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锋:做茶44年,茶,真好玩啊

 茶道新生活 2023-03-07 发布于广东
“好玩”“好玩”
和刘锋聊天,除了茶之外,“好玩”是他提到最多的两个字。
没见到他之前,就听说这位岩茶圈大名鼎鼎的“三刘一王”之一不怎么接受采访,又喜欢搞研究,心里不免想他会不会是一个很严肃、不苟言笑的人。一见面才发现跟我们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一早,我们跟着刘锋到他的茶厂看看,在武夷山被划入“双世遗”的核心景区内,被保留下来的茶厂,独此一家。
茶厂能保留下来,和他的“好玩”不无关系。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刘锋(右)]

——01——
  洋不过别人,我们就土嘛  

车开进厂门,一点不像厂的样子,反倒像在这里生活了很久的农家。几栋房子背山面向茶田,矮的一层,高的不过两层。
进厂门左手边的手工间,是全木结构的;手工间对面的茶室,木质的格栅窗是刘锋自己做的,为了呈现古朴的视觉效果,他自己用茶叶煮出很浓的水,再加一点点墨汁给窗户“上漆”。
里面两层高的楼是制茶的主要空间,外墙刷了白,但离地一米多的墙基都给砌上了九曲溪里随处可见的鹅卵石。走进里面,往这一拐是萎凋间,往那一钻又到了炭焙间。“我这里跟地道战一样的,转来转去,不像其他厂那么井井有条。”可能是怕我们转晕了,他边带着我们参观,边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仙凡茶厂]

有一年临近过年,他突然兴起要厂里做一片小竹林。快过年了,找不到工人,他自己跑到九曲溪找鹅卵石、自己铺地,把自己心目中的竹林做好了。竹林不大,中间鹅卵石道弯弯曲曲,两边青翠竹子之下不时散落几块石头,刘锋说他想做出九曲溪边的感觉,有竹子又有石头。
“我喜欢土,洋不过别人,我们就土嘛。”茶厂是刘锋1992年亲自规划设计的,用的都是过去武夷山民居常见的建筑材料。他说后来申遗,周边有800多栋房子,大部分都被拆了,本来他的厂也要拆的,最后他一个一个去跟人说,后来专家看过确实符合“宜低不宜高,宜古不宜新”的标准,最终他这“土土”的茶厂真的被保留下来。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刘锋(右)]

——02——
从小就羡慕茶行业

“来武夷山很多人没见到我前都怕我,以为我是很严肃的,其实我不是的。”刘锋国字面相,身材壮实,往茶台一坐、专注泡茶时,给人一种宝相庄严的感觉,但只要一开始聊天,他总是笑呵呵的,很快就会让人放松下来。
茶泡好了,见团队中几位伙伴还在摆弄摄影、摄像的设备,知道我们是从广州来,刘锋用普通夹杂着广州话招呼他们:“饮茶、饮茶,武夷山茶,喝一杯。”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无论是他个人,还是他的茶,都获得许多奖项,可是很多颁给他的奖牌把他的名字都写错了。第一次见到刘锋,我们先跟他确认:“刘锋老师,你的锋到底是哪个锋啊?”
“带刀子的,做茶、卖茶,磨两下很麻利的呢。”刘锋说可能大家想着他从小在武夷山长大,肯定是山峰的峰。

——[ 刘锋一家三口合照 ]

刘锋的父亲是南下干部,淮海战役打完后,分配在武夷山工作,家就安在自古以来武夷山茶的集散地——星村。谈起为什么会做茶,刘锋说他从小就被这个行业迷上了。
计划经济时代,武夷山的茶叶都是跟外贸有关的,出口的茶叶,可以换回很多当时西方新奇的东西。“我读书的时候,天天经过茶叶站,茶叶站很早就有彩电,当时的茶叶站是很让人羡慕的。”
1980年,16岁的刘锋如愿进入茶叶站工作,从一开始的五夫茶叶站、到兴田茶叶站,再到武夷山茶叶站、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刘锋的单位一步步靠近武夷岩茶的核心区。


调到武夷山茶叶站,刘锋说他对武夷山茶叶的了解更深刻了。“那时候收购茶叶分12个等级,武夷岩茶给茶农钱是不能低于5级的,而外山茶则不能高于6级。”正岩的茶确实品质更优。于是,他后来开始自己种茶,自然而然都种在景区里面。
在茶叶站,刘锋的本职工作是发展茶农种植茶叶及给单位收购茶叶,而他却经常在业余跟着做茶的老师傅通宵达旦地学做茶,哪个师傅厉害,就跟谁学,哪个师傅关键工序做的最好,就跟师傅专门学这个工序。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刘锋(右)]

