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病方子应用

 齐鲁乡村小医馆 2023-02-25 发布于山东

2023—02—22

除风湿羌活汤。这个方子在李东垣的书里有两个出处,一个是来源于《内外伤辨惑论》,另外一个是《脾胃论》。

我用的是《脾胃论》里的除风湿羌活汤。

我非常喜欢这个方子。

药物组成:羌活、防风、苍术、黄芪、升麻、炙甘草、独活、柴胡、川芎、黄柏、橘皮、藁本、泽泻、猪苓、茯苓、黄连16味药。

这在原文是治痿证的方子,不是治皮肤病的方子。

原文:“夫痿者,湿热乘肾肝也,当急去之,若湿气胜,风证不退,眩晕麻木不已,除风湿羌活汤主之。”

他治的是一个风湿、是痿证,那我为什么会拿来治皮肤病呢?

把这个方子拆了一下:拆成补中益气汤去掉党参,川芎易当归,苍术易白术,拿掉了补药(党参)、益气的药,合了五苓散,把桂枝拿掉,同时他加了羌活、独活、防风、藁本,还有黄连和黄柏。

所以我们这样一分析就知道这个方子是怎么想的了。

我认为这个方子是治疗风寒湿热兼夹的一个好方子。

这个方子是和升阳益胃汤一起讲的。

李东垣是先讲除风湿羌活汤,然后再讲升阳益胃汤的,所以这两个方子是有鉴别的。

鉴别点在哪里?

第一,这个方子里黄芪的用量很少,只用了一钱,而升阳益胃汤里黄芪的用量是最多的,所以这个方子不是以补为主,它以散为主,以利为主,它是入上中下三焦的方子,它能够升阳祛湿,也有利湿的作用。

而升阳益胃汤是以补药为主,以补脾胃为主,入气分,入上中焦为主。

祛风湿羌活汤呢是以散为主,散中有补,它是以发散的药、祛湿的药为主,同时还有清热的药,升阳益胃汤是补中有散,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不可代替使用。

除风湿羌活汤可以用于治疗风寒湿热兼夹的急性湿疹,慢性湿疹也可以用。 

李东垣的很多方子都很好,虽然药味多,但不杂。

他的方子也是通过经方来加减变化而成的,比如补中益气汤就是从四逆散变化而来的,这个方子也可以看作是四逆散变化的一个方子,他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

陈瑞春老师对李东垣的方子就有评价,他说:“东垣的药啊,虽然很多,但量很小,繁杂之中予以严谨。

仲景的方子呢,是很严格的,严而不死,药量是大的。

东垣的方子是多而不杂,仲景的方子药味少,药量大,严密之中又有变化。”

因为现在经方很火嘛,很多朋友就习惯用经方不用时方了,有很多很好的时方,如果不用的话真是蛮可惜的。

治疗皮肤病,我觉得有时候要从治疗痿证、治疗风湿的名方中去拓展应用。为什么呢?

治疗痿证的方子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病。

因为病机有时候是相同的。

痹证、痿证啊,就是风寒湿热、痰、瘀等夹杂,皮肤病也是,难治就是因为多种邪气夹杂在一起,很难区分。 

再讲一个方子当归拈痛汤。

有人认为这是李东垣所创,其实这是他师父张元素的方。

因为在《医学启源·五行制方生克法》里就有这个方子。

张元素这个人很了不起,首先他是易水学派开创性代表性人物,也是中国医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懂得表证的医家之一,这是姚梅龄老师的观点,我比较赞同。

这个方子很好地体现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

这个方子也是一个治疗脚气、治疗痹证的方子。

《脾胃论》里是这样讲的:“治湿热为病,肩背沉重,肢节疼痛,胸膈不利,用当归拈痛汤。”

药物组成:白术、人参、苦参、升麻、葛根、苍术、防风、知母、泽泻、黄芩、猪苓、当归、炙甘草、茵陈、茯苓、羌活。

这是一个入太阳、阳明的方子。

仔细分析药物,他是发散风湿与清利湿热相配,特点是入血分。

那么入血分的方子为什么能治疗皮肤病呢?

其实古人用这个方子治疗皮肤病就已经用得很好了。

《玉机微义》里讲到:“此方东垣本为治脚气湿热之剂,后人用治诸疮甚验。”

当归拈痛汤也可以看成是从仲景的方子来的,哪个呢?

我认为是当归贝母苦参丸变化来的。

同同样能入血分,清血分湿热。

当归入血分,苦参清血分湿热,这两个药是最要紧的,加上太阳的药,这是他的特点,发散风湿又能清利湿热。 

需要把这个方子与李东垣另外几个方子进行鉴别。

因为我们用方子就像用兵器一样,你要知道每个兵器都有什么特点。

宝剑有宝剑的用处,斧头有斧头的用处。

它与升阳益胃汤、除风湿羌活汤还有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怎么鉴别?

