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5.26】有疑则存,有疑则问

 liuhuirong 2023-02-05 发布于湖北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阙文:史官记史,遇到有疑问的地方便空着不记,这叫做阙文。

【译释一】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有疑问的地方便缺而不记,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请别人帮助调教,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

【译释二】孔子说:“我还能够看到史书有疑问的地方缺而不记,(就像)别人借走了马溜之大吉,(而时变之大)已无法可知矣。”

【感悟】

何晏《集解》引 包咸曰:“古之良史於书字有疑则闕之以待能者。”

南怀瑾《论语别裁》:“他当时研究中国上古文化,就说恐怕以后研究更困难了,史料都丧失了。他还很幸运看到古代历史残缺的资料。举一例说,古代有马的人,借给别人骑,现代对于这一点资料都很难找到了。所以今后对于上古史,无法研究。”

一、如何对待历史残缺的资料

对本章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此处选了两种。赞同第一种解释的人认为,史官遇到有疑问的地方,并不凭空添上,而是先空缺在那,以待能者,不敢穿凿;自己不会调教马,借别人之手去调教,表现的是谦虚不虚妄。

赞同第二种解释的人认为:由于当时的史官有疑问的地方缺而不记,当时都搞不清楚,现在更是永远没法填补了,正如【3.9】中孔子表达的那样,文献不充足,就没有办法证明了。

正确的做法是:如果对文字有疑问,可以在边上标注一下,不能改变经典的原文。

二、透过现象看本质

南北朝时代的皇侃在《论语义疏》里说,“当孔子末年时,史不识字,辄擅而不阙,有马不调,则耻云其不能,必自乘之,以致倾覆。故云今亡也矣夫。”当孔子晚年时,史官看到不认识或不清晰的字,就擅自涂改,不是把它空缺出来,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如果后世的人都随意修改,经典原文就面目全非了。

这种负责任的原因,就像有的人有烈马不能调服,又不肯虚心去请教别人,怕别人笑话自己不能够调服马,就去硬乘未驯服的马,最后被摔下来。这里比喻当时的当政者不肯向有贤德的人请教,为所欲为,以致于国家被治理的一塌煳涂。孔子叹古人谦虚的美德当时都没有了。实际上是批评当时的无知妄作之徒。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引用杨时的话说,“史阙文、马借人,此二事孔子犹及见之。今亡矣夫,悼时之益偷也。”史阙文,马借人,这两件事孔子以前还能见到。今亡矣夫,衰叹当时的人们都在日益马虎、偷混日子。

随后朱熹说,“愚谓此必有为而言。盖虽细故,而时变之大者可知矣。”朱熹认为这话必是有感而发。因为虽是小事,但当时世风变动之大就可想而知了。

孔子讲这些话讲得很委婉, 可以感受到孔子讲话的艺术,但是这里头蕴含着很犀利的批评味道。

学习《论语》可以修心养性!会让生命在百转千回中多一份厚重与福气,我已经在“简书”发表了百余篇感悟,如果想系统地看,请在“简书”搜索引擎搜“教育参悟人”。谢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