——03——
武夷山岩茶程序技艺

如果到武夷山景区游览,其中一个不能错过的体验是坐竹筏游九曲溪。乘坐竹筏的码头设在星村,刘锋的永乐天阁旗舰店像一颗巨大的印玺坐落在竹筏码头附近,和他的茶厂隔着九曲溪遥相呼应。
立春时节,没有太阳的武夷山依然是春寒料峭,我们跟随刘锋从他的茶厂,走到永乐天阁,经过九曲桥只见溪中沙洲上的草木还是一片清冷的灰色。刘锋说清末民国时,这些沙洲可热闹。
永乐天阁前,有个星村旧影的图片展,为首的一张巨幅老照片就是定格了旧时人们在沙洲上交易茶叶的热闹景象。武夷山有句老话叫“茶不到星村不香”,作为武夷山的一大茶市,过去很多商号开在星村,茶农制好的毛茶,送到星村被茶商收购后,再由商户进行精加工,因此,古时走进星村总能闻到焙茶的茶香。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右) 刘锋(左)]

在中国的名茶中,武夷岩茶可以说是工序最复杂、对技艺要求最高的。七年前写《茶源地理·武夷山》,就专门用一篇记录了武夷岩茶的工艺,细分起来近二十道基本工序。
走进永乐天阁,进门左手边的展厅是刘锋“写着玩”的诗。七个字、七个字,38句,把武夷岩茶的历史渊源,名丛众多的特征,以及岩茶的种植、采摘、晒青、做青、炭焙等工序,总结在这篇《武夷岩茶程序技艺》中。

——[ 刘锋 ]

“九曲溪边男工娃,挑青入厂累哈哈’为什么是累哈哈?”刘锋说过去挑着茶青回去的男工,茶青很重回到家肯定是气喘吁吁的,很累,但心里又是高兴的,因为又赚到一挑子的钱。
“晒青为什么说是'暖’一下?”写的是晒青并不是要很大的太阳去暴晒,而是要比较柔和一点的阳光来日光萎凋。
还有看青做青,需要师傅“拿”捏把握程度;揉捻时轻拉重推,要用腰部发出的“灵”力,像太极拳一样的,不要死劲蛮力;岩茶分三道焙火,初焙就一定要把茶焙干……仔细体会这位非遗传承人的用字,便知他说的“写着玩”,其实是他这位非遗传人从业40余年的心得结晶,读着觉得轻松、有趣,用字却很精确。
大概是为了让我们体会“初焙就一定要把茶焙干”的道理,刘锋特意给我们试了他一款放忘了的茶。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刘锋(右)]

这款茶的品种是铁罗汉,2000年初焙后把梗子、黄片挑完,就把茶给忘了,一直没有复焙放到现在这么多年。茶汤入口,同座的几位伙伴都有点惊讶“好像生普”,而且几乎感受不到苦涩感,茶汤柔柔的,花香之外,经过20多年的陈放自然的陈香、参香很明显。刘锋说很多广东的客人试过,都说很像生普。
“我们武夷山的茶你做得好,返青是不存在的,你去查90年代写武夷岩茶的书籍,是找不到'返青’这两个字的。焙茶就是4个小时到位,一焙到底,关键是毛茶要给我做到水顺滑。毛茶拿来喝都不苦涩、很香。”刘锋补充到。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刘锋(右)]

——04——
 喜欢茶,喜欢玩,慢慢做

和刘锋在他的茶园边走边聊,跟和他在茶室聊天,他的笑容是不一样的。当走进茶园,他给你介绍他亲自授粉培育的茶苗、茶树,脸上总会洋溢着“老父亲”般慈爱的微笑。
刘锋说现在他的长子刘峥很好地继承了他的衣钵,作为第二代传人手工技艺在高手如云的武夷山也是有口皆碑,还曾经登上三联生活周刊的封面。这让他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在育种上“玩”。
做茶几十年来,刘锋一直喜欢选育和培育新品种。现在永乐天阁的当家茶品金佛和金佛甘露,就是他在80年代末从武夷奇种里选育出来的。当时,他试过用很多武夷奇种单株做茶,最后发现这个品种的兰花香和滋味都特别好,就单独做了无性繁殖。
给这个品种命名时,他想起了一位和尚。

——[ 刘锋 ]

在武夷茶叶站工作时,刘锋就注意到这位和尚,每年送来的茶叶,都是这位和尚做得做好,绿叶红镶边是做得最漂亮的,而且香气滋味是最完美的。刘锋很好奇这位和尚是怎么做茶的,就跑到佛国岩去探访。
“去到他那里一看,可以说是没什么设备,但他茶就做得那么好,说明和尚就是用心在做茶。”后来,刘锋就把选育出来的品种命名为金佛。

