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寿山医案(四)

 百草堂图书馆 2023-02-23 发布于内蒙古

四、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消瘀化浊法治愈狐惑病一例

单某,男,47岁。

初诊:1974年8月15日。

主诉及病史:2年来经常口腔溃疡,或前阴糜烂,上下交替或同发,反复发作,伴有两下肢起结节红斑肿硬胀痛。曾多次住院,确诊为“白塞综合征”,屡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不效。

诊查:来诊时口腔粘膜及舌尖多处溃疡,周围红肿,灼热而痛。阴囊、阴茎、龟头散在溃烂溢水痒痛。两膝以下多个结节红斑,红肿胀痛,甚苦。时发冷热,周身不适,纳呆食少,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辨证:湿热蕴毒,壅滞营卫,蒸腐气血而成瘀浊。

治法:清利湿热,凉血解毒,消瘀化浊。

处方:赤小豆50g(先煮) 当归15g 土茯苓50g 苦参16g 升麻7.5g 黄柏10g 紫草15g 生地20g 赤芍15g 茵陈15g 泽泻15g 苍术10g 板蓝根30g 生薏米25g 葛根15g 甘草10g

水煎服,日1剂,早午晚分服。

外用苦参、甘草各30g,纱布包煎,熏洗外阴患处。

二诊:按法治疗一周后,口糜收敛,前阴溃烂痒痛亦有好转。按法又治两周,病情逐渐好转,下肢红斑结节无变化,身重冷热均平,胃纳好转,二便通畅。病重痼疾难以速愈,内服原方苦寒药减量,外用法同前,继续治疗约2个月,口糜敛而未复发,前阴溃烂已收敛,其间虽有小反复,但极轻微,一般1~2日即可平复。下肢结节红斑已消退,留有小硬结,肤色暗红,脉沉细,舌红无苔,原方减味小其制:赤小豆30g,当归10g,土茯苓30g,甘草10g,水煎服。

又治1个月余。诸症悉愈。遂停药,嘱常食绿豆粥,黑豆粥,薏米粥,忌食辛辣厚味,随访1年,未再复发。

【按语】本案湿热蕴结成毒,瘀浊较重之狐惑病。师仲景法,内外合治,内服赤小豆当归散合当归拈痛汤化裁,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瘀化浊,配合外用苦参,甘草洗法,燥湿去腐,解毒收敛,获得成效后,停外用法,内服方亦小其制,恐苦寒太过伤胃之弊。以赤小豆当归散加土茯芩、甘草清热利湿解毒而不伤正而收到满意效果。停药之后,嘱常食绿豆粥、黑豆粥、薏米粥,忌食辛辣厚味酒类等,终收全功。

五、芳香化浊、清利湿热法治愈长期低热症一例

杨某,女,47岁。

初诊:1964年7月7日。

主诉及病史:患低热病已3年,多方医治无效。6年前曾患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经某医院治疗50余日,痊愈出院。经多次复查,肝功均正常,但自觉腹胀、矢气频、肝区隐痛,时有五心烦热,疲乏无力,经中西医多方诊治无效,因来就诊。

诊查:面色萎黄不华,下肢轻度浮肿。午后发热,体温37.6℃左右,头昏乏力,胸胁苦闷,脘腹胀满,纳谷不馨,泛恶欲吐,口苦口粘且燥,但不欲饮水,大便溏而不爽,日1~2行,小便淡黄,时有面部烘热,出微汗,平素白带较多,脉滑数,右关有力,左脉较弱,舌质红尖赤,苔腻微黄。

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

治法:清热燥湿。

处方:苍术15g 生石膏 25g 佩兰15g 草蔻5g 陈皮10g 知母15g 薏仁15g 芦根25g水煎服

服药4剂,口苦口粘略减,小便转清,但低热如故(37.6℃),且大便更溏,日3~4行,舌脉无大变化。因思上方清热有余、化湿不足,服之过久,必伤中阳,此属药证不尽相合。深思此证属湿与热合,久蕴不解,非芳香不足以化浊,遂改投芳香化浊,清利湿热之剂。以求宣透芳化,湿热尽除。

处方:藿香15g 杏仁15g 竹叶15g 佩兰15g 白蔻仁7.5g 薏仁15g 制半夏15g 芦根25g 水煎服

服药4剂,低热已退(36.7℃),纳食见增,大便正常,腹胀已解,身体舒适。但口苦未全去,原方加黄连5g,连服5剂,一切症状消失。至此,3年多之痼疾竟获痊愈,1996年追访,一切情况很好

【按语】本证系湿热久蕴不解,以身热不退为其主要见症。虽见面部发热,口苦口粘而燥,小便淡黄等热象。但同时又见胸闷、腹胀、便溏、带下、不欲饮等一派湿盛之候,所以本病辨证当为湿热合邪,湿重于热证。初诊投以苍术白虎汤,证稍减,但仍身热不退、且更便溏,是药证不尽相合。病虽在气分,同为湿热合邪,临证当辨其湿热孰多孰少。热重于湿者,可选用苍术白虎汤,清热为主,佐以燥湿,而湿重于热者,就当以利湿为主,佐以清热。因湿为胶滞之邪,湿热久蕴,而有锢结不解之势。惟宜芳香苦辛,轻宣淡渗之法,宣畅气机,渗利湿热,方能奏效。正如薛生白所云:'湿滞阳明,宜用辛开',遂改投芳香苦辛之剂而获得良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