这都是东垣的方子,东垣不可能把两个同样的方子弄到一起啊!东垣组方是非常厉害的。

尽管陈老讲东垣药味多,用量少,繁杂之中寓于严谨。

但是不尽然,东垣的方子也有用用药很少的,我认为他用药就像韩信点兵一样的,但是他的方子不一定药就多。

比如说他的当归补血汤不就两味药吗?滋肾丸不就三味药吗?同样是好用得很! 

我们把这几个方子鉴别一下。

升阳益胃汤是以补为主,入上焦、中焦,入气分的方子,基本不入血分,就有一个白芍,但是我们仍然不能把它归为入血分的方子,它还是一个气分的方子。

除风湿羌活汤就更不是了。

所以首先从气血来分,升阳益胃汤、除风湿羌活汤包括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都是入气分的方子,而当归拈痛汤显然不同,它是入血分的方子。

很多皮肤病时间很长,久病已经不单纯在气分了,很多就已经入血分了,像银屑病、荨麻疹、湿疹等,如如果病机是湿热入血分的话,我就会考虑用当归拈痛汤。

湿热相搏,外受风邪就可以用了,特点是湿热俱重,湿也重,热也重。 

如果前面4个方子好鉴别的话,那么它与皮肤科同道经常用的消风散就比较难鉴别了,但是这两个方子一定要鉴别,否则你就不会用了。

这两个都是入血分的方子。

我把消风散拿出来,说的是《外科正宗》的消风散,不是《和剂局方》里的那个,那个是入气分的。

《外科正宗》里消风散的药物组成: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这几个都是风药;

还有苦参、苍术、木通、石膏、知母这一组;

还有当归、生地、胡麻仁、生甘草。

再来看一下当归拈痛汤,把药物也做了分类:

风药里有羌活、防风、葛根、升麻,两者风药对比一下,看消风散里风药是不是要偏凉一点呀,当归拈痛汤是不是要偏温一点呀,这是一个鉴别。

我们再来看利湿的药,当归拈痛汤有茵陈、猪苓、泽泻、黄芩、苦参、白术、苍术,是不是不同了,那肯定有区别了,所以消风散的利湿作用明显不如当归拈痛汤。

当归拈痛里还有人参、当归,而消风散里是当归、生地、胡麻仁,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这说明当归拈痛汤养血作用远不如消风散。

知母、甘草两个方子都有的。

所以这两个方子的比较就出来了。

消风散他是疏风养血的,养血的作用远强于当归拈痛汤,还能清热祛湿,性质偏寒偏凉。

而当归拈痛汤不同,它是湿热相搏、外受风邪,湿热俱重,所以不能过用苦寒,苦寒遏制气机,所以是要用辛温,用温的药祛湿。

同时呢,它利湿的作用强于消风散,但是养血的作用远不如消风散。

所以这两个方子一比较特点就出来了,知道了特点我们就好应用了。


2023-02-23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这也是《脾胃论》里的方子。



这个方子是入太阴阳明少阳的方子,它与当归拈痛汤是很好鉴别的,一个入气分,一个入血分。



它是入气分的,根本没有入血分的药。



只要是入气分的方子与升阳益胃汤就进行比较了,还是从药物组成上比较。



有柴胡、甘草,柴胡重用的一两五钱;还有黄芪、苍术、羌活各一两;升麻八钱,人参、黄芪各七钱,黄连五钱,还有石膏。



所以我们看看这个方子与升阳益胃汤怎么比较?



有三点:第一点是柴胡的量大于黄芪,所以补脾胃的作用就不如升阳益胃汤了。



第二点是它没有利湿的药,尽管有苍术可以燥湿、羌活可以升阳祛湿,但是利湿的药没有;



也没有养阴血的药,没有白芍;但它的特点是比升阳益胃汤多了黄芩和石膏,这两味药是清气分热的主药,所以它清气分热的作用就远远大于升阳益胃汤了。



第三点是如果从寒热虚实来讲,这个方子偏于实一点,升阳益胃汤偏虚,这也是一个鉴别。 



最后讲龙胆泻肝汤,这个方子皮肤科的同仁用得非常非常多。



它源于李东垣《兰室秘藏》,入足厥阴、足少阳。这个方子可以清下焦湿热,也是入血分的一个方子,所以他要跟当归拈痛汤鉴别。



同样是李东垣的方子,两者都入血分,如何鉴别呢?



