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庄子(外篇)《缮性》笔记之一

 磐桓子 2023-02-14 发布于宁夏

1. 缮性

原文: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谓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恬养知。生而无以知为也,谓之以知养恬。知与恬交相养,而和理出其性。夫德,和也;道,理也。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义也;义明而物亲,忠也;中纯实而反乎情,乐也;信行容体而顺乎文,礼也。礼乐遍行,则天下乱矣。彼正而蒙己德,德则不冒。冒则物必失其性也。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淡漠焉。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

白话:从世俗的学问中改善本性,以期望恢复自然天性。从世俗的观点祸乱了欲望,希望得到清明通达。这是蔽塞蒙昧的人。

古时修道的人,用恬静蓄养智慧。智慧产生却不刻意使用。这是用恬静蓄养智慧。智慧和恬静相互蓄养,自然中和之理出于本性而不违背。德,中和,道,自然之理。德没有不包容的,近于仁,道没有不合理的,近于义。义清楚了万物亲附,近于忠,仁义中和纯实就是真情,产生乐,行为举止信守合于节文(自然规律),这是礼;礼和乐偏执推行,那天下就会乱了。万物自正而蒙蔽了德,德就乱了,乱则万物都失去了天性。古时的人,处在混蒙状态中,同一个世间的人彼此淡漠无为。那个时候,阴阳和谐静谧,鬼神不侵扰,四季节气和顺,万物不会受到破坏,众生没有夭折,人虽然有智慧,却没有用。这是万物和谐如一。那个时候,都是无为且顺其自然。

体会:俗学、俗知,这是常规常理,非“道、德”的究竟真实。道为本源、为一、为宇宙整体等,德是万物所得,得之再展现天性,本性,万物生之、长之、蓄之、亭之毒之。

“道、德、仁、义、忠、乐、礼”,对应着关联关系,礼是顺应天地自然规律的秩序,乐是秩序恪守后的个体感受,如果礼乐乱,则四季没有秩序,阴阳没有规律,万物天性无以乐,天下大乱。

道德经第三章“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远古之时,人有智慧,但却没有可用,不去用,保持质朴本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