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光曜问乎无有 原文:光曜问乎无有曰:“夫子有乎?其无有乎?”光曜不得问,而孰视其状貌:窅[yǎo]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无矣,而未能无无也。及为无有矣,何从至此哉!” 大马之捶[chuí]钩者,年八十矣,而不失豪芒。大马曰:“子巧与!有道与?”曰:“臣有守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钩,于物无视也,非钩无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以长得其用,而况乎无不用者乎!物孰不资焉!” 冉求问于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仲尼曰:“可。古犹今也。”冉求失问而退。明日复见,曰:“昔者吾问'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犹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问何谓也?”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今之昧然也,且又为不神者求邪!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未有子孙而有孙子可乎?”冉求未对。仲尼曰:“已矣,末应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有先天地生者物邪?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犹其有物也无已!圣人之爱人也终无已者,亦乃取于是者也。” 白话:光曜问无有说:“您存在吗?还是不存在呢?”光曜没有获得无有的回答,仔细看无有的形态体貌:深远空无,无论怎么看都看不见,怎么听也听不到,摸也摸不到。光曜说:“高啊,谁能达到这个状态!我能达到有无,却不能达到无无。即使达到有无,如何达到无无啊!” 大司马家中有制作腰带的人,年龄八十岁,做工丝毫没有误差。大司马说:“你娴熟的技艺!是有道吗?”回到:“臣始终坚持恪守,我20岁时喜欢上制作腰带,其他的事都不入眼,不是带钩都不观察。专心对此,无心与其他,长期一心不辍,何况那无用无不用的体道者!万物都为他所助。” 冉求请教孔子说:“没有天地之前能够了解吗?”孔子说:“可以,古时就同现在一样。”冉求没有再问就退去,第二天再见夫子说:“昨天我问:'没有天地之前能够了解吗?’夫子说:'可以,古时就同现在一样。’昨天我昭然明了,今天我又有些困惑了。请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昨天你昭然明了,精神集中虚心接受;今天困惑,是心神不宁受外物影响了!无古无今,无始无终,没有子孙之前就有了子孙,可能吗?”冉求没有回答,孔子说:“算了,不用说了!不用生产生死,不用死得到生,生死相互有借待吗?都是各成一体。有先于天地而生的物吗?产生万物的不是物,万物不能先于物产生,犹如有物早已存在,犹如有物早已存在且无穷尽!圣人爱戴人也没有穷尽,也是效法与此了。” 体会:光曜问无有,这是有知的人对境界无有的思考,问而无答即为“无有”本然,无无的境界基于“有无”,有无相生是对外在分别的认识理解,而无无是内在内观的状态,如何达到唯有自求自证。 大司马家中的工匠,善于制作腰带,80高龄丝毫偏差,技艺精湛,令人称道,而其没有道,只是几十年如一日,用心而做,有道的人,对万物都是一心一意,那万物皆如此。这个故事也是成功学范畴,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喜爱有加、长期不辍,这是做好一件事的要素,少了必然难有很深造诣,体道学道者需要这个精神,方能矢志不渝的精进。那光曜希望达到“无无”,可借此体悟修正了。 冉求请教孔子“未有天地可知邪?”,孔子回答“可。古犹今也”。冉求第二天又困惑了。第一天心领神会的理解,第二天心有所惑,心思迷乱无可理解。 本段对死生视为各自独立,生就是活着,活着死亡就不存在,死亡了活着就不存在。另外非本文观点,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发端,生命是生死轮回。 本段形成万物的“物”,不是物本体,而是万物本源,本源是“道”,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有物”非天地万物,就是本源。 用始终、古今进行宇宙思考,这是茫然,按照周而复始的循环规律,任何一点都是终点也是开始,所以循环往复的规律没有起始,只有相对概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