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寒,收官。

 乱爬的壁虎 2023-04-24 发布于江苏

大寒,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今日大寒,明日除夕,后日春节,这三个日子“喜相连”,在21世纪这100年中,仅有5次这样的巧合。春节后,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轮回,同时也意味着即将送走“大寒雪未消,闭户不能出”的瑟瑟严寒了,迎来的将是“一阵春风吹酒醒”的缕缕温暖。四季轮转也像人生的起伏,总有那段天寒地坼的艰难旅程。然而严寒褪尽才有大地回春,耐得住冬日寂寞,才见得到三月繁华。

大寒篇也将是节气传统美食纪录的最后一篇,虽然质量不高,多次敷衍,但flag总算是立住了。这一年也因此过得极为充沛,认认真真的生活,安安静静记录着生活的琐碎与悲欢,有过疲惫,有过抱怨,但对生活的热忱始终未减。每半个月就迎来一个新的节气,了解节气的历史与故事,罗列节气的各地传统美食,购买食材,研究烹饪方法,拍摄制作过程,文字纪录,编辑公众文。烟花享受转瞬即逝的刹那间,雄鹰享受快乐翱翔的过程,或许我享受的就是这种把一件小事赋予仪式感的过程吧。

2023年目标就是健康的活着,所以给自己树一个躺赢的flag:刷完94届奥斯卡最佳影片。

八宝饭

二十四节气之大寒传统美食

八宝饭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甜甜蜜蜜,圆圆满满,寓意吉祥好彩头。往往是年夜饭压轴的一道菜,其地位相当于西方的餐后甜点。以前都是超市里买来吃,如不是因为研究节气美食,断断没有勇气来制作这道看起来相对复杂的传统美食。

在研究制作方法的时候,发现一页繁体竖排记载的制作步骤,因文中提到“二十分钟”,钟表虽然是明朝万历年间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到了清朝也只是宫廷与贵族家里才有使用。所以推断应该是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书籍。其中有蒸糯米的方法。发现两个有趣的地方。

其一是有人遵循古法,照搬书本却又不加思索,文中第三行写道:放入垫有薄布的蒸笼中,不加盖。有人真的以为不加锅盖,结果怎么也蒸不熟。岂知此处的不加盖是指糯米不加盖,锅盖还是一定要盖上的,这可是热能原理的常识,真可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其二是颠覆了我曾经的一些理解。中国的菜谱多使用“适量、少许”这样的字眼,讲究的是实操经验。而西方人做菜则使用标准化,精确到克数。这页菜谱则使用了精确的计量,比如白糖、猪油、开水均明确了标准的斤两,也挺严谨的。

全国各地的八宝饭做法大相径庭,我选择平时超市里的样子模仿。材料有:圆糯米、紫米、猪油、绵白糖、各种果脯。果脯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家里有什么就用什么,毕竟只是装饰,特意去置办就显得杀鸡用牛刀了。我用的是:红枣、葡萄干、核桃仁、蔓越莓干、腰果、巴旦木仁、榛子仁、枸杞。

红枣需浸泡,用来做枣花。其他果脯仁只要洗干净就行,用于中间层铺放和装饰,本来就是坚果类,无需松软。

红枣中间剖开取核,切米字花刀。两枚套上就做成了枣花。

大寒

糯米与紫米浸泡4-6小时,如果特别喜欢吃软糯的,圆糯米比例多些。如果喜欢硬有嚼劲的就紫米多些,但我担心太糯不好脱模,所以按1:1比例。上锅蒸20分钟。

一边蒸糯米的同时,一边可以熬猪油了,有的人喜欢吃油渣,中间层也可以铺上油渣的,总之自己做就很随意,把自己喜欢的食材往里投放。为什么放猪油的容器里要放黄豆?我百度了一下,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为了猪油的新鲜,一种是为了猪油的浓稠,但都没有讲清楚底层逻辑,反正家里也有黄豆,所以盲目跟个风吧。

蒸好的糯米饭盛出来,放糖、猪油、少量开水搅拌均匀。猪油的作用是增加香气与油亮的色泽,开水的作用是再次滋润米粒,让其充分舒展。因管家的血糖已达临界点,所以白糖适量少放了,闺女嫌甜度不够,吃时另外拌糖。

为了便于冷冻保存,在盘子下面铺一层保鲜膜,枣花的花朵朝下置于碗中央位置。将糯米饭压实至圆碗中,注意的是盛饭前,碗内壁需要刷一层油,这样容易脱模。

碗里盛一半糯米饭时,中间层铺上坚果与果脯,当然传统的做法是铺上豆沙,但因为太甜而不喜,这里适当做个变通。铺完继续盛饭,压实。

将盘子置于碗上,然后迅速来个鲤鱼翻身,碗倒扣于盘中。轻拍几下碗边,默念:成功成功!必须成功!哈哈,功夫终不负有心人的。

接下来就是后期装饰过程了,随心所欲的发挥创作。最后用保鲜膜裹起来,置入冰箱冷藏。无论是现吃,还是冷藏后再吃,最最最重要的一步是:必须要再蒸一次,这样所有材料才能再次融合成暖暖糯糯的和谐大家庭。我做了两份,一份现吃,一份冷藏到大年夜再吃。

二十四节气之传统美食篇,

完不完美不重要,

重要的是顺利收官啦!

借此祝亲爱的朋友们:

新年快乐,兔年大吉!

END

 冬  天  快  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