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步从来都是接着走——舒生读《论语》第137

 liuhuirong 2023-02-03 发布于湖北

孔子时期,周室衰微,礼乐败坏,《诗》、《书》等典籍残缺不全。孔子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制度,重新编成 《书传》。古代留下来的 《诗》有上千篇,孔子删去重复的部分,选取可以用于礼仪教化的篇章,共三百零五篇,所以《诗经》又称 “诗三百”。孔子将这些诗全部配乐、礼乐制度从此才得以称述,使得王道完备,六艺齐全。在编著 《诗》时,孔子阐发了他的文学观念:《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既符合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又规定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的文学创作方向,另外,他还提出“兴、观、群、怨”的诗学理论,阐释文学的社会功能,对后世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与我老彭。

述,传旧而已。作,创作、创造、创始。好,动词,喜好。窃,自谦之词,私下。老,古人尊敬年高德劭之卿大夫的尊称。老彭,有多种说法,一般指殷商之际贤人,好述古事。张居正注解说,老彭,是商代的贤大夫。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孔子说,我只是传述先王政典,而不是自己创作,信从进而喜好古人古事古籍,我私下觉得自己与商代的老彭有点像。

这章是《述而篇》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孔子自己说明自己成圣的根本方法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自尧舜开始,广兴礼乐,以化成天下;到了周代,经过周公制礼作乐,“郁郁乎文哉”,达到孔子看来的极美。到了春秋时期,孔子所处的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他所见礼乐秩序崩溃,而有重建秩序的天命意识,故而以士的身份去收集、整理、传述先王之政典,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修先王之道,以教万世。但他不敢以作者之圣自居,说我只是记述前任的思想罢了,这些都不是我创造、创作的。如《中庸》中所说: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关于孔子删述六经之事总体上是“述”,具体而言,《易传》可以说是孔子所作,《春秋》也算孔子所作。有人据此推断,本章是孔子返鲁之前所说,主要指《诗》《书》《礼》《乐》。孔子早年开始就在收集整理,而不是“作”。但孔子的不作,最终成就了伟大的“作”,正是仰赖孔子,中国古典文明得以保存,圣王之道得以可传、可学,后世也因为孔子而传承文明,正所谓“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信而好古可见孔子对古的态度。“古”,指的是古圣王及其政典,记载着华夏先民的生活方式。孔子的态度是“信”与“好”。信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相信,确信,信以为真。其次是信服,相信其于今天仍然有意义。诗书礼乐为先王政典,其中所蕴含的恒常之道,是后世重建秩序的依凭。基于此,孔子怀着虔诚敬仰之心去收集整理古时文书、典籍和礼乐,并身体力行,推行天下,想以此恢复古圣王之治。

孔子信古,志在重建秩序,为此而求道。这里的道不是神启,不是哲学玄思。而是古人所走的大路、正路,圣人所行就是道,所以他深信道在“古”中。在古圣先贤之行事中。有些东西因为看见而相信,有些东西因为相信而看见。前者关乎科学,后者关乎信仰。有些人因为看见而相信,有些人因为相信而看见,后者之中一定有这个时代进步的引领者,孔子便是两千五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的先行者。

有人说孔子是复古主义者,这句话也是依据。其实道路是一天一天走出来的,一代一代走出来的。今天我们讲,地球上没有新鲜事。大凡天下之事,我们今天觉得难的、新的,大都在古人前人那里都已经有人做过,后人有所传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比如新冠疫情,一个有着悠长、厚重历史的民族,在灾难面前总是会多一份从容淡定。这样的疫情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有了这份自信,再去应对疫情,便不那么慌乱和惊恐。

因为见多,所以识广。在每次危机甚至灾难面前,我们更能把握其规律所在,看到未来所向。比如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刻,毛主席一篇《论持久战》横空出世,让全民族对未来不再悲观,在黑暗中指明了光明前景。这就是基于对历史的把握,对世界发展规律的认识,而这样的认识来源于“信而好古”的学习。今天我们对事物发展的认识和判断,依然不能割裂历史和古人古事,可以说自尧舜以来,历史中蕴含的“道”一以贯之、一脉相承,成为后人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前人的肩膀上,无时无刻不在前人的目光中。

有人举出“发明”这个词作为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古人说的发明,不是今天说的发明创造出新的东西,而是重新发现。“发”和“明”,发现进而彰显。因为很多事情时间长了,隔了几代人,容易被曲解了,所以要重新“发明”一次,尤其是古代文献保存技术不发达,很多古籍传着传着就丢了,很多意蕴说着说着就偏了。所以,要重新把它弄明白、讲明白。今天我们学习《论语》,也是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有一个体会,那些曾经认为很有智慧的语言和论断,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古籍中竟然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我的一个感受就是,孔子对人性的把握,并不比今天我们的这个学家那个学家差,古人的智慧需要“发明”。

我们今天的人在学习上有个倾向,凡事都追新逐异,老想看点新东西,整出点新东西,或者动不动就想要有“自己的东西”。追求的是“作而不述”,总以为古人愚昧,总以为自己聪慧。不可否认“创新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但创新绝不是割裂历史的胡编乱造,也不是苦思冥想的刻意创造。而是在充分学习前人知识的基础上的自然生发,想要在某个领域有所发现,就必须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全面学习研究,看清来路,思考前路,进而走出新路。哪怕是所谓的颠覆性的创新,也不过是对前人成就的一部分谬误的修正,依然不能摆脱前人的基础,这一点不得不承认。所以,学习上要虚心不可有胜心。

人类的进步从来都是接着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