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天地有起始,可视为天地的母体。如果知道母体,就可以知道其孩子,既然知道了其孩子,把握守持他的本源,终身都会没有危险。闭塞欲念的洞口,关闭欲念的门径,终身远离病苦。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陷入纷杂的事,终身无可挽救。能体察精微叫做“明”;持守柔弱名叫“强”。运用其光芒,返照内明远离身心的灾祸,这是练习保持“常道”。 本章从三个角度理解。第一经文本身;第二经文修道;第三人生修为。 第一经文本身,天地有个开始,也似现代宇宙大爆炸的假想,要理解必然有个开始才能了解,有始就是开端出处,经文形容这个开端是母亲;知道母亲就知道孩子,知道孩子,回归持守“大道”,终生远离祸患。有引导人“体认大道,修道而为”的指向。落叶归根、入土为安都是回归的终了,而道德经中的圣人,都指得道有道之人,据此而言,本章回归母体,就是人性回归天性,与大道并行不悖。其作用发挥就是远离祸患,保持内明,勤修不辍。如第十五章比喻“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其谨慎好像冬天涉足山川冰河之面;其警觉好像四方有敌;其恭敬好像做宾客;其自然好像冰块慢慢消融;其厚道好像未加工的原木;其旷达好像山谷;其浑厚好像不清的浊水。 第二经文修道。道德经是修道的功法,这是无可回避的。其中“塞其兑闭其门”,有同于佛家心经“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就是灭除官能作用,而寻求内观反照,内观可以看做现代“打坐、冥想、静修”等;道家《性命圭旨》《参同契》有具体的功法,佛家《白骨观》有具体的功法,都是通过内观修行,达到至高境界;其难以言书,而道德经也有后世翻译为道家修心经文,这些都是一路传承,究竟是什么,只能“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第三人生修为。从人生修为而言,“欲望少”可提升个人德性、远离俗事烦扰。谦虚低调做人,就是柔的表现,《易·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谦虚之人懂得避开是非恩怨,不为俗事俗情困惑,待人处世效法“上善若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但没有得道。常言“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心里没啥缺德违反乱纪的事,自然心里光明,远离祸事的出现;害人者先害其心,内心狭隘必远离心内光明,其结果借经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是咎由自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