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至目前对老子《道德经》最靠谱的解释(修改版)

 莫为天下先 2023-02-06 发布于湖南

我对老子《道德经》五十一章的理解

  原文: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爲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胃玄德.

  注释:

  生之:事物生成。

  畜之:事物积聚。

  形之:事物露的形态。事物成形。

  成之:使事物成功。
莫之爵:不需要酒肉这样的祭品。

恒自祭:永远保持自己的虔诚之心祭事。

遂之:使之成形。亭之:让它得到养育。

毒之:让它在曲折中成熟。。

養之覆之:使它受到普遍而全面的呵护抚养。生而弗有:不占据它的生存空间。弗寺:不对它自恃有功。弗宰:不对之主宰索取 玄德:“德”的内在奥秘之处。

  译文:

  “道”生成事物,“德”积聚事物。必然显露的事物形态,而使事物成功为有用之器。故此,万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的规律而看重德的内容的。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因为像虔诚的人不需要酒肉这样的祭品也能够永远保持其虔诚之心一样。因而,大道生长万物,德积聚容纳万物,使万物生长发展、成形,然后让它化育和养护曲折磨难中成熟,像一个慈母那样的呵护养育它长大,亦如一个慈母般的把它从无形变成有形,使它受到抚养却不占据它的生存空间;保护它又不自恃有功,在其成长中又不对之主宰索取,这就是“德”的内在逻辑奥秘之处。

感悟:
    这一章老子很形象生动解释了“德”的内涵,万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的规律而看重德的内容的。老子的“道”实际上是生成万事万物必然逻辑规律,是“无”的范畴,而“德”是积聚万事万物的处所,是物质的空间属性,是“有”的范畴,也是三维粒子的积累成万事万物必然显露的形态特性。用现代哲学术语也就是物质的广延。老子说它像“器”一样是万事万物的存身之所,并且正是“德”有非常无私的品性,她不仅孕育了万物,让其生长发展、成形,在独立中曲折磨难中成熟,还像一个慈母那样的呵护养育它长大,亦如一个慈母般的使万物受到抚养却不占据其生存空间,保护它又不自恃有功,在其成长中又不对之主宰索取。
  原来,“德”是通过“道”演化成形,并以“道”必然逻辑规律生长发育成为“道”所先天特定的关于“德”的内容,显现的形状和性质。打个比方:德就是母性的子宫,道就是染色体基因编码,子宫负责呵护养育孩子,染色体基因编码负责孩子生长成什么样,就这么简单。而德性则是一位慈爱的母性无私的孕育、抚养、爱护、保护孩子的一片永不言弃的慈母之心。

  原来老子的“德性”就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无私孕育、抚养、爱护、保护孩子,并让他独立茁壮成长,一直到成熟和成功人生事业的一片永不言弃的慈母之心。

 我对老子《道德经》五十二章的理解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注释:

  有始:万物的起源。

  母:比喻万物的根本出处。

  子:比喻万物的现象。万物的形体。

  塞其兑:把耳朵塞起来。

  不勤:不会劳累。

  开其兑:打开视听。

  济其事:出门来做事。

  不救:不要救济。不要帮助。

        见小曰明:能够看到细微的之处而知事物的全局的叫明白人。

  袭常:万世相传的普世常识。

  译文:

  天地万物有其起源的,这个起源就是天地万物的根本出处。人如果认识万物的根本出处,就能认识万物全局,知道了万事万物的现象,又把握着万物的根本,那么人就会身虽死而精神永存,达到永生。如果这样,即使把耳朵塞起来,闭门在家,以逻辑规律推知天下事,终身也不会劳累。就算是打开视听,出门来做事时,那么终身也不需要帮助。能够看到细微的之处而知事物的全局的是叫做明白人;能够坚持柔雌的位置去做人那是强大的人!用智慧的光芒,回归内心自在的明亮,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就叫做万世相传不绝的普世常识。

  感悟:

    老子认为,知道万物的起源和根本出处,就能够认识了万事万物的现象,把握万物发展全局。如果这样,即使把耳朵塞起来,闭门在家,以逻辑规律推知天下事,终身也不会劳累,就算是打开视听,出门来做事时,那么终身也不需要帮助,因为他的思维境界很高,对身边的一切细微处洞若观火,见一叶落而知秋,见一溪而之沧海。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一定是明白人和强大的人,无疑也是具有普世价值观的大智慧者。

  什么是普世常识?普世常识就是发明者身虽死其创建的真理知识万世相传不绝,成为永远被世人认同的普世常识。从细微看,原本就是生活常识,既不需要高深玄奥的理论,也用不着纷繁复杂的举证,以现实为基础,用理性的逻辑规律来思考得到的人类的共同认识。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这种人用智慧的光芒,回归内心自在的明亮,不是给人自己带来灾难而是带来光明、幸福、安康的普世常识,其实就是人类世代相传不绝的就是自由、平等、互利、博爱,及其民主、科学、法制、人权等等理念的普世价值观。

图片

  我对老子《道德经》五十三章的理解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注释:

  介然:稍微的有点。

  甚夷:非常平坦。

  好径:喜欢捷径。

唯施是畏: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岔道。

  盗竽:强盗头子。大盗。

  译文:

  假使我稍微的有点认知,在大道上行走,唯一担心的是害怕走了岔道。大道虽然非常平坦,但当政者却往往喜欢捷径而走岔了道。于是导致朝政腐败已极,搞得农田荒芜,国库十分空虚,而当政者穿着华贵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精美的饮食多得不想吃,搜刮占有富余的财物,这就叫做强盗头子。这是多么无道啊!

  感悟:

  大道本意是什么?由于古字“大”与“太”同源,所以“大”有本身形容词含义,也可以做名词“太”讲,即空间磁场,宇宙之初的混沌物质,是构成宇宙天地自然万物和人类的最基本物质。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就明确解释了“太”时说:“域中有四太”,宇宙中的道、天、地、人四种都是“太”构成。而“道”,是天地自然万物和人类必须遵循的最基本的规律,即不变自然法则。这二者共同构成”太道”。
  然而“太道”的本意是宇宙天地自然和社会人类按不变法则运行的存在方式。这种运行的存在方式就象一条康庄大道,方正、宽阔无比,无疑是人类社会与天地自然都应该走平坦的康庄之路,所以笔者认为在称呼上将“太道”称作“大道”依然更贴近本意,也贴近人类生活习俗。

  然而,由于人类社会的统治者,出于自己特殊利益的考虑,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明明有平坦的康庄大道不走,却以有捷径为借口,把人们带到岔道上走。结果可想而知,导致朝政腐败已极,搞得农田荒芜,国库十分空虚,而当政者穿着华贵的衣服,佩带着锋利的宝剑,精美的饮食多得不想吃,搜刮占有富余的财物,过着锦衣玉食,作威作福生活,而广大人们受到压迫和剥削,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中。老子说:这种统治者其实就是强盗头子啊,这是多么无道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