——[ 刘锋培育产品《金佛》]

以前,刘锋更多是从武夷山的奇种里面去发现、选育,后面他开始自己做授粉,把武夷山不同品种的花粉,各品种去授粉,慢慢地培育出来。
刘锋的茶厂前有一片很大的茶园,这里也是他的培育基地。“这里有很多品种,授粉就很方便。”从我们的脚踏进茶园,一路走一路就听着他说:这是肉桂、这是白鸡冠、那边的是水仙,还有台湾的金萱、潮州凤凰水仙;这里一棵是白鸡冠跟水仙授粉,那边一株是金萱和肉桂授粉……他说有了它们,就跟有了好多孩子一样,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这些杂交培育的新品种,树上都挂着一个小纸片,写着一些代码,刘锋说这是他的商业机密,只有他能看懂是什么品种之间授粉而成的茶树。

——[ 刘锋用不同品种的茶种出一个“茶”字。
他说到了春天,肉桂是绿的,白鸡冠是黄的很漂亮。]

搞授粉培育,其实是时间精力投入大,产出慢、风险高的工作,但刘锋还是乐此不疲。
一个杂交品种的苗出来后,要单株种,单株制作,经过6年的制作,才知道这个品种内质怎么样、有没有潜力,能不能发展。有时候一个品种出来的时候有花果香气,过了几年香气又没有了“选育一个品种,都是没那么容易的。一辈子能弄个一两个好的出来,就非常好、非常不错了。”刘锋对此很看得开。
在他看来,武夷岩茶要继续往前发展,就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品种上,必须搞科研、选育新品种,这是茶人的责任。刘锋说:“人活在世界上,玩也是玩掉,有剩余的时间,我们就对这个茶多研究、多动一些脑筋,多弄一些品种出来,让后人都能品到各种各样、不同基因的、授粉品种的茶叶。只要能不断创造探索,搞出新的品种,新的茶就特别开心。”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刘锋(右)]

——05——
家和永乐

人们常说茶如其人,刘锋的金佛茶还真和他有点像,刚接触外表有点粗犷,饱含着劲道,但内里的香和水都很细、很柔。
在采访刘锋的过程,只要他太太在场,他都不吝在外人面前尊称太太“老板娘”。“老板娘,把那个金佛甘露拿给他们试试。”“老板娘,拿那个20年的铁罗汉给他们试试。”“老板娘,我做的红茶、白茶也拿给他们试试。”
刘锋跟太太是同学,他说:“我们夫妻努力,老婆功劳很大。”这些年,刘锋只管专心做茶、选育、培育,而茶厂的资金、出纳、包装,发货,检查黄片,检查进度都是老板娘在操持。
“365天都是她没停,她做的苦力活是最多的。真的她辛苦了一辈子。”聊起他的太太,刘锋不禁柔声动情地说。

——[ 刘锋和夫人合照 ]
怀着刘峥的时候,他太太也是挺着大肚子,到山上剪苗,做苗床,浇水。 “为什么我儿子叫刘峥?”刘锋说他和太太就是这样经历峥嵘岁月,同甘共苦过来的,所以儿子生下来就叫刘峥。如今刘锋儿孙满堂,他给自己孙子取名为刘永乐,刘天阁。
刘锋说争取明后年以太太的感觉做一款茶,给太太惊喜,也给大家分享。

——[ 刘锋和夫人合照 ]
那天晚上,我们问刘锋经历了这么多艰苦,有没有特别受挫、郁闷、想放弃的时候。
刘锋斩钉截铁地回答,从来没有。他说最不开心就是下雨天,哈哈,因为下雨就知道没有好茶了。
“只要是天晴,一般我们都能把握好。天气好,你在茶厂里面,那些桶里、手工间里面闻到那个花香,那是最愉悦的,半夜都会唱歌,自己都会哼一两句。” 对于刘锋来说,开心很简单,就是茶做出来以后,大家一起喝一下,可能每个人描述的香型,都是不一样的。但,都说好喝,大家都说好就开心了。

——[《茶源地理》主编吴垠(左) 刘锋(右)]
刘锋简介:武夷山流传着“'三刘’人做一流茶”的说法。武夷岩茶“三刘”之一——刘锋,1963年生于武夷山市星村镇,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武夷岩茶(大红袍)制作技艺传承人,武夷山市仙凡岩茶厂、武夷山市大茶壶茶叶研究所董事长,武夷名茶(金佛)创作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