首先从归经上讲,龙龙胆泻肝汤入足厥阴、足少阳,当归拈痛汤入太阳、阳明,所以部位不同;



龙胆泻肝汤偏于肝胆,当归拈痛汤侧重脾胃,这是一个鉴别要点;



另外,龙胆泻肝汤使用上要特别注意,它的病机是肝胆经有实火,胆火循经上炎,我们讲肝主目,所以所主证中眼睛会有病变。



我是一个内科医生,很多皮肤病我是不会诊断,我就从内科医生的角度来看,这既是局限,但是也是我的特点。



所以我用龙胆泻肝汤治疗皮肤病的时候,病人有很多皮肤病的症状我不认识,但是我会抓住辨证的眼目。

我认为龙胆泻肝汤它有火往上走的症状,我会重点问他眼睛怕不怕光,眼屎多不多。不管什么病,如果眼屎多,到太阳下又怕光,我很可能会考虑用龙胆泻肝汤。


另一个要注意发病的部位,龙胆泻肝汤治肝经循行的部位,如胸胁、下阴,所以如果这些部位有毛病,我们也可以考虑用这个方子,像带状疱疹,肝胆湿热,有时候首先考虑用这个方子。


 


再补充一个方子。



我卫分证讲了两个方子,一个是桂枝麻黄各半汤,一个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其实还有温病的一个方子也很好用,就是银翘马勃散。


银翘马勃散是我跟老师抄方学到的,他用这个方子出神入化

这也是治上焦湿热的一个方子,像很多银屑病这种皮肤比较干燥、鳞屑很多的,他喜欢用这个方子合清燥救肺汤,既祛上焦的湿热,同时也补津液。

应用

2023-02-24



慢性湿疹患者,女性,28岁,八九年了,她的双手双肘关节湿疹非常明显,色红,瘙痒渗出,时轻时重。



去了很多地方,抹了一些药物。



后来又去中医院开药,都是一些祛风止痒的一些药物。



这个患者吃完了是又吐又拉,不敢再吃了。后来经人介绍前来诊治。 



这个病人我一看,症状非常典型,非常明显。只要学过六经辨证的一看很明显。



口干、口苦、眼干、耳鸣这个上热证非常明显;纳少、腹胀、大便偏稀、脉沉弦细重按无力,下寒症状也非常明显。



当时我辨证为上热下寒的厥阴病,但是这个患者还有一个湿疹瘙痒的症状,所以我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厥阴病的基础上,加了一些疏风止痒的药物,如荆芥、防风、白鲜皮。



我还加了一些外用的药物如柏叶散(侧柏叶、苦参、土茯苓、黄柏、马齿苋等)。



结果这个患者服完7次药以后,口干、口苦上热下寒的症状已经非常明显地缓解了。



而且主要是湿疹也是非常明显地缓解了,我主要考虑患者外用的药物起作用了,但是整体患者的症状和她的局部症状都非常有效。然后又巩固了大概1个月。



后来湿疹基本上就消失了,不影响她正常的工作、生活了。后来就没有再服药。 



可能会有一些同仁问:“这个方子上热下寒能不能直接用消风散,专病专方为什么效果不好?”



因为这个患者去了很多中医院的皮肤科,那里的大夫大多开了清热凉血、祛湿止痒的药物,而且患者吃完药后就出现了呕吐泄泻,为什么呢?



因为患者有下寒的症状,并非单纯的热性证。 



再给大家举第二个医案。这是一个淋巴瘤化疗后的患者,男性,58岁,化疗后出现了周身湿疹瘙痒。用了各种药膏,暂时缓解,时有加重。刻下症见:周身湿疹,面色灰黯,口干、口苦、咳嗽、咳痰、大便干,舌黯红,苔黄腻。总体上患者的症状非常多,而且非常复杂。 



这个患者,我也是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就是患者整体的状况,少少阳、阳明合病,加上瘀血证非常明显。



所以治疗上我用大柴胡汤合上桂枝茯苓丸加减。



第二个就是患者局部的湿疹,这个湿疹是他的主诉,我用的是三仁汤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同时开了外洗的药物,每天外洗患处。



我给他开了两个方子,第一个方子就是大柴胡合上桂枝茯苓丸,第二个就是三仁汤合上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外洗的药物。



这两个处方我让患者交替使用,第一天服处方一,第二天服处方二,那么第三天再服处方一,第四天服处方二,然后交替。 



结果患者服完1个月,他的瘙痒症状明显好转,面色也较前有光泽了,口干口苦等整体状况也是明显好转。患者服用了1个多月,不能说完全根除,已经达到她很满意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