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茶记 | 带着好奇心去喝每一款新茶

 风在香 2023-10-30 发布于云南

晚饭暖阳特意做了茶叶煎蛋,就用我们下午采摘的大白毫。

中午在镇上吃饭时,暖阳问我有没有吃过茶叶蛋,我说吃过,以前读书时学校门口经常有卖的。她和小周以及同桌的两位朋友都笑了起来,说:“你吃的那是整个放在茶叶水里煮的鸡蛋嘛,我们这儿的茶叶蛋是将茶叶和鸡蛋拌在一起煎熟。”

我也忍不住笑了:“是将茶叶切碎了和鸡蛋拌到一起煎吗?”

“用的嫩芽叶,不用切碎,就直接拌在鸡蛋里。”暖阳说道。

自家的土鸡蛋,拌上采摘的新鲜大白毫,持嫩度极高的一芽一叶,入口微苦,有淡淡的青茶香,但很快就被鸡蛋的香味盖住了。第一次吃这样的茶叶蛋,别有一番风味。

饭后又到那小小的饮茶间喝晚茶,远山漆黑,夜空只有几颗星星露出面容,屋前屋后不远处的古茶园里,不知名的夜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倒是许久未闻的一首欢乐夜曲。

小周此时扛着半麻袋鲜叶回来,待他摊晾在萎凋槽里,我起身准备向他们告别,回民乐镇上住,也方便安安静静地写文字。

小周和暖阳都说一会儿还要烤鸡肉吃,让我再待会儿,反正时间也早,鸡肉烤了吃过再回去。

几泡茶的功夫,暖阳已经在老屋的院子边架起烤架,开始烤起鸡肉来。我们边烤边吃边聊,说到做茶、喝茶以及评判一款茶的好坏这个话题。我说起平时在山外的一些见闻,比如非常普遍又被许多“制茶大师”标榜的“手把手教茶农制茶”、“低温长炒工艺发明者”、“铜锅炒茶工艺开创者”等等五花八门、乱七八糟的名号。我想起去年在其中一篇《寻茶记》中写的一段话:

不要被别人牵着做茶,要了解自家的茶园和茶树,了解手中的这片叶子,做出具有自己特点的茶。就如炒菜,如果这个人说盐少了,你就多放点盐,另一个人说油少了,你又多放一点油,最后这道菜就什么都不是,永远不会做出特点,做茶也是这个道理。

其实我每喝一款新茶,总是先把那些所谓的经验和理论抛在一边,首先带着一颗纯粹的好奇心去喝。这个过程很像是品尝各地不同的特色美食,看到桌上摆着从未吃过的菜,不管外形怎样,吓不吓人,是苦是辣还是甜,至少要细细地品尝一口,才知道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味道。

这个过程很有意思,就像是冒险和发现,在“原来味道是这样”的感觉之后,紧接着就是“真不错”或“不过如此”的评价。正如前文提到的茶叶蛋,没有亲口品尝过,又如何知道真实滋味呢?

《中国茶经》上有详细介绍的茶叶种类就超过了200种,若是算上没被介绍的以及200种之下细分的,可超过一千种。若是能品尝到如此多种类的茶,定是人生一大幸事。

但现实的很多情境中,不少人在喝一款新茶时,总是先入为主地将自己所谓的品鉴理论体系套上去,然后逐个分析。局外人觉得无聊又教条,局内人却沾沾自喜、自我陶醉。

不同的茶种,生长于不同的自然气候环境,由不同的茶人制成,必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必然会呈现各式各样的茶味。只要确保是天然的、健康的、安全的,不妨就先带着一颗好奇心去品尝,由茶而了解茶树、茶园环境以及制茶的人,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

一山一水育一茶,各有不一样的精彩,而这正是这个世界的可爱之处,你又为何要早早把自己装在套子里呢?

没有完美的茶,归根结底,茶是自然的产物,天时地利、人的手艺不同,每一年都会造成优点和缺点的变化。

一款茶也做不到所有人都喜欢,如果你觉得这个地方的茶好,这个人的茶好,那就喝这个人的;如果你觉得这地方的茶滋味喝不来,那就换一个地方,换一个茶人,换一种口感。

喝茶就是这么一件很主观的事情。

风在香·转山

2021年3月28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