都没有太多经验。阳性率的高低取决于术中取的组织是否为感染组织,如果没取到感染组织,那就是假阴性,不会出现假阳性。阳性标准是,用400倍高倍显微镜,观察10个视野,每个视野大于5个中性粒细胞